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模式、特点以及与测量学科的关系,探讨《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新的教学指导思想、规划课程体系。
【关键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现代测量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8-02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旨在培养既有扎实传统地质学基础,又系统掌握地球探测和信息技术(遥感、地理信息、地球物理等)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从事与地球探测相关的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分析、模拟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1]。该专业以地球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计算机科学的交叉为特色,涉及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测量学、资源勘查与开发等)和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等主干学科,各高校根据已有专业基础和专业定位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2]。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自2006年开设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课程平台包含5部分:通识教育平台(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平台(集中实践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模块及课内试验)、素质拓展平台(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最先学习的测量学学科基础课程,其后序相关课程包括:数字图影像处理与分析、地图学、遥感技术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数字地球概论等。
一、《现代测量技术》教学目标和特点
1.教学目标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以地球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计算机科学的交叉为特色,现代测量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需要融合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习及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学习测量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介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与技术,让学生较好的掌握普通测量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掌握普通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功能、精度和使用方法;同时对测绘的新概念、新技术、新设备能有一定的认识[3]。
2.教学特点
(1)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相关学科知识复杂,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讲解大量的概念、公式以及各种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本门课程,除板书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融合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现代化素材,形象生动的向同学们展示课程内容。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代测量技术》课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实验两个环节,其中课堂教学32个学时,课堂实验16个学时,根据理论教学进度适时安排课堂实验,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巩固测量基本理论和方法。
(3)以集中实践教学为补充。《现代测量技术》课程除了有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外,还安排了两周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集中实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内容过多导致学而不精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目前现代化的测量方法、原理以及测量发展的最新趋势。目前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不仅包含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直线定向、误差理论、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数字测图等测绘基本知识,还包括施工测量、水利工程测量、道路工程测量等[3]。这些教学内容是测绘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但对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而言,仅仅通过几十个学时的教学来掌握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后续开展测量相关课程也不利。
2.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答疑融合度不够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授课基本采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能保证很好的课堂出勤率和学习状态,但课后的辅导答疑却少有学生能主动参与,而且由于高校教师特有的授课特点,课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也较少,导致学生的疑问不能及时得到解答,最终大部分都不了了之,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3.实践教学实际与实验方案设计存在差异
根据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有两周的“全站仪和GPS测量定位”实习,但由于学生基数大、仪器设备有限,因此集中实习效果往往与设想有很大差距。另外,《现代测量技术》集中实习时间均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学期最后两周时间,而这两周又恰好是学期末课程考试的集中时间,因此,很多学生会在集中实习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考试上,而把实习任务草草了事,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实习效果,最终影响对本门课程的综合掌握。
三、教改的思路和方法
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删除过时及与专业关系不大的测量知识,融入测量新知识、新技能,通过课堂教学和实习,讓学生真正掌握测量基本知识,并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2.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传统板书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答疑网络化。首先,将与《现代测量技术》课程相关的图书、网络资源、参考资料、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与学生共享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下也能更多得了解测量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通过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立讨论组,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平台布置课后习题,学生不再提交纸质答案,而是利用平台解答问题,有效提高习题批改率;第三,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留言,老师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解决老师和学生传统的“上课授课、下课无缘”的状态。
3.变更实践教学安排
两周集中实习是《现代测量技术》的重要教学之一环节,因此,应该合理、有效的安排和利用两周的时间。首先,在实习时间上,建议将集中实习时间调整在课程授课的下一学期的前两周,以避开考试高峰周对学生实习心态的影响;其次,在实习内容上,可以根据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将集中实习内容适当调整,可以不仅局限于全站仪和GPS测量定位实习,要合理增加水准测量实习部分,让学生对测量学有更为系统性的认识。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现代测量技术教学目标和特点,探讨了目前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新的思路和想法,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培养和提高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对测量知识的理解力、对测量仪器的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武雪玲,牛瑞卿.浅谈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GIS课程的教学[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5):8-10.
[2] 刘喜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7,(3):96-99.
[3] 陈琳,娄洪富.现代测量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41401403)
作者简介:谢玉娟(1985-),女,河南焦作人,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