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貴刊七月號一組“新媒體”專題文章,聯繫鄰埠廣東以微博、微信和微視“三微”為平臺的“廣東政務”全新上線,令南粵網民足不出戶,即可在全國首個“網上辦事大廳”辦理21項個人業務,還可瞭解政務信息,觀賞廣東風光。而本澳別說像廣東那樣打造網絡政務服務平臺,連基本的網路暢通都是問題。政府出資興建的“WiFi任我行”服務至今超過四年,穩定性欠佳、網絡緩慢,令不少人大失所望。
“WiFi任我行”,可令澳門通訊科技向國際逐步接軌,慢慢令小城各處都跟貼信息世界,但無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一切都是空談。同樣,政府援助青創孵化中心,服務也不到位。創業者除了希望得到培訓,更希望有相對低廉的租金可以孵化項目,以及開店的一系列行政程序和陷阱,能得到一站式快速處理。如有企業反映,申請牌照時因有關部門對相關行業不識,一直拖延未能發出牌照,結果白交租一年,創業成本相當昂貴。有的欲藉開網店來減輕租金壓力,可所有網店經營幾乎都面對同一個問題:物流配送成本太高,無法解決產品到戶的“最後一公里”。又網上支付本地尚可解決,涉及跨域就此路不通。政府承諾研究法規落實第三方支付,惟一旦涉及法律,幾乎意味著一年半載的等待。
這就不難理解本地的手信,在成為遊客訪澳的必然消費後,為什麼沒有及時發展出更大規模的食品加工業,開拓更廣大的出口銷售市場;本地的多元文化,為什麼沒有藉著旅遊市場和博彩業的國際名聲,形成有力的文化傳播效應,從而帶動更多的本地特色產品和文化營銷。而網絡營商大勢所趨,如果連遠在美國、俄羅斯的消費者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輕易買到中國西北部山坳裡的手工作品,澳門怎麼說也是國際旅遊城市,為什麼本地產品就不能走得更遠?長此下去,澳門不被電商潮流邊緣化才怪!
由是觀之,早前政府發言人在傳媒茶聚會上介紹政府各部門使用新媒體的狀況時稱,政府正積極拓展多媒體平臺。目前,所有政府部門均設有網站,並就不同特定服務增加專題網站云云,不過是網站“開設”或“增加”了而已,我們並未看到政府急民之所急,改進技術服務功能,亦未見為企業優化任何營商環境和政策配套,包括清理一切影響企業經營、市場運作和不利創新創意的行政障礙。總之,本澳如何搭上新媒體與網絡發展的快車,並未進入政府的主流思考中。
以電腦、手機等電子終端形成的新媒體和自媒體時代,迅速地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而基於政府部門的社會管理創新,無疑必須適應這個無處不在的網絡時代。如何借助和運用更加便捷的互聯網絡,即新媒體和自媒體,創新社會管理與服務平臺,應當說既是政府部門的職責所在,又是其職能追求的方向和拓展的目標。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特首感言”網欄的《家和萬事興》文中特別提到,多種的訴求在現行制度下,暫時未能妥善解決。特區政府有責任加強制度建設,認真研究和解決新舊問題。此話直擊制度弊端,希望這不只是“感言”,或成嘴上說說罷了。(澳門/李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