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春平
【摘要】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也是有效实现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情分析。但在教育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对学情分析缺乏理性的认识,导致学情分析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从学情分析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重大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其必要性,以此唤醒广大教师正视学情分析,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教学活动 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4-02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在中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学情分析,是提高教育效果,体现新课程“以生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情分析的现状不容乐观,如部分教师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或者只是笼统分析,千篇一律应付了事。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学情分析之所以面临如此尴尬的境遇,主要原因是一线教师对学情分析在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缺乏理性的认识。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学情分析的必要性,纠正和提高一线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识,高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显得尤为迫切。
一、学情分析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首次提出学情分析的概念,认为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生的实际情况制约着学习的开展和深人,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正视且认真对待学情分析。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潮流。该潮流强调以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会为了实现自我,实现目标而进行创造。”
“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
针对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将学生看作是教育主体的特点,毫无疑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并尊重学生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的现实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在中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学情是体现“以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题中之义。
2.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学生犹如大小不一、材质不同的弹簧,承受的压力不同,只有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才能使每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学情分析的现实意义
1.学情分析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介是教学活动的四大要素。他们是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课堂的真正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且必须围绕这一主体的主动参与学习展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把学生当做能动的学习者,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教师观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是学习者。教师是学情分析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学情分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实践技能,提升教学策略,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实现自身的成长。
3.学情分析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只有當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的各种情况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具体情况,才能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有效的影响学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以科学的严肃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认真对待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是每一位学生得到健康持续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 -56.
[2]丁军梅.对“学情分析”的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2010(7C).
[3]时晓玲.学情分析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4]钱军先.学情分析: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