罗峰
教育要实现大发展就必须要有大举措,而要有大举措就必须要有大思想,而要有大思想就必须要有大视野,有大视野方能出大境界。做教育是需要大智慧的,一个区域的教育的真正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看,必须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支持教育的共识程度与群体态势。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丝文化重镇,人文底蕴深厚,素有崇文重教、尊师重学优良传统。潮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统筹谋划,主要领导亲自倡导,着力催生尊师重学新热潮。
党政主导的大行动
为进一步弘扬韩愈兴学育才的精神,深入营造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潮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设立“尊师重学活动日”,建立奖教奖学制度,以此激励各级学校校长发挥作为社会贤达的旗帜示范作用,尽心竭力抓好教学管理,带好教师队伍,打造教育金字品牌;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培育潮人后代的实践中展现人生价值;激励广大学子勤学、修德、明辨、笃学,以优异成绩回报家庭、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根据潮州市政府提请,潮州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9月1日以“传承韩愈文脉,延续潮人辉煌”为主题,举办全市尊师重学系列活动。活动的内容为:在全市范围内举办教育巡游,奖教奖学,支助优秀学生赴海外留学,组织义捐,表彰支持教育团体和个人等。这是潮州市党政基于教育大视野下主导大行动的开端。
万人巡游。组织机关干部、教师、学生、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宗教界爱心人士、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等方阵,举行“尊师重学”主题游行。通过巡游,缅怀韩愈为潮州教育起步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感恩他为潮州文化走向昌盛所播下的智慧火种,激励海内外潮人乡贤和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弘扬韩愈兴学育才的精神,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
兴学募捐。制定尊师重学系列活动捐资人褒奖办法,以此鼓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踊跃捐资支持奖教奖学、助教助学系列活动。同时,广泛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社会组织、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踊跃捐赠慈善款物,掀起韩愈教育发展基金会募捐活动高潮。
树立楷模。近年来,潮州市举办了一系列表彰捐资助学楷模活动,陈伟南、吴清亮、李嘉诚、颜锡祺、庄学山兄弟等一大批爱国爱乡人士被授予“捐资助学楷模”称号;潮州市教育局还与潮州市电视台、潮州日报社联合推出“每月一镇”、“每旬一镇”创强专题报道,总结推广各镇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介颂扬海外侨胞、本地乡贤、热心人士和社会团体关心教育、捐资助学的公益慈善义举。各级各类相关单位也大力表彰捐资助学先进典型事迹。弘扬先进典型,在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行列中来。
以党政主导、公众参与模式,发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把发展教育的迫切需要和社会各界支持教育的巨大热情有机对接起来,把政府办学的主体责任和社会兴学的无限能量有机整合起来。这是潮州市对韩愈文化精神的新解读,也是韩愈文化精神推动潮州教育发展的新演绎。这必将在全社会掀起尊师重学新热潮,并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引导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动潮州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捐资助学的新形态
在近年来的教育发展中,潮州各地产生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经验做法,形成了浓烈的尊师重学氛围,掀起了新一轮的捐资助学、兴办教育的热潮,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汇聚了大量的财力物力。2012年至2014年底,全市村级集体和社会各界共支持投入教育创强资金约7.93亿元,其中潮安区彩塘镇、龙湖镇、浮洋镇、凤塘镇、东凤镇、庵埠镇,饶平县黄冈镇、新丰镇等一批乡镇村级集体和社会各界共支持投入教育创强资金均达到数千万元。在此过程中,经过各级党政和各部门的有效组织和引导,潮州市社会捐资助学行为模式也在转型,呈现出三个新形态。
参与群体转型。第一层面是由海外侨胞助学为主发展到海内外乡贤竞相助学。据了解,近3年潮州全市海外侨胞、本地乡贤捐资助学资金分别为1.42亿元、3.19亿元,陈伟南、吴清亮、庄学山三兄弟、颜锡祺、林进华、詹培忠、谢贤团先生等爱国侨胞继续长期倾力襄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詹玉湘、林振芳、吴初标、陈俊平、林吉旺等本地乡贤也纷纷慷慨解囊,大手笔捐助潮州教育发展,成为新时期捐助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第二层面是由致富自发助学为主发展到全民自觉支教。江东镇佘厝州村400多农户捐款40多万元支持教育创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的转型,充分展示了潮州普通群众的热心参与,彰显了全民支教的正能量。
组织形式转型。由个人自发助学为主发展到协会长效助学为主体。据统计,仅饶平县,2014年已备案的镇级民间教育促进会有63个,基金总规模约3200万元;全县各类民间助学机构约160个,募集各类捐资助学资金超1亿元。为保证基金会、促进会健康长效发展,该县还在各乡镇设立教育基金会或基金会办公室。各促进会、基金会通过制订章程、捐赠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实施办法,探索规范化管理运作模式,逐步建立教育募捐、教育救助长效机制,并有效汇聚各方爱心,带动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支持教育事业。
参与项目转型。第一,由解困型项目升级到发展型项目。在社会捐助的建设项目中,文化广场、运动场、塑胶跑道、图书馆、艺术馆等项目类型的比例明显变大,这一变化寄托了潮州市民发展优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强烈民生愿景,并极大地激发了潮州教育工作者全心全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使命感和进取心。第二,由捐助型项目发展到合作型项目。近几年来,潮州市社会力量投入约3.04亿元,高起点建设了潮安区颜锡祺中学、潮安城南阳光实验学校,饶平县城南城西实验学校、新丰中心小学、新塘中心幼儿园等近13所学校,提供学位近2.8万个。
案例
一个农村老人的兴学梦
在潮安区彩塘镇彩塘小学的校园里,经常见到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的身影,他时刻关心学校的办学情况,他叫吴奕世,是彩塘村一位普通的村民,学校的师生亲切地称他奕世叔。提起他,学校的师生无不翘起大拇指,称他是兴学育才的热心人。
奕世叔是一位普通的退伍军人,军人那种一心为民、勇于担当的高尚情操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13年8月底,彩塘小学“创强”工作因资金问题受阻,广大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决定成立广东省第一个民间“创强”机构——彩塘小学民间“创强”办公室。大家一致选举德高望重的吴奕世老人担任办公室主任,他毫不推辞,带领办公室全体成员开展“创强”的宣传、发动工作。10月初,办公室成员带头捐款,奕世叔把自己准备养老的38000元无私捐出,要知道,前个月有人劝老人买辆摩托车以便外出,他都舍不得。当时在场的人劝他留点急用,吴老先生坚定地说:“我以后的生活要靠子孙,学校条件差,会影响到子孙未来。”当时在场的人十分感动,纷纷捐款,60多万元一下子就筹集起来,“创强”的第一炮打响了。为了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奕世叔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进工厂,入家庭,跑铺户,两个多月的时间,不知走了多少家,磨了多少嘴皮,为学校筹集资金400多万。解决了“创强”工作最难解决的环节。资金到手后,奕世叔又带领办公室全体成员开始规划学校设备的购置工作,他们严格按照广东省“创强”的各项指标购置设备。每一个项目都严把质量关、价格关、检验关,力争每一分钱都用到骨节眼上,所有的设备做到质优价廉,深受上级的好评和广大群众的称赞。经过努力,彩塘小学的“创强”工作顺利通过省的督导验收。
“创强”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但奕世叔关心学校教育的热情更加高涨,他和彩塘村的许多热心人士又开始筹备成立彩塘小学教育基金会,以确保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方努力,2014年底,彩塘小学教育基金会宣告成立,为彩塘小学的教育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东里村教育促进会人物群
随着“教育创强”工作的深入开展,潮安区彩塘镇东里村的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有了很大提升,东里村的有识之士认为应该趁热打铁,全面提升东里村的教育质量,倡议成立东里村教育促进会。倡议一呼百应,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仅两个多月的筹备时间,东里教育促进会共收到100多个单位和个人的捐款,总金额达340多万。理事们秉承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用好这批善款,进一步改善东里村的教学条件。
东里村企业代表李再利:在企业发展稳定后,我们一定要慷慨解囊,支持和帮助咱们村的教育事业,为咱们村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人才。
东里教育促进会筹委会主任蔡启桐:现在全村的有识之士注意到教育的新形势,对“教育是最大的慈善”达成共识,为了鼓励优秀教师为我村教育事业多做贡献,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东里村经济发展和村民素质(提高),所以成立教育促进会。
潮安区东里教育促进会会长施彦浩:我们将严格遵守促进会的章程和制度,将乡贤、热心人士捐助的资金用在奖学、奖教、助学等教学事业上,用好每一分钱,在东里村内营造崇文重教的良好气氛。
潮安区东里小学校长黄杏瑶:此次促进会的成立对学校师生的鼓舞非常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兴学精神的大传承
潮州各地区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突出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尊师重学的氛围营造,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培育潮人后代的实践中展现人生价值;引导广大学子勤学、修德、明辨、笃学,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宝山中学:用“伟南精神”引领建设高质量的品牌学校。
潮安区宝山中学是由旅港知名人士、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先生捐资赠建的一所区直属完全中学。全体师生时刻不忘学习陈伟南先生感恩家乡、感恩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锐意开拓进取,大胆创新,脚踏实地,沿着建设高质量品牌学校的方向迈进。
学习“伟南精神”,让奉献文化深入人心。“伟南精神”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是学校一笔用之不完、取之不竭的财富。学校秉承陈伟南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以“心怀感恩,乐于奉献”为主线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中掀起学习“伟南精神”的行动高潮,引导师生做“伟南精神”的践行者。
学校还积极运用校内“潮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伟南“荣勋陈列馆——衍泽轩”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吸引了潮汕地区乃至海内外大批青少年学生前来参观学习,起到弘扬陈伟南精神、教育勉励后代的目的。
开展感恩教育,促德育工作务实高效。陈伟南先生心系祖国,情系教育,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爱乡情怀。宝山中学以此作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宝贵素材,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在师生中广泛深入开展“感恩系列教育”,并将其打造成宝山中学特有的一块品牌。学校要求全体学生要把陈伟南先生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的关心与支持化为原动力,用一种感恩之心努力学习,创造佳绩,学业有成之后回报社会。学校通过开展“感恩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首先学会感恩陈伟南先生,进而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学校还把学习“伟南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学校办学的特色之一,努力做到培养的学生既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健康的人格。学校建设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在高一、初一年级中开课,聘请专业教师上课以及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育规划的新蓝图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厚实的崇文重教传统,党政的决策智慧与民众的鼎力支持造就了潮州浓重的尊师重学氛围。在这新一轮的尊师重学新热潮中,潮州教育在未来将会描绘出怎样的宏伟蓝图呢?记者特地对潮州市教育局局长林喜君进行了专访。
广东教育:近几年潮州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在德育与课改方面探索出了自己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如何?
林喜君:一是德育模式不断创新。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础厚实。1992年5月,我市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市”光荣称号,成为当年全国四个德育先进市之一。近年来,潮州德育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通过理念、机制、实践“三大创新”,推动德育工作成功实现内涵、特色发展,潮州“阳光德育”发展模式日趋完善、育人成效日益凸显,成为新时期潮州教育的特色名片。二是课改内涵不断丰富。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以校本研训机制为抓手,以校本课程开发应用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走出了一条“观念先行,文化引领,教研并重”的新路子,中小学各学科均已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品质。高考连年实现大丰收,全市一批、本科、省围上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潮州阳光教育形成了既有丰富时代内涵,又有鲜明本土文化特色的素质教育新模式。2011年以来,我市多次承担国家级、省级阳光德育、阳光课堂教学现场会。2014年底,成功举办了首届阳光教育师资培训班,这标志着我市强师培训有了属于自己区域特色的品牌理念、培训基地和专业团队。
广东教育:未来五年潮州教育发展在新常态下会呈现怎样的格局?
林喜君:未来几年,潮州市将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以尊师重学活动为抓手,以质量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以加强综合改革为动力,全力推动潮州教育取得“两个新突破”,即“尊师重学”工作取得新突破、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实现“三个新提高”,即队伍综合素质有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新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优质度、公平度和满意度,为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是以尊师重学活动为抓手,不断提升事业发展水平。要大力营造尊师重学的社会氛围,广泛深入动员全社会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发展,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学前教育健康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高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二是以质量内涵建设为核心,切实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大力推进教研提质工程,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特色内涵发展,引导各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教育总体水平。
三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全面增强教育教学能力。要坚持把培养名师、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列为教育强市、教育兴市的重中之重,从绩效管理、财政投入倾斜与扶持、逐步开放校长管理权、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强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力度,逐步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加快培养一批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和后备人才。
四是以加强综合改革为动力,努力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教育依法治理,维护教育公平、公正,提升教育形象,严格规范招生收费办学行为,大力推进“阳光招生”“阳光收费”“阳光行政”等教育“阳光工程”,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透明度,以公开促规范,以服务提质量,不断优化教育政风行风,全面提升教育服务民生水平,进一步释放教育改革的红利。
(本文图片由潮州市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