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镇长团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5-08-25 17:52刘金秋
群众 2015年7期
关键词:扬中市扬中团员

刘金秋

科技镇长团是江苏省委组织部牵头,会同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组织实施的,旨在深入实施科教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挂职干部选派机制。科技镇长团的大多数成员为高校教师、干部,由高校科研院所党委组织部选派、县一级组织部门负责接收,安排至县、乡镇(街道、开发区)基层进行挂职锻炼,直接服务基层群众。

扬中市科技镇长团自2013年以来,充分认识扬中市情,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努力搭建校地合作桥梁、开展大众科普活动、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积极融入“最美扬中”建设的宏伟蓝图。

创新系统工作机制,努力搭建高校与地方交流的桥梁。经济发展越是发达的地方,对高校科教资源越是渴求,但信息不对称往往成为最大的拦路石。来到扬中的每一个团员,都代表着他所派出的高校,在各自所在的领域都有着较强的科技实力。为了把每个高校的优质资源发挥到最大化,我们建立了系统工作机制,组织团员定期对科技创新的重要部门、重点企业进行深度调研、走访;每名团员每个季度都要对自己所在乡镇(街道、开发区)的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一次走访,了解企业创新创业需求;团队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互相交流、互通有无,确保收集的需求信息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镇长团对于促成签约的科技项目实施全程跟踪推进机制,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尽可能保障每一个项目都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来到扬中工作一年的时间里,镇长团先后走访了组织部、科技局、高级中学等20多个部门,累计调研、走访企业达1460次(家),收集技术、人才需求近300个,达成合作协议55项。此外,经镇长团对接,扬中市政府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了北京大学扬中产学研办公室,并以该办公室为纽带,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首都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镇长团根据团员专业及其所在乡镇产业特点,选准“锚点”,分工安排各团员挂钩对接相关首都高校,让团员不仅能够发挥自己所在高校的资源优势,又能有效对接相关领域首都高校的优势资源。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我们镇长团团员仅仅依托其所在高校与地方合作的“独木桥”模式,形成了派出高校与锚点高校、团队所在高校与团队之外高校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合作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合作效率。

创新大众科普活动,努力成为服务群众的知名品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程度也不断提高。我们充分发挥高校优势,积极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力求大众化、通俗化、经常化,力求更贴近居民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努力成为全市科普宣传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文化氛围。2014年3至4月,镇长团与市国土局、科协、团市委合作,联合举办扬中市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宣传月活动,对社会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地球与环保科普知识宣传,以“一双小手拉起两双大手,一个家庭携手一个社会”的理念向全社会倡导“保护资源环境、加强节约集约”的理念。活动前后,我团团员、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李四光讲师团分别走进扬中的小学和高中进行科普宣讲,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地球知识科普竞赛,累计收到答卷1万余份,并评选出100余项团体和个人奖项,充分调动了市民参与主题科普宣传月的积极性。同时,我们积极整合资源,搭建部委、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平台,承办了国土资源部世界地球日社会科普大讲堂暨国土资源部纪念第4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示范活动,邀请北京大学教授就清洁能源、绿色矿山、雾霾治理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科普讲座,营造了重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重点报道了此次活动,在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理念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扬中的城市生态文化品牌。

创新产学研平台,努力成为地方转型升级的先锋。在大城市的高等院校工作期间,我们往往接触理论多而接触基层群众、服务基层群众的机会比较少。加入科技镇长团,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使得我们能有机会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深入企业一线,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科技镇长团紧紧把握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主线,深入企业服务基层,在产业规划、项目开发、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扎实开展产学研工作。围绕一个“产”字,我们聚焦扬中智能电气、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参与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就产业发展方向、创新机制等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政策建议。围绕一个“学”字,我们累计邀请高校专家教授来扬中为4000多人次举行讲座10余场次,并在扬中高级中学成功举办2014年北京大学全国优秀中学生地学夏令营,深受扬中青少年欢迎。围绕一个“研”字,我们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学府的深度合作。一年多来,我们相继对接了中科院、首都高校信息网、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高端平台,在江苏省率先建立了北京大学扬中市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累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60余个,引进国家“千人计划”7人、江苏省“双创计划”13人,加快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产学研多方位合作、地校企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

虽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科技镇长团在与地方的融合以及团队建设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例如,为地方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性建议还不够到位,实验室尖端技术与地方产业对接还不够紧密,“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局面时常存在,团队推进的整体意识还不强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镇长团团队绩效,更好地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第一,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镇长团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日益增加,想要从困境中破局,唯有苦练内功,而科技镇长团正是“外智”强有力的输出者,不论是省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科技镇长团工作,让团队成员更多地参与到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中。第二,派出学校应该给予更加充分的保障。科技镇长团团员是学校与地方的纽带,来到地方应该全心全意为地方的发展服务。学校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组织管理、课程安排、横纵向项目上要尽量多照顾团员,让团员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精力来搭建好桥梁,开展好合作。第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挂职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地方政府可以与团员以及派出高校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例如通过颁发“顾问”聘书、定期调研走访等形式,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真正做到“人走茶不凉”。

如果说科技镇长团是省委组织部与相关高校、院所、机关联袂播种在扬中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种子”,那么经历了生根、发芽,这颗“种子”已经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一年扬中行、一生扬中情”,虽然一到两年的挂职时间有些短暂,但我们早已与30万扬中群众一起,融入了扬中市转型升级的改革大潮之中。挂职的任期是有限的,但为扬中30万人民的服务是没有止境的,我们扬中市科技镇长团将继续努力推进扬中产学研工作,牢筑桥梁、勇当先锋,在推动扬中转型升级、助力“最美扬中”建设的道路上,与三十万扬中人民一起,坚定地迈步向前!

(作者系江苏省扬中市副市长、科技镇长团团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团委书记)

责任编辑:许 筠

猜你喜欢
扬中市扬中团员
扬中市灵新风机氟塑有限公司
扬中市灵新风机氟塑有限公司
扬中市“两个百分百”守牢安全底线
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扬中发展
扬中市欧美同学会“白、扬”村企结对帮扶活动成功举办
“东方明珠”与“江中明珠”间的浓情厚意——记香港扬中同乡会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扬中市委副书记唐崇林视察市档案局
一位儿童团员的抗战记忆
扬中市档案馆接待央视摄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