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及其路径抉择*

2015-08-27 08:13余成群钟志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牧业现代农业西藏

文/余成群 钟志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及其路径抉择*

文/余成群钟志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我国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正稳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农牧业生产体系整体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农牧业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利用效率低下,是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缓慢的主要障碍因素。经营主体、经营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向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要求。构建以青稞产业、农区畜牧业与设施农业为产业发展重点,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内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西藏现阶段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

西藏自治区,农牧业,转型发展战略,路径抉择

西藏地区作为中国独特的农业地理单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色。根据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矛盾,以及区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如何进一步挖掘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农牧业资源潜力,并实施农牧业转型发展战略,是当前西藏发展现代农牧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农牧业转型发展战略的宏观指导下,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与发展路径,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是实现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跨越式发展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

1 西藏农牧业发展态势及其战略困局

1.1发展态势

综观西藏地区农牧业的发展现状,随着各种现代要素的不断投入,西藏农牧业正稳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初步形成了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农牧业产业体系,但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

西藏自治区海拔高耸、生态环境独特。独特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禀赋条件使农牧业生产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已形成了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为主体的种植业区和农区畜牧业区、以藏北草地为主体的草地畜牧业区[1]。农牧业人口以藏民族为主体,社会经济活动具有浓厚的藏民族文化特色,因此西藏农牧业具有自身鲜明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色。长期以来,各种现代要素不断注入农牧业系统,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3年西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7.4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突破578.3万千瓦,保护地设施农业面积达3 200公顷[2]。西藏地区已逐步形成了由党政等5个系统组成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西藏农牧科技事业从无到有,对促进农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4年科技对西藏农牧业的贡献率达42.2%。

种植业与畜牧业是西藏农牧业两大主体生产体系,此外设施农业、林果业、特色种养业等也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多种农牧生产模式共同发展的格局[3]。2013年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值分别达57.9亿元、64.2亿元,分别占农牧业总产值128亿元的45.2%和50.2%。在种植业作物结构中,粮食作物长期以来一直占主导地位,青稞则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多年来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大都稳定在72%左右,青稞的播种面积占50%左右,粮食总产量也稳定在95万吨左右。201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7.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98.5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315.7公斤,创历史新高。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西藏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2013年牲畜存栏量与出栏数分别为1 948万头(只、匹)、662万头(只、匹),出栏率达34%。西藏地区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畜牧业长期以来呈现草地畜牧业与农区畜牧业生产并行发展的格局。

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型生产经营是西藏农牧业经营的主体,农牧民户均经营的耕地与草地面积分别为0.5公顷和178.0公顷。随着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各种农牧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其中以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为主要经营形式。截至2014年,各种农牧民合作组织达2 937家、涉农企业达76家。合作社经营的耕地面积平均达到了30公顷左右、草地面积平均达1 000公顷左右,“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涉及的耕地面积达200公顷左右。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及其产业化经营,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2014年西藏农牧产品商品化率达到了38.6%。农牧产品专业化、标准化与规模化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对促进西藏品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4年西藏地区在国家相关部门注册的农产品品牌达74个,比2010年提高了近3倍。农业产业化及其品牌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牧民普遍受益,2010年以来农民年均收入增长达15.4%,2014年农牧民年纯收入达7 359元。

1.2战略困局

综合分析几十年来西藏农牧业的发展历程,农牧业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农牧业进一步发展仍面临着多方制约。

(1)农牧业生产体系整体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使农牧业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农牧产品利用效率低下,是西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缓慢的主要障碍因素。耕地农业系统与草地农业系统是当今世界农业生产系统发展的两个重要分支。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是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与低海拔地区相比,西藏作物种植业并不具备比较优势。而畜牧业是藏民族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丰富的牲畜品种资源与饲草植物资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藏畜牧业以天然草地放牧型畜牧业为主,以人工草地为基础的草地农业发展缓慢。天然草场饲草生产力低下、人工草地建设不足,饲草严重短缺,加之连年超载过牧,天然草场出现了退化、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近几年来,西藏牧区天然草地实行严格的以草定畜与轮牧休牧制度,牧区畜牧业生产日趋稳定。西藏农区气候温凉,适于饲草植物的生长,宜农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具有草地农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粮食保障的需要,长期以来耕地利用一直以粮食生产为重点,人工草地建设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粮草争地的矛盾长期存在,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

耕地农业系统与草地农业系统整体布局错位,耕地农业系统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农区农牧业经济使农牧资源配置产生了扭曲,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直接或间接限制了农区农牧业多种经营及其规模的发展,使农牧民收入的来源变得单一,来自农牧业的收入增长缓慢。一方面,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口粮保障是农牧业社会稳定与发展基础作用的核心;另一方面,粮食产品又具有市场商品化属性,农民生产粮食产品不但可以获得自身与提供全西藏的口粮保障,而且又能通过政府收购或市场行为获得有限的经济收入。粮食产品的社会公益属性,加之中国加入WTO后粮食经济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使粮食产品的定价机制产生了扭曲,严重阻碍了农牧民通过粮食产品生产获得高效益以快速提高收入的途径。整体布局错位是造成主要农牧产品生产与快速提高农牧民收入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

严格意义上来说,西藏并不存在纯农区。“一江两河”地区是西藏的主要农田分布区,但也分布了面积广阔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广大农户在进行粮食生产外,依然养殖了规模或大或小的牲畜群体,获得畜禽产品。而天然草场由于饲草生产力低下、人工草地严重不足,饲草严重短缺。根据近几年的调查,“一江两河”地区饲草短缺达到了50.4万吨。农户为了维持有限的养殖规模,除了草场放牧、饲喂青稞秸秆以满足粗饲料要求外,还直接或间接饲喂青稞或小麦以满足牲畜的营养需求。据调查,由于精饲料缺乏,农户年均饲喂的粮食产品达到了150公斤左右。粮食产品特别是冬小麦初级产品利用效率不高、利用错位的矛盾在西藏农区广泛存在。

(2)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和品牌建设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求的矛盾。虽然出现了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西藏农牧业经营的主体仍然以农户家庭型生产经营为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农牧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新信息、新技术的接受意识、理解与把握能力等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市场化要求相去甚远。户均经营0.5公顷的耕地面积也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与规模化的要求。目前西藏已建立了19个品牌农业农产品基地,通过了74个农产品的产品认证。认证的农产品的品种有蔬菜、大蒜、鸡肉、鸡蛋、猪肉等农畜产品,已认定面积达3 498.3公顷,认证的品牌农产品年产量也达10.1万吨。但从品牌农业基地面积与产量来看,占总产量的比例还非常低。经营主体、经营规模与品牌农业的现状离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尚有极大的差距。

(3)落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及要求的矛盾。西藏地区已逐步形成了由党政等5个系统组成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国营事业性质服务系统、国营企业性质服务系统、乡(镇)村集体和合作性质服务系统、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体系、党政服务系统。该服务体系基本涵盖了党政系统各个部门,一定程度上有力促进了农牧产业的发展。但是,这套服务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其一,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是市场化与社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技术创新和技术、信息服务;其二,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队伍。高水平创新人才匮乏,基层技术服务队伍不稳定是西藏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队伍的现状;其三,农业技术创新要面向基础性、原创新与应用集成创新,解决农牧产业全产业链的理论与技术问题。虽然多年来西藏广大农牧科技工作者在高原农牧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重应用、轻基础的弊端目前已完全显现出来。

2 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战略取向

2.1理论基础

所谓农业转型发展是指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皮特·蒂莫尔认为农业转型分4个阶段,即传统农业阶段、农业为经济增长贡献阶段、生产要素流出阶段和现代农业阶段[4]。席承藩于1993年研究江南红壤山丘开发模式时,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农业转型发展理念[5]。厉以宁1996年根据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针对当时中国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现实,系统提出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思想[6]。农学家们一般认为,农业的发展阶段一般分为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与现代农业阶段。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的终极目标,也是过程目标,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利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率先在世界先进国家得以实现,其基本特征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现代农业是以产业体系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包括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转型发展并非我国所独有,许多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资源消耗与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主要经营主体农民的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日渐显著,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注重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注重农业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是现阶段国家农业发展转型的一系列重要目标[7]。

2.2战略取向

西藏地区传统的粮食安全战略已不能适应当前农牧业转型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的要求。应当构建开放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向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转变。没有全新的食物安全保障战略,就没有西藏现代农业的发展。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与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实施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调整农牧业生产整体布局与资源配置。狭义的食物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广义的食物安全既包括食品质量安全,还包括食品数量安全与食品持续安全。区域食物数量与质量安全是其农业生产体系持续安全运转的必然结果。由于西藏长期以来处于粮食、油料、肉类不能自给的状态,全区性和局部性的食物短缺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即口粮安全也就成了事关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为了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基本上走了一条粮食自给的道路,全区主要农区的大部分农牧业资源都被粮食生产系统所占用。但是从西藏区内的粮食消费情况来看,农民自身的粮食保障度已经比较高,达到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城镇居民的粮食消费中细粮占90%左右,其中又以大米为主,与内地城镇并无二致,但西藏自身却不能生产[8]。这说明西藏城镇居民的口粮保障必须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内地供给。事实也是这样,西藏粮食的供应一直得到内地的强有力支持,1970年调进粮食不足2万吨,20世纪80年代不到4.5万吨,1996年运输进藏的粮食总量达到7万吨。西藏粮食生产在全国甚至西部地区的地位微乎其微,其主要任务在于满足区内农牧民对口粮的基本需求。通过对西藏农牧民粮食需求的测算,可以确定西藏粮食安全保障线为60万吨—70万吨[9]。以70万吨计,考虑粮食单产可能的增加幅度(目前单产为5 250公斤/公顷,年递增率1.2%左右),大约需要13.3万公顷耕地,这一数字仅相当于现有耕地的58%左右。农牧业的主要耕地资源尚有极大的调整空间。

因此,西藏粮食安全应从当前的“粮食自给陷阱”中跳出来,实现粮食供应由“自给”向“自主”的转变,依托区内外资源,构建西藏自身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首先,西藏地区居民以藏民族为主,青稞是其主粮,要围绕青稞安全构建口粮安全保障体系;其次,随着青藏铁路、川藏公路以及其他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将更加密切,构建开放式的粮食安全保障辅助体系,使西藏整个农牧业生产布局和资源配置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向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转变。一方面,依托宜农土地资源,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草地农业,增加肉、蛋、奶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依托西藏地区相对优势的光能资源与旅游资源,实现光能、生物、水土资源等的相对优势组合,发展多种生产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拓宽农产品的供应渠道与农牧民增收渠道。

(2)实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藏地处高寒地区,全区平均海拔高度在4 000 m以上,虽然光能丰富,但降水偏少,热量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加之西藏灾害性天气频繁,以至于大小灾害年年有,且影响范围较大,给农牧业生产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影响。西藏高原在国家的区域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与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方面,西藏主要的农牧区都是国家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地区,承担着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广大农牧区又要承担在脆弱而有限的农牧生态系统内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战略任务。人类活动稍有不慎,生态环境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极难恢复。因此,必须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在提高粮食特别是青稞的产能、农牧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技术与经营方式创新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投入,进行农牧生产布局与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西藏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3 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重点与发展路径

3.1发展重点

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力有限,应该发扬传统农牧文化优势、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引入各种现代要素,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立现阶段农牧业转型发展的产业重点。现阶段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应以新型食物保障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宏观导向,以青稞产业、农区畜牧业与设施农业为产业重点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西藏第一大作物青稞,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民族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农作物,千百年来在人类栽培演进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青稞文化遗产。与青稞相关的生产活动对生存居住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青藏高原藏民族的传统和习俗,这就构成了藏民族的文化基础。青稞具有抗寒、抗逆、耐旱、耐瘠薄、易加工等特点,使其成为西藏乃至青藏高原地区最适宜种植的作物。青稞是西藏自治区种植业和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的支柱与主要经济来源。青稞的丰欠关系到农牧民的温饱和经济收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关系到西藏地区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等重大问题。因此,种植青稞、发展青稞产业是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发展西藏现代农业的基础。

牦牛、藏系绵羊、藏绒山羊、藏猪与藏鸡是高寒缺氧的西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畜禽动物,它们与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古以来,这种关系渗透在藏民族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久而久之,形成西藏高原特有的畜牧业文化。长期以来,畜牧业就是西藏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随着生态屏障建设的需要,藏北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农区正日渐成为西藏畜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适度规模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承载着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西藏现代畜牧产业的希望所在。2015年以来,国家一系列文件也为西藏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依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发展草牧业,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开展粮食作物改为饲料作物试点”,农业部在2015年《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树立大食物理念,面向整个国土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在农牧交错带,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粮草兼顾、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因此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农区畜牧业是西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设施农业是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方向。设施农业利用人工设施,以可调控的技术手段,实施生产要素的全方位调控,为农业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方式。设施农业是现代技术元素如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传输与自动控制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率、高效益等典型特征。设施农业主要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2个方面,农业设施能够按照农作物、禽畜及水产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光、温、湿、气、水、肥、饲料、废物处理等综合环境条件进行适时的调节控制,从而实现集约化生产。设施农业能够将西藏丰富的光能资源与水土资源等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减少热量损失与温度控制,克服了高原地区露天条件下作物生长热量不足的主要限制因素[10]。因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是快速提升西藏农牧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现阶段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多种模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先进方向。

3.2发展路径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的功能在不断拓宽,除了一般的经济功能外,还有观光、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与能源供给等功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农业产业是农业具体功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表现形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西藏自治区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缓慢,功能相对单一,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甚远。建立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阶段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

(1)拓宽生产渠道,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与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根据西藏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条件,以青稞产业、农区畜牧业与设施农业为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农牧业生产模式,拓宽生产渠道。以种质创新与栽培管理技术创新为支撑稳定提高青稞生产;以人工草地建设与草产品加工技术、畜种与饲养管理技术创新为支撑大力加强农区畜牧业生产;以现代技术装备组合技术创新与农业设施综合管理创新为支撑、以高原特色生物产业为内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产。

(2)创新经营主体与经营模式,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特别是向种养能手流转,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推进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引领种养业品牌培育与产业升级,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打造农牧业全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

(3)创新服务模式,建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改革、完善并强化农牧业政府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在金融、信息、政策和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农牧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系统、一体化的服务。加强涉农科研院所等农牧业创新平台的投入力度,培养、引进高端技术创新人才,引导并加强面向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创新,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胡颂杰.西藏农业概论.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

2国家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李宝海.西藏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尼玛扎西.西藏食物保障的自然资源相对优势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0,15(4):315-322.

5 Timmer C P.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In: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ume 1). North 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2007.

6席承藩.系列开发江南红壤山丘,促进农业转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2(4):320-324.

7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

8闵庆文,成升魁,钟志明.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方向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5):335-338.

9成升魁,闵庆文.西藏农牧业发展若干战略问题探讨.资源科学,2002,24(5):1-7.

10宋洪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国发展观察,2015,(1):5-10.

余成群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原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拉萨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实验站执行站长。兼任西藏自治区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藏学会理事、中国草学会理事、北京新农业种肥药机一体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等。南京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学士。在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经济、农业区域发展、草牧业经济、科技项目管理等领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E-mail:yucq@igsnrr.ac. cn

Yu Chengqun,a research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doctoral supervisor,deputy director of the plateau ecosystem research center,executive director of national farmland ecosystem experimental station in Lhasa,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He doubles as the director of the pratacul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a steward of China society on Tibet Plateau,a steward of China society on grassland,deputy chairman of industry-technology innovation union of new agriculture seed-fertilizer-pesticide integration in Beijing,etal.He graduated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as a bachelor majored in physical geography.He has made abundant achievements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technical economic,reg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 and technical project management,et al.E-mail:yucq@ igsnrr.ac.cn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and Path Choices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Tibet

Yu Chengqun Zhong Zhim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As a special agricultural geographical unit,Tibet deserves distinguishing local fe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s and culture.How to tap the potential of ecological,cultural,and agricultural resources,and how to adjust and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chang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egion,are the major issues that must be solved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t present in Tibet.There is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even though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re steadily moving towards modern mechanism in the region.Resources allocation distortions and low utilization efficiency due to a certain extent dislocation in integral distribution are the obstacles of developing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ial system.Management main body,mode of business operations,and social service system are beyond the need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Enforcing change from grain safety strategy to food safety strategy and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re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in Tibet.Under the macroscopical guidance of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based on identifying development priorities and paths,construct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of plateau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income increase for farmers and herdsmen is a major task that must be complet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 ways and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in Tibet.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a multi-level and mixed mode system including industries of food security,supply of raw materials,resources development,ecological protection,economy development,cultural inheritance,and market services.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form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pheres.A number of factors slow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in Tibet,and its functions now are relatively monotonous.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with emphases of highland barley,livestock husbandry in agriculture area and greenhouse agriculture,and with contents of modern production system,operating system and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is the fundamental way out for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Tibet.Highland barely is the pillar of crop farming and grain security,especially grain ration security,and the major income source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Highland barley industry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but also the current basic indust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ibet.Moderate scale stockbreeding in the agricultural regions bears the major strategic task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and the promotion of agro-pastoralist'income.It is also the hop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in Tibet.Therefore,to develop the moderate scale of stockbreeding in the agricultural region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in Tibet.Facility agriculture can optimize the rich luminous energy resources and the water-soil resources.It overcomes the main crop growth barrier of insufficient heat under the natural conditions by reducing the heat loss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in the region.Facility agriculture is also the advanced direction ofvarious models of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in Tibet's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transition at present stage.In brief,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 should cope with the different regional resources endowment,focus on Tibet highland barley industry,stockbreed in agricultural areas and facility agriculture,develop characteristic planting,leisure agriculture,tourism agriculture,and other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pattern.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family-based management should advance to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family-based management,collective management,cooperation management,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anwhile,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herdsmen are cultivated,as well as big-specialized-households of crop and animal productions,family farms,cooperatives,and leading enterprises.Finally,the government service system should be continually reformed,perfected,and strengthened in service function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systematic,integrative service for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development.

discussion,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path choices,Tibet

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项目(KFJ-EW-STS070),西藏自治区重大专项“草专项”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5年4月10日

10.16418/j.issn.1000-3045.2015.03.004

猜你喜欢
农牧业现代农业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神奇瑰丽的西藏
农业主要税收收入
黑龙江绿友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