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2015-08-26 21:20李军
艺术评鉴 2015年16期
关键词:民族化美声唱法

李军

摘要:发源于欧洲的美声唱法其最早来源于由意大利的传统歌剧,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美声唱法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成熟音乐形式。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播,美声唱法伴随着西方文化越来越被中国人所熟知和欣赏。而如今美声唱法正与中国的民族文化深刻交融,美声唱法也开始随之民族化。研究和探讨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在我国民族文化和音乐的视角下,分析欧洲美声唱法的民族化特点,是目前可以深入开展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美声唱法 音乐形式 民族化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美声唱法在众多音乐艺术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介绍下开始逐渐传入中国,而且自那时以后,我国的艺术家都一直在尝试将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进行结合。这种外来的音乐形式一方面在表现出西方音乐魅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适应和影响中国的本土民族文化,不断在接受本土音乐欣赏习惯的检验。早期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尝试主要集中于将美声唱法的音乐方式与中国的语言艺术相结合,在保持美声演唱的西方特点上,用中国语言对其进行改造。这种民族化的改造一直在延续,而且发展出诸多的形式。要理清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特征,首先得了解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一、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歌剧,最初被称为“美歌”,指的是这种唱法主要是歌唱美好的事物。在16世纪,意大利是整个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在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中创造出了大量的优秀艺术表达方式,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当时意大利就在比较大规模的推进声乐教育,这种良好的群众基础为美声唱法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直到17世纪,意大利歌剧已经基本成熟,其中大量使用了类似于美声唱法的表现形式,以此为契机,美声唱法开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欧洲开启了一个美声唱法的时代。

在17到18世纪,大量的歌剧、音乐会、清唱剧中使用了美声唱法,在这个欧洲声乐的浪漫主义时代,美声唱法很好地展现了当时艺术家们对于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诉求,成为了欧洲声乐艺术的主流。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美声唱法也正是藉由这些艺术家们的不断创造,才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工整的美声唱法体系。

二、中西方美声音乐艺术的触合

(一)欧洲美声唱法的传入与借鉴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跨文化传播都必然会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美声唱法也是如此,自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以来,在保持其唱法的基本特征和科学的发声方式的基础上,与我国的民族歌唱艺术进行了长时间的融合,形成的演唱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中国普通大众的喜爱。

美声唱法最早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有我国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在不断教学和表演实践中进行探索和调整,在我国民族特色和社会审美的基础上,对美声唱法进行了借鉴和吸收。这批艺术家中以郭兰英和王昆为代表,对推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之后,美声唱法在我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技巧和演唱的艺术韵味被广泛应用于改造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其中也产生了许多至今流传甚广的音乐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是把美声唱法的技巧与浓烈的民族韵味进行了完美结合。

(二)西方美声与中国民族唱法的区别

从来源上来看,起源于欧洲的美声唱法有其长久以来的宗教音乐和歌舞剧表演作为土壤,而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主要来源于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创造的山歌和各地流行的戏剧;从演唱特点上来看,西方的美声唱法着重于要发声的自然和宏亮,而且情感上最好在宏亮中透露出清纯。此外在演唱过程中,西方美声要求演唱者在演唱中注重发音的稳定、连贯、圆润,特别注重装饰音的强弱起伏。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中,主要看重演唱者的呼吸、吐字和润腔,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字正腔圆”;从演唱情感上来看,西方的美声唱法主要以演唱时声音的穿透力来感染听众,没有太多华丽的表演。中国的民族声乐则比较看重演唱时的情感流露,声情并茂是最优秀的演唱表达。

注重演唱声音的穿透力及感染力,没有太多华丽的表演,而中国的民族唱法在情感的表达上则要求声情并茂,以情感人。正是因为有了以上的不同点,使得欧洲的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唱法在审美品格上有了显著差异。

三、美声唱法在我国的民族化进程

(一)音色审美上的民族化

美声唱法的“民族化”不断推动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在保留西方美声唱法传统的表现方式和演唱技巧的同时,在音色审美上逐渐与中国普通民众的艺术审美情趣相结合。美声唱法在民族化过程中,过于激烈和高亢的音色在逐渐减少,而更多的以婉转、动人为音色特点。近年来许多美声唱法作品的音色审美越来越受到普遍听众的认同,这也说明了美声唱法在音色审美上已经比较具有民族性。

(二)演唱语言的民族化

语言是演唱艺术最重要的表达手段,而不同的语言也代表着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是民族核心文化的集中体现。从美声唱法进入我国开始,西方的唱法和中国的语言文字就不断地在进行融合。

美声唱法在演唱语言上的民族化不仅仅是单纯的使用汉语来进行演唱,更重要的在于在使用汉语的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地将汉语的发音方式、音色、音韵与美声唱法的技巧进行融合搭配,以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优秀的歌唱家吴碧霞在她的《春江花月夜》《洗菜心》等民歌中把中国语言的雅、俗都很好的与西方美声唱法进行了结合,使得美声唱法在中国语言的包裹下更富民族化的韵味。

(三)情感表达上的交触

“声情并茂”是我国民族声乐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以情感来带动人歌唱,将歌曲需要表达的情感作为演唱的最重要纽带。所以在我国的民族声乐中,非常强调表情、动作与声乐的协调,以将情感发挥到最高潮。在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音乐结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美声演唱也融入了中国声乐特有的“情”的因素,以中国传统饱满而又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来诠释美声唱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艺术家排演的歌剧《卡门》和《茶花女》。

参考文献:

[1]刘蕊.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融合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年.

[2]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03).

[3]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

[4]高歌.浅论“中国民族声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张建华.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猜你喜欢
民族化美声唱法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