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明确要求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需要更加深刻地把握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把文化建设放在文明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中来审视和谋划,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心骨,进一步创新理念和思路、提升标杆和追求,更好地以文化的力量促进文明的进步,努力开拓江苏发展的新境界。
在提升境界中确立目标定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和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以文明复兴为标志。江苏的“两个率先”既要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又要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最终要体现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上,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上。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需要着眼新起点上的文明发展,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使命担当,把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作为总目标总定位,以此引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调优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的目标,更加凸显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显著增强,使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更加坚定,使全体人民紧紧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的内涵,突出精品创作生产能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文化产业质态效益的显著提升,突出先进思想文化原创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力、江苏地域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显著提升,突出文化事业产业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强。升高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标杆,更加注重培育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和名家大师,形成江苏的文化高峰。特别是要把目标聚焦到新江苏人的建设上,把公民文明素质高和群众文化生活质量高作为重要内涵,使公民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追求、良好的道德修养,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较强的人文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使群众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更好满足,精神文化生活健康丰富充实,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在探路前行中构筑思想高地。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也是江苏的自觉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走在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率先探索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由江苏学者发出,小康社会的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视察苏州后逐步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工作时首次提出,江苏不仅是创新实践的积极探索者,也是创新理论的重要发源地。在新的发展征程上,江苏要继续为全国发展探路,既要在实践上探索又要在理论上探索,既要出实践成果又要出思想成果,努力构筑思想高地。进一步推动思想理论工作者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放眼全国和全球的视野,敏锐把握时代的要求、洞察大势的变迁,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实践创新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推出更多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进一步重视和关注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着力回答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在明辨理论是非中鲜明发出江苏思想理论界的声音,努力使江苏思想理论界在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上成为重要标杆。进一步在聚一流人才、建一流学科下功夫,着力建设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层次学术论坛、文化论坛,培育更多的社科大家名家,长期培养重要学术团队,努力在重点领域打造江苏学派。进一步整合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全国一流的新型智库,为探路前行提供思想支持、智力支撑。
在价值引领中建设精神家园。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全社会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就要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心骨,引导人们坚守前进方向、坚守理想信念、坚守正义良知,建设和坚守共同的精神家园。着力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针对性有效性,既抓面上又到点上,既求高标准又要保底线,大力推进载体创新、制度创新、表达创新,使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引导人们从身边典型学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干起,在滴灌渗透、潜移默化中促进核心价值观的信守和践行。着力抓好贯穿结合融入,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各方面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司法行政行为,健全和规范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行业标准,确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确保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都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确保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日常工作同向同行、融为一体。着力改善党风政风社风民风,针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针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不正之风,抓住重要契机、典型案例,下大力气、花真功夫进行整顿治理,在集中整治党风政风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向治理社风民风延伸,广泛开展弘扬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活动,通过有效治理问题不断增强人们改善风气的信心,通过持续敦风化俗弘扬核心价值、培育文明风尚。
在固本开新中传承文化基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软实力,积淀的丰厚精神资源是最需要挖掘的“富矿”。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党史资源、时代精神资源丰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优势,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要在用活历史资源、传承文化基因上下功夫。更加注重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整理,组织开展江苏文脉研究,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神、蕴含的传统美德和治理智慧。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形式加以改造,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积极做好活化利用、转化创新的文章。更加注重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建设一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项目,实施文化遗产“解读”工程、“展示”工程,让人们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更加注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传承功能,着力扩大新媒体传播、推动参与性互动性社会化传播,广泛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和节庆、礼仪活动,在生活化、场景化中进行润物无声的传播传承。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施红色文化研究工程,重点加强雨花先烈精神的研究和弘扬,推出人物传记、专栏报道、系列丛书、电视专题片和文学、影视、演艺等作品,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使用和管理,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利用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人们从革命先辈、重大历史事件中汲取精神营养;深入挖掘时代精神资源,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在全社会厚植创业创新文化,不断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提升全社会的精神追求。
在激浊扬清中彰显文艺力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为建设新江苏加油鼓劲,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更深刻地认识文艺的地位作用和导向要求,更深刻地把握文艺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努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坚持正确文艺立场,在创作什么、反映什么、提供什么的问题上态度鲜明,引导文艺工作者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融入文艺创作之中,更好地传递积极人生追求、崇高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文艺工作者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深入广阔的社会生活,挖掘素材、提炼思想、观照现实,自觉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坚持加强规划引导,着力抓好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题的重大题材、以江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地域题材和以百姓生活为视角的民生题材作品创作生产,努力推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文艺精品,攀登文艺创作的高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健全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导文艺工作者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决不让文艺作品沾满铜臭气,影响人们的思想,伤害人们的心灵。坚持用好文艺批评利器,增强战斗力和说服力,讲正气、走正道、树正风,激浊扬清、褒优贬劣,引导文艺事业持续健康蓬勃发展。文化建设是人心工程,文艺创作必须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创作走心,作品才能暖心、动心,起到陶冶情操、塑造灵魂的作用。
在共建共享中满足群众需求。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享有主体、表现主体,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基本要素,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就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着力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把握新时期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满足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文化需求。着力引导群众文化消费,加强全民文化艺术教育,积极举办艺术普及、欣赏、体验、阅读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文化消费理念,追求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大力促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提供最新文化消费信息,积极发挥文化非营利组织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着力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活力,鼓励扶持群众自办文化,积极为群众自我文化表达、自主文化创造提供舞台、创造条件,引导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在跨界融合中增强竞争实力。当今时代,科技创新不断改变产业形态,跨界融合、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日益凸显;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加快融合,在提升产业层次、增创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更加彰显。这就需要坚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把推进文化创新作为战略举措来抓,不断开拓文化发展的新空间。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着力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完善有利于坚持正确导向的体制机制,加快促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发展活力。抓住用好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江苏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机遇,加强基于网络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打造内容集成和数字传输综合平台,促进文化与网络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型业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应用,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完善技术服务平台,加大对重点文化科技企业、重点文化科技产业园的扶持力度,积极建设众创空间、鼓励扶持文化创客,促进文化领域的创业创新。着力促进文化发展对接资本市场,加快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支持发展文化类的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推进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发挥好省文投集团和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融资服务功能,探索建立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江苏文化产业。
在走向世界中扩大文化影响。江苏外向型经济发达,与世界的联系紧密。文化建设需要树立全球眼光、开阔国际视野,吸收借鉴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善用一切有益发展资源,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在提升传播力中增强影响力,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江苏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加强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进一步整合全省特色文化资源,统筹政府推动、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媒体传播、文化交流、学者对话,把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巩固拓展对外传播阵地,积极进入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抓住“一路一带”建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等契机精心策划开展对外传播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江苏声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深化“感知江苏”、“同乐江苏”、“符号江苏”等活动品牌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海外文化中心建设,大力推动文化艺术名家、社科专家学者参与国际研讨交流,加大江苏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推介力度,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层次水平。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定期编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着力培育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推动有利于中小文化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载体建设,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国际性文化展会,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开展境外文化领域投资合作,开拓海外营销渠道,培养本土化人才,更好地促进江苏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