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等
[摘要]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在惠州地区绝经期女性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方法 通过随机选取200名惠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血清维生素D水平,采用串联质谱新技术,分析该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缺乏维生素D的原因,并给与补充维生素,观察维生素D是否可预防围绝经期综合症。 结果 特征性潮热出汗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20.61±4.6)ng/mL,月经改变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21.32±4.3)ng/mL,精神心理问题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23.89±5.23)ng/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13.4±2.4)ng/mL,与上述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维生素D在围绝经期妇女各种综合症的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 维生素D;惠州地区;绝经期;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1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a)-0123-02
围绝经期为绝经前期、绝经期与绝境后期,是指从卵巢功能衰退到功能完全消失,到卵巢内分泌功能的过渡时期[1]。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身心变化比较大,而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问题也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2]。该研究随机选取200名惠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血清维生素D水平,采用串联质谱新技术,分析该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缺乏维生素D的原因,以探讨维生素D在惠州地区绝经期女性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治疗的围绝经期患者200例,排除影响骨代谢的各种疾病,包括脊髓灰质炎、骨软化症、骨肿瘤及先天性骨折畸形等,且在受检前半年内,无使用可能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按照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不同,分为4组:月经改变组(50例)、特征性潮热出汗组(50例)、精神心理问题组(50例)及骨质疏松组(50例), 特征性潮热出汗组的症状为失眠、潮热出汗等,月经改变组的症状为不规则出血、内阴道出血,精神心理问题组的症状为性生活异常、抑郁症等,骨质疏松组症状为膝关节、颈椎及肩肘关节骨质疏松。其中月经改变组患者年龄段是40~57岁,平均是(48.7±4.3)岁;特征性潮热出汗组患者年龄段是41~58岁,平均是(47.4±3.6)岁;精神心理问题组患者年龄段是39~60岁,平均是(49.2±4.0)岁;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段是41~61岁,平均是(50.4±3.8)岁。对四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00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权,同意参与此次探究。
1.2 方法
1.2.1 生化指标测试 血样本的留取:取调查对象的腹血清,置于-20℃冰箱中,检测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维生素D水平,取0.15 mL样品,加入提取剂振荡1h,保证充分提取;离心后,提取上清液置于分离柱中,再次进行分离,将25-OH-ViD3从维生素D的代谢物中分离出来。完成25-OH-ViD3的分离后,往每个分离柱中加入一定数量的提取液,并提取25-OH-ViD3,将其分别收集在相应的试管中,检测单位为ng/mL。
1.2.2 维生素D治疗方法 对于维生素D水平小于20ng/mL的绝经期妇女,给予补充维生素D治疗,观察防治各种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持续1~3个月,并通过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形式观察疗效。
1.3 统计方法
所有的统计学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围绝经期妇女各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如下:特征性潮热出汗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20.61±4.6)ng/mL,月经改变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21.32±4.3)ng/mL,精神心理问题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23.89±5.23)ng/mL,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13.4±2.4)ng/mL,与上述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惠州地区200名绝经期妇女血清维生素D水平
3 讨论
3.1 围绝经期妇女维生素D与各种综合症相关性
围绝经期为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是指停经后1年内这段时期,主要包括绝经出现及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开始后到最后1次月经后的1年,通常也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期[3]。不少研究文献表明,维生素D水平与围绝经期妇女综合症各种单独表存在密切关系[4]。维生素D作为体内一种普遍存在的物质,且易于摄取维生素,在防治更年期综合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5]。
3.1.1 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绝经后的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如果发生跌跤或手上,易出现股骨颈、腕骨骨折,甚至在轻微活动或自发产生椎骨压缩性骨折,可感受到脊椎变形。同时,30%的患者的钙负平衡,与肠钙吸收功能下降相关。
3.1.2 维生素D概况 维生素D(vitamin D)属于固醇类衍生物,在预防佝偻病方面,具有很好疗效,因此其又称为抗佝偻病维生素。在维生素D家族成员中,D2、D3是最重要成员,为不同维生素D在紫外照射后所形成衍生物,是动植物体内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维生素D为脂溶性物质,由五种化合物组成,与人体健康关系比较密切的为维生素D2、D3。由此可知,维生素D的三个特性:一是经紫外照射后,人体中的胆固醇可转化为维生素D;二是部分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三是缺乏维生素D,可诱发少儿佝偻病和成人软骨病。除了预防小儿佝偻病和成人软骨病,维生素D还包括以下作用:
3.1.2.1 维生素D水平与人们的情绪障碍有关,比如在冬季,如日照不足,可能导致周期性情感失调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血清中的维生素D水平过低,为周期性情感失调症的原因之一。研究还发现,维生素D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SAD治疗中,补充维生素D的效果显著。endprint
3.1.2.2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与维生素D不足相关。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不足,证实与心肌梗死、中风和外周血管病变等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足发生率在30%~50%之间。在食物中,蛋黄、动物肝脏、母乳及富含脂肪的海鱼含有大量的维生素D,但其他食物的含量较低。而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大都由皮肤合成,影响维生素D水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肤色、文化习俗、饮食结构和生活条件等。
3.2 惠州地区自然绝经年龄
我国妇女自然绝经年龄集中在41~50岁,惠州地区妇女自然绝经的平均年龄为(48.2±2.3)岁,与全国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妇女一般在40岁以后,由于卵巢产生雌激素功能的衰退,导致出现神经失调、内分泌失调等症状,出现一系列的眩晕、心悸、潮热及神经性高血压等症状,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包括记忆力下降、失眠及抑郁焦虑等,萎缩性病变包括尿频、阴道干燥及张力性尿失禁等,代谢障碍性病变主要包括骨质疏松,严重的可导致骨质疏松,易出现骨折。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一般甘油三酸、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但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将下降,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等疾病。
3.3 综合症的防治
围绝经期综合症是一系列的症状,除了受雌激素水平变化这一因素影响外,还受患者体质、心理状态、环境状况及健康状况影响[7]。因此,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或有不同。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3.1 精神调节 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自我平衡,有效消除各种心理恐惧及担忧,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耐心回答工作人员提出的情绪障碍、思维混乱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3.2 药物治疗 目前,围绝经期妇女综合症的治疗,以激素治疗为主,由于提高雌激素水平可改善症状,所以维生素D补充受到了青睐[8]。在西方国家,大约10%围绝经期妇女采用补充维生素D方法治疗,效果显著。该研究纳入的对象,在补充维生素D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部分症状消失。
在该探究过程中,笔者随机选取200名惠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血清维生素D水平,采用串联质谱新技术,分析该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缺乏维生素D的原因,并给与补充维生素,观察维生素D是否可预防围绝经期综合症。特征性潮热出汗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20.61±4.6)ng/mL,月经改变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21.32±4.3)ng/mL,精神心理问题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23.89±5.23)ng/mL,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13.4±2.4)ng/mL,与上述三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刘文琼[9]等的探究结果保持一致。从该研究的结果可看出,惠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各种临床表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多,抑郁症、高血压及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的妇女,因此,这就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研究发现,维生素D具有调节抑菌肽、抗菌肽及β防御素-2产生的作用,如果机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过低,可诱发抑郁症、冠心病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且维生素D在防治多种妊娠合并症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不过由于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此项目未列入常规检产检项目。
综上所述,补充维生素D对预防围绝经期妇女综合症有明显作用,因此围绝经期妇女需重视维生素D的补充,通过健康教育与宣传,提高惠州地区妇女的保健意识,以减少围绝经期妇女的患病率。
[参考文献]
[1] 马惠荣,尤昭玲,王若光,等.307例崩漏患者证型分布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江苏中医药,2009,41(3):29-31.
[2] 尤昭玲,马惠荣,王若光,等.207例月经后期患者证型分布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3):20-22.
[3] 黎霄羽,王小云,聂广宁.国外应用补充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症状的现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1):89-94.
[4] 刘文琼.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2):141-143.
[5] 邓小红,张颂文.北京地区绝经期妇女健康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医学,2012,24(4):124-125.
[6] 刘春梅,王永红.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现状[J].中医药导报,2010,16(4):115-116.
[7] 马惠荣,尤昭玲,王若光,等.307例崩漏患者证型分布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江苏中医药,2011,41(3):29-31.
[8] 黎霄羽,王小云,聂广宁.国外应用补充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症状的现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1):89-94.
[9] 刘文琼.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3,27(2):141-143.
(收稿日期:2014-1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