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卓
摘要:作为一种生活用具的镜,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渐渐成为宋词中一个包孕丰富的意象世界。它是爱情的象征,闺中美人的见证,还意味着时光飞逝。因为它的鉴照功能及清冷明净的特性,所以当它与特定的词(字)如“鸾”、“晓”、“愁”等字结合就能构成具有独特内涵的丰富审美意象;当它与“水”、“冰”、“圆”、“玉”等字连接在一起时又能展现意义世界之外镜像世界的自然美与变异美。镜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发挥着构造词的创作背景,拓展人物内心活动,反思人生历程的功能。此外,在宋词中运用镜意象时,对比女性创作与男性代女性立言的创作可发现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关键词:镜;意象;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83-3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1]词体文学因能以其深婉细腻的笔触展示创作主体的心灵奥区而被称之为心绪文学。无论在花前月下、歌宴酒席之上的浅斟低唱,抑或是羁旅行役、山野林泉之间的行吟悲歌,都是词人内心情愫的自然流露和情感世界的呈现。细读宋代词作,会发现词人在展示心灵世界过程中有着某种意象偏取的倾向。透过这些作为心绪载体的意象,能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领略到词人心灵的底色。本文所要探析的意象是宋词中的“镜”。正像黄昏代表着中国诗人特殊的时间体验,月亮代表着古典艺术独特的审美形式一样,镜是时时萦绕在唐诗宋词里,并成为反映着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意蕴的经典意象符号。因此,镜这一意象在唐宋诗词的意象研究中应当得到重视,而令人遗憾的是,前人的研究文章却较少涉足。本文拟通过镜的发展历史和代代相传的各种典故,分析镜在宋词中的含义,阐释其在构造整体意境中的功能。
一、镜是爱情的见证
1.钗萌镜约知何限,最断肠——镜是爱情的信物,览镜怀人,多包含着女子至深至浓的倾诉的悲怨。离别之时的景物往往是最触动离情的,镜便成为引发人们怀念的媒介,适合承载人们内心深处最细腻缠绵的感情。
镜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物体,人们每天都要看到镜子,可以说镜子照耀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着镜子我们亦可以想到往昔的一点一滴。明亮完整的镜子实际上就承载着人对于事物完整圆满的希望。尤其是对永恒美满的爱情的希望,更需要用镜子来做个见证。这一层关系可以从史书中找到源头。“西汉初年的社会,已起始用镜子作男女间爱情的表记,生前相互赠送,作为记念,死后埋入坟里,还有生死不忘的意思。”[2]
由此可见,镜已成为至死不渝之情的见证。宋词中“鸾镜”、“钗盟镜约”等词语,就说明了人们把这见证自己爱情生活的镜子作为一种爱情的信物,一种矢志不渝,天荒地老的盟约之物。镜子又是光明的,被反射的光照耀在那些闺中美人身上,更显得美人光彩夺目,在这样的情景下,闺中美人常常与恋人相伴,镜的光芒使他们的生活显得更加温馨,他们的爱情显得更加缠绵。所以说镜子照耀出了爱情的美。可是,正所谓人生不得意之事十之八九,爱情同样如此。镜子所承载的山盟海誓的信念和愿望无非也只是个愿望而已,因而宋词中的镜子意象大多数是表达离愁别绪的。这种别离的愁情又主要以览镜思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落寞惆怅来体现。镜意象所带来的意境中包裹的竟是一个个柔弱的艺术灵魂。宋词本身就是一种将屈辱的回忆、怯懦的性格、享乐的奢望,整合在敏感的心灵之中,并用艺术化的形式的这种独特的“弱”的艺术。这种艺术是空前绝后的天才创造,却也是一种带有一定人格缺陷和病态色彩的艺术。
2.菡萏娇红,鉴里西施面——在镜中看到的是女性的柔美与娇嫩。“镜子铭文中,借歌咏镜中人影,对于女性美加以反复赞颂。”人皆有爱美之心,更何况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闺中少妇。在镜前她们“翠生生出落的衫裙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迤逗得彩云偏”就像那杜丽娘在牡丹亭中陶醉于自己的花容月貌。宋词中,镜是表达女性美的独特意象之一。
“鸾镜畔、粉面淡匀,梨花一朵琼壶里。嫣然意态娇春,寸眸剪水。斜鬟松翠。”(《薄媚·西子词》)。嵌入情爱心音的“鸾镜”也和少妇一样的娇媚,“镜畔”、“淡匀”恰恰勾起了对于镜前美人轻柔妆扮的遐想,那美人的鬓似刀裁、眉若墨画。就像这一方精致剪裁的镜畔。镜又是清冷的,光亮洁净的,镜的这一特性乃是象征了少女冰清玉洁之心,镜珍贵而易碎,正象征了少女那让人怜爱的娇弱的形体和那一颗易受伤的敏感的玻璃之心。“梨花一朵琼壶里”一语双关,巧妙含蓄的表达了这一层意蕴。镜意象凭借自身的特性,别具一格的展示了一个女子外在和内在双重的美。古代妇女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闺房中度过。她们的心多细腻而敏感,闺房中的每一件物品可以说都表了自己的一种心思,带上自己赋予这些事物的心绪。尤其是可以用来观赏自己的镜子。她们甚至会把镜子看做是情人、恋人。对着玉镜,仿佛是恋人在观察自己,因而,她们越发注重自己的花容月貌。久而久之,我们自然就会把镜与美人联系在一起了。
“镜”意象在宋词中常常会和此类表示动作性的词语连接在一起。如“徘徊窥镜”、“下窥寒镜”、“临镜想慵妆”,还有镜的别称“菱花”所构造的意象,如“菱花憔悴羞人觑”“愁来懒傍菱花仄”“菱花羞照啼妆面”等。每当伫立在玉镜台前,人们便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曾和自己一起对镜嬉戏的另一半,可如今只能与镜为伴,与镜相戏,足见其形单影只,孤独可怜了。因为镜子总是把往事勾起,总是让人想到往昔的酸甜苦辣,所以镜意象天然就与别情离恨联系在一起了。“对菱花,空自敛双娥,伤别离”(华岳《满江红》),“寄笺频误约,临镜想慵妆。知几梦,恼愁肠。”(刘壎《意难忘》)等句都写尽了伶仃孤处的滋味,让人伤感不已。这一系列镜意象展现了闺中少妇一种共同的生活细节,就是面对着镜子,不是为自己精心打扮,而是慵懒的不想妆扮,作为她们代言人的词人们通过镜意象精细婉转地把她们的心绪外化出来。众所周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对闺中思妇而言,当游子一去天涯相隔,便不知何时才会有相会的那一天,留给她们的则是绵绵无期的孤独思念和无奈的守望。对镜自怜,一看到镜子就看到自己眉黛紧锁、愁容满面的样子。于是在思妇的眼里,镜子是笼罩着她们的闺怨哀愁。对镜惆怅,妆楼凝望。这般如花美眷却无人欣赏,独守闺房,眼睁睁看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不是听艳曲惊芳心,就是对月临风动春心,悲叹着“镜里花颜岁岁改。”
还有另一种情形,少女们虽春心萌动,仍待字闺中。懒起画娥眉,看到偏偏是双双成对的鸾镜,十分无奈,于是便淡妆梳洗作罢。且叹韶华迤逦,良辰美景,花落水流红,生无可名状之惆怅。她们痴痴地伫立,在默默地承受着相思之苦,无处诉说,也不愿诉说,就那样静穆地伫立在妆镜台前,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叹息。宋词中,闺中少妇“慵看镜”、“未忺临镜”“羞临鹊镜”等词处处可见。这些带有“镜”意象的词组具有了这一层人所共知的典型故事内涵。
与镜意象的前一功能类似,镜总是与时间感联系在一起。时间感告诉“人们生命的大欣喜与大悲痛,催人探索生命无解的奥秘。”镜子将人类的目光从外界转移到了人类自身,也把人类关注的焦点引向了人类自身。对镜沉思,看到的是岁月在面容上留下的痕迹,感受到的是时光之易逝,青春之宝贵,历史之兴亡。镜意象带上了词人对于时间、生命、历史、功业的深深体味。
二、镜是对功业与人生反省的触媒
1.休谩泪没尘埃,浮身能几,镜里催华发——镜中“绿鬓”渐渐成“华发”,怎不叫人怀念少年时代的蓬勃朝气和那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怎不叫人感叹年华似水,时不我待。“君归何太迟。镜中失却少年姿。年随花共飞。”(《阮郎归·惜春》)、“功名已觉负初心,羞对菱花,绿鬓成斑。”(《一剪梅·甲辰除夜》)等句直接表现了这一层意蕴内涵。镜子总是与时间感联系在一起,镜子能纳万物于寸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无限的延伸,它本身就具有特别神秘的意义。对着镜子,人们常常看到岁月在脸庞与鬓角上留下的痕迹,渐渐的人们知道时间在自己浮浮沉沉、庸庸碌碌中流去了。宋代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那时的有识之士一方面眼看国力日衰,痛感空有报之志而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又为个人渺茫的前途所苦,多半处于矛盾与伤感之中。镜子告诉自己青春年华已逝,然而功业未就,意识到时间带走了雄心壮志、带走了意气风发的年代和与岁月峥嵘情怀,这乃是人生莫大的悲哀。
“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一欢休惜,与君同醉浮玉。”(《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从今。倦看青镜,既迟勋业,可负烟林。断梗无凭,岁华摇落又惊心。”(高观国《玉蝴蝶》)把看镜与功名联系起来,对镜深思,看到的是自己,想象到得却是自己之外的一切无限空间,一切对自己人生所走过路程的反省。在一个动荡不安,人人心系国家安危的时代,对镜沉思,必然会在脑海中反复演绎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蹉跎人生。而政治上的潦倒失意使他们往往寄兴于山巅水崖,放歌于丛林大川,但终究是不能做到了无牵挂、孑然一身的,对镜沉吟,“岁华摇落又惊心”。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文学史上词人们留下了永远于没有尽头的释道上行色匆匆、蹈蹈独行的疲惫身影,是对镜概叹辗转反侧的痛苦灵魂。宦海沉浮所带来的凄楚漂泊感与漂泊生涯中无边的孤独感成为文人一种文化积淀。词人把“看镜”写入作品,用以突出自己的漂浮孤寂和对于岁月的无奈之感。这既避免了单纯强调时间飞逝,壮志未酬的单调,也使词篇更具感染力而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2.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未灭——即便是萧萧华发,但还有一片丹心,还要建功立业,笑对人生。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历经沧桑世事,蹉跎岁月,而今都已朱颜变尽。最令人震撼与赞叹的是那些执着勇敢的心,千古功名随时间一同滚滚东流,不变的唯有一片赤胆忠心。虽然词人们大多在离乱的时代因种种原因而报国无门,空负一腔赤情,但他们的壮怀激烈却时时激励着后人的爱国之心。“少日功名频看镜,绿鬓鬅鬙未雪。渐老矣、愁生华髮。国耻家雠何年报,痛伤神、遥望关河月。”(刘学箕《贺新郎》)频频看镜,担心的不是年华逝水,担心的却是年老后,家国仇恨何人来报、何时来报。他们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词中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借镜意象的使用,表达出“绿鬓鬅鬙未雪”的聊以自慰与“渐老矣、愁生华发”的现实所形成前后心理反差,使之具有了非常强的感染力。郁结在心的郁闷、失意、悲怆化做一声哀叹,痛彻心神,惮精力竭,悲怆遥望那寄托着对故土河山深深思念的关山之月,此时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词人心头对报国无望的憾恨。这首词深沉地表达了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词人崇高的爱国之情。
在政治语境中对镜子这一意象的起用是以镜子—明镜—象征清明的政治、清明的朝代。如《太平御览》卷七一七服用部一九《镜》记载:“《尚书》帝命期曰:桀失其玉镜,用之噬虎(郑玄注曰:镜喻清明之道,虎喻暴也)。”又如常说的“以史为鉴”,鉴即是镜。在这一层意味上,镜子的象征在《古镜记》中的体现就是文末作者对失镜的感慨:“昔杨氏纳环,累代延庆;张公丧剑,其身亦终。今度遭世扰攘,居常郁怏,王室如毁,生涯何地,宝镜复去,哀哉!”在这里“宝镜复去”即喻乱世,象征乱世将至、清明不久的情况。正如以下这首辛弃疾的词作中镜意象的委婉蕴藉。
3.镜用来比喻人纯洁高尚的心灵。这一层意蕴的渊源可从“秦镜”这一典故中追溯。
“小说《两京杂记》中记载‘高祖初入咸阳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来照之则倒见,以手扪心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旧社会老百姓上衙门打官司时,照例必用手扪心,高喊一声‘请求青大大老爷秦镜高悬!”典故就出在这个小说里。意思是把那位县官当成“秦镜”,明察是非。“秦镜”象征人能够明辨是非,洞察人情世事。“镜”冷而淡的特性又渐渐使之成为高洁品行、纯洁心灵的象征。
这些都是镜像世界主要展现给我们的天然之美与变化中的美。此外,镜也常常被比喻为锐利的目光,表现人的精神炯炯,行动敏捷,赞扬从容自信的品格。如:“洗叫双眼明如镜,看取黄河几度清。”(《鹧鸪天·刘运判生日》)、“生日到,转精神。目光如镜步如云。”(《鹧鸪天》)、“怎得樽前避酒,使君精鉴如神。”(《朝中措·人日蟆颐席间和韵》)主人翁明目如镜,意气风发的形象呼之欲出。
综上所述,镜在宋词中所构造的整体意象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形成了宋词独特的审美意蕴,也折射出宋代词人别具一格的生命体验:镜意象的审美意义是历史的,是词人情感流动的历史。镜因词人在不同的时空的不同心境而随着词人的笔触移人词中,它也就成为词人内心情感的象征,也就成为一种艺术符号。因此词人选择了一种意象,也就是选择了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并且也同时赋予了这种意象无限的审美意义。从镜形成的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代代相传的爱情典故来看,镜在宋词中成为描绘爱情、离愁、相思、别恨等情感因素的必不可少的意象之一。镜意象是在宋词中构成了一种内蕴着寂寞惆怅之情的意象。从镜作为一种客观物象来分析,镜的光亮清冷给人以静谧开阔但有些苍茫悠远的审美感受,在镜意象与其他自然物象的融合中体现最为明显。从生命意蕴上分析,镜带有空间感和时间感的双重感受,与词人的人生真实感受联系在一起,照耀出了人生的蹉跎。镜意象及其组合群体正是在不同的时空里,不同情境之下,以其特有的照鉴功能走入了词人的心境,也走入艺术殿堂,从而传达出生动的古典美学风韵。作为一个经典意象,它凝聚着中国古代词人的内心情感和人生命运的因素,见证了他们的欢乐和悲伤。当我们品味镜意象时,就仿佛刹那间体验到了古代词人细腻复杂的心境和情感,体味到了宋词的永恒和无限魅力。镜意象的使用汇聚着词人的精神品格,在它所构造的象征形式中潜伏着生动的生命意味和生活经历,可以在无限无穷领域的眺望。它在无数词人的反复吟唱中被心灵艺术化,从而具有了人格化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沈从文.物质文化史——唐宋铜镜.沈从文全集(第29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