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思考

2015-08-28 12:49杨建伟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汇报交流同学

杨建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虽然大部分时间以学生户外活动为主,但也离不开必要的、有效的课堂交流和指导。通过课堂交流,可以促使学生反思整理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体验,将学生自身探究和实践的收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分享同伴的经验中,反观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取长补短的学习。

然而在课堂展示交流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虽然组长能认真汇报,组员也会努力做些补充,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提炼概括能力的局限,展示交流的内容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与听者进行思维碰撞,易让学生失去对展示交流活动的兴趣。这种现象,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但说到底,还是教师的“教”出了问题。在很多观摩课的汇报展示环节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只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不能在思维的转折处、理解的疑难处、规律的探究处对台上或台下的学生设问,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推波助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那么,上述现象就极易出现。

展示汇报环节看上去是教师把舞台让给了学生,但并不是说台上作为 “主角”的学生就不需要教师的“教”。恰恰相反,台上学生的“说”是为了台上和台下的学生得到更合适的指导。因此,教师在作为听众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适时介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此才能把台上学生的汇报与台下学生的听与思考有机地连接起来,让台下与台上的学生充分互动,从而使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体验的价值得到升华。

笔者通过多次观摩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以为展示交流环节中,教师要进行有的放矢地提问,用问题来推动学生思考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它可以促进台上、台下的学生思维相互碰撞和提升。

一、多问几个“怎么想?”

教师适时恰当的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循循善诱中说出实践活动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另外,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能够挖掘主题活动背后的因素,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并为研究指明方向。因此在指导时,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另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体现实践活动的价值。

如在选题指导阶段,交流汇报前学生一般有了活动主题的意向,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发问:“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主题?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考虑的?”挖掘主题选择背后的因素,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可行性,从而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以笔者所在班级开展的污水治理主题活动为例,其中有一个小组提出的研究主题是“水知道答案”。大家都对这一主题产生好奇。于是教师代学生问道:“这个题目很特别,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想的吗?”小组一位同学解释说:“我的家里有一本书就叫《水知道答案》。我们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于是决定拿过来作为我们的研究主题。”教师紧接着问:“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书的主要内容吗?这些内容对你们开展研究有什么启发?”学生回答:“书中着重介绍了‘我们的水污染有多严重?水污染的危害有多大?造成的后果将会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把我们的水污染治理好……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谁知道。我们人应该知道,但是水比我们更知道答案。我们从这些内容介绍中受到启发,决定从观察我们村前小河的水质入手,然后深入调查采访,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最后寻找治理污水的办法。”教师又问:“光靠你们的力量能行吗?”同学回答道:“我们可以让家长帮忙。另外,我们要向学校的科学金老师咨询,双休日还可以让他来现场指导一下”。学生们说得绘声绘色,其他同学听得津津有味。之后,笔者还让这个小组同学给大家读了书中一些章节。还真是一本好书,让人从水的身上看到与做人相通的道理。这一不起眼的提问,既问出了主题背后的故事,又与小组同学一起探讨了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并对研究内容和方法做了思考与交流。使选题指导更显实效。

二、探问“做得怎么样?”

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收获。同时,也会碰到一些难题,存在着一些困惑。这时,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前期活动进行必要的了解与问询,让学生汇报一下前期的活动情况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关注在过程中是怎么做的?做得如何?问询一下遇到的难题及困惑,让学生进行阶段性反思。从前段活动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划好后阶段的工作安排,从而推动下阶段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如“关于校园中浪费现象的调查研究”这一活动开展时,教师仔细询问了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其中调查水资源浪费小组就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困难:他们发现了有同学在浪费水,但是因没随身带照相机,没能把这种现象给拍下来。教师向他们提了一个建议:出现这样的现象比较集中的是什么时候?他们说:体育课或下课后。教师说:那你们可以集中在这段时间派出同学去蹲点,跟踪几天,肯定会有所收获。学生采纳了教师的建议,总算逮住了一些玩水的学生,拍了照片。教师趁此机会又告诉他们:收集信息的渠道还有很多,像你们组不仅可以通过拍照来加以收集,还可以采访一些同学,问问他们有没有看到浪费水的现象。把这个采访过程拍下来,也是你们组所需要的资料。学生经过点拨,茅塞顿开,此后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种多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单是对学生提出的困难、疑惑加以解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们的活动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为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作为参考,为下一步行动提出合理建议。

三、再问“还想做什么?”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在整个课题成果展示交流之后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目标。教师不仅要关注,更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开展多方位探究。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从关注的内容、研究的范围、体现的价值等方面加以拓展,寻找新的切口,让探究更有广度和深度。

每一次主题活动结束时,教师都应思考是否还有新的主题生成。成果展示不该只是终结,更应是一种延续,是另一项主题活动的开始。如“雾霾对人的健康影响研究”成果展示时,笔者问学生:“如今雾霾这么严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当即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来说:“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我还想知道霾对动物界有什么影响,做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议论纷纷:除了动物,对植物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霾会不会消失?也有人直接否定了大家的问题,觉得雾霾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严重……是啊!此时,台上台下是互动的。听了台上同学的汇报,台下的学生或许有自己的看法,台上的同学或许也有新的想法。这时候,教师的一个提问也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既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又对生成拓展新的研究主题做了很好的提示。因此,学生对成果进行梳理后,再问“还想做什么”,不失为一个提问的策略。

当然,课堂交流除了引导学生对成果进行梳理、关注活动主题的后续发展外,还要通过问“还可以怎么做” 让学生学会反思。受学生年龄、心理、阅历等影响,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难免出现差错或不足。我们要把这些错误、不足视为真实而又宝贵的生成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次历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尝试,找准研究切入口。如一组学生开始觉得“Wifi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一定意义,值得研究。但随着研究的展开和深入,发现资料查找和现场采访所获得的信息量很少,且探究的结果又不具代表性和普遍性。此时教师问学生:“既然这个主题研究有一定困难,而你们又有了前期研究的基础,那么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入手展开研究,使主题更切合我们的实际?”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健康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能否先把问题想得宽泛一些,从大处入手,从Wifi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方面开展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于是“Wifi与我们的生活”便成了学生研究的主课题。而且先期进行的调查研究资料又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使研究更切合实际。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展示与交流应当是学生开展活动的一个个“停靠站”。学生在这里经过一次次休整,继续以更饱满的精神走向更美好的征程。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想的价值和归宿。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314500)

猜你喜欢
汇报交流同学
如此交流,太暖!
阅读汇报课的构建与效能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领导难找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交流”等5幅
关于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