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创新峡谷”的南京表达

2015-08-25 17:39
群众 2015年1期
关键词:南京驱动科技

编者按:新年伊始,本刊隆重推出“精彩江苏行”特别策划专栏,旨在提炼、总结和展示江苏各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以及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的生动实践中创造的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的经验,以更好地展示美丽江苏的壮丽画卷。一年内把13个省辖市先后宣传一遍。本期刊出“精彩南京篇”,敬请关注。

南京,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传统精粹与创新活力水乳交融。如今,在这片热土上,一股股创新驱动、赢得未来的大潮此起彼伏、奔涌而来,跨越着科研成果与应用转化之间的“创新峡谷”,谱写出中国梦的南京精彩篇章。经济好——在新常态下GDP依然保持10%左右的增速,人均GDP达到98171.55元,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1.31亿元,增长13.4%;结构优——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2.8∶46.5∶50.7”改善到2013年的“2.3∶43.3∶54.4”,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28.9%提高到2013年的44.4%,首次超过石化、钢铁、建材三大传统产业总和;活力大——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3%,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预计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7500亿元,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人才强——集聚2551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162名科技创业家培养对象、243名“千人计划”在宁创业人才。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显著成效,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的“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新要求,丰富着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探索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可持续现代化新路径。

“长”与“短”的决断:彰显创新智慧

创新驱动关键在科技和人才,而科技人才资源是南京得天独厚的“城市之长”。但有形资源匮乏、资源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结构长期“偏重”等成为无法回避的“城市之短”。应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国际和区域竞争的“双重挑战”,扬科教人才之“长”,补资源环境之“短”,牵住创新驱动这一“牛鼻子”,这是南京新一轮发展作出的战略抉择。

倒逼——破解“两大制约”新思路。从资源制约看,南京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5%,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8%,人口密度是全国的6.8倍,而能源严重不足,煤炭、原油等一次能源几乎为零,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5.5倍、美国的4.4倍;从环境制约看,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化工原料产品占全国份额的10%,轻、重工业比例为17.5∶82.5,带来污染和能耗双重压力。思路决定出路。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新的资源观审视南京,用科教人文等“软资源”的富有,弥补土地矿产等“硬资源”的稀缺,在思想认识上实现新提升。坚持把创新驱动战略放到核心位置,自觉调整发展航向,开拓未来发展更大空间、更多资源。

扬长——释放“科教人才”新优势。相对于有形资源的短缺,南京科技教育人才等无形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高校科研院所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每万人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两院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数量全国第三,全市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常住人口比重高达26.1%,仅次于北京。扬长才能更长。把利用科教人才等无形资源作为创新驱动突破口,挖掘内部优势创新资源,无限扩大发展空间,把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变成现实发展的动力。同时人才结构不合理与科技创新转化效能低并存,高校院所人才多、企业界人才少,研究型人才多、创业型人才少,高校院所的职务发明专利70%左右长期“沉睡”,应用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率只有40.9%,成为长中之短。补短才能拉长。南京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业和人才创业,使市场在配置科教人才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运用拉长这些短板的“金钥匙”,使短处变长、优势更优。

融合——集聚“内生增长”新要素。抓住创新驱动的重要特质,融天下智力,合科教人才优质资源,打造内生增长的新优势。与产业升级融合。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完成“腾笼换鸟”的蜕变,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规划部署紧密衔接,增强人才结构、创业格局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与优化布局融合。舍得拿出优质空间用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舍得控制一般性项目为创新创业载体预留长远拓展空间,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提升创新创业载体配套条件,实现城市空间调整要求与创新创业载体布局需求的有机平衡。与低碳发展融合。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为目标,把优势资源融入到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过程,改变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格局,形成低能耗、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模式。

“势”与“形”的转化:构建创新体系

善弈者谋势。谋发展之“势”,必依赖于创新之“形”。南京构建广覆盖、系统化、有特色的创新框架体系,以有“形”的制度体系发掘创新发展竞争优“势”,让创新之“形”转化为发展之“势”。一个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科技产业发达、区域创新体系齐全、创业环境一流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正在兴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的雏形初现。

第一,在战略导向上强定力。实施整体战略。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摆上各级各部门的重要战略位置,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转化为各区县发展的重要纲领,把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市场导向与政策引导作为有机整体推进,找准结合点、抓住关键点、形成创新点。强化战略管理。建立了科学统筹的市级调控机制,集中决策、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制约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克服,制约发展的审批管理设置有效调整,制约发展的政策规定得以破除,战略管理综合水平明显提升。深化战略推进。各条口、区县、园区全面对接整体战略,制定了落实战略决策的规划、方案和考核督查措施,实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方向与目标的统一、制定与执行的统一,做到了一把手抓到底、一竿子插到底,各项政策举措落实到底。

第二,在协同创新上强合力。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抓手,整合“政产学研金介”各方优势,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把人才、教育、科技协同起来。改进创业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方式,建立“市和区(县)委书记主抓人才、市和区(县)长主抓教育、市和区(县)委专职副书记主抓科技”的高效统筹新体制,推动人才、教育、科技“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把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协同起来。与驻宁和海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务实合作,16所高校结合“科技九条”制定出台创新创业政策,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建设研发实验室、加入大仪网共享平台,实现本地科教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支持协同起来。成立政产学研金介媒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内在联系和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让政府的引导作用强起来;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让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亮起来;以开放协同理念鼓励各界参与,让社会力量参与创新火起来。

第三,在政策激励上强活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以非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突出政策开放性。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进行先行先试,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的都敢于探索、勇于尝试,凡是在别的地区行之有效的都有针对性地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政策系统性。出台“1+8”创业创新政策体系等文件,涵盖了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全流程,形成一条组合式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链。突出政策实效性。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条款,坚持简洁、明了和实用相统一,做到少而精、有力度、强刺激、易操作。落实政策不“平均用力”、“洒胡椒面”,集中政策资源办大事,让政策成为科技研发的导航标、自主创新的催化剂、转化成果的活因子。

第四,在综合服务上强推力。先进的服务产生先进的生产力,这是南京创新实践的深度解读。优化公共技术服务。在新兴产业集中区分类建设实体化运营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试验研究、产品研制等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弥补单个院校、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成区域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交易运营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及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基地,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培育一批科技服务业企业和机构,形成技术、市场和资本融合功能的科技服务业产业链,健全发明专利的检索、评估、交易、咨询、诉讼等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南京联合产权(科技)交易所功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股权流转交易、定向私募(股权融资)交易、技术产权交易等综合金融服务。

第五,在考核评价上强效力。南京用好考核“指挥棒”,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等考核纳入到全市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创新发展“风向标”。科学分类考核。打破传统模式,从各区县、园区和街镇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出发,结合不同板块功能定位、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特色实施分类考核。优化综合考核。淡化GDP考核,强化对R&D支出占GDP比重、领军型创业人才数量、孵化企业成功率、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指标的考核,以创新成果、创业成效、人才聚集论政绩、排位次、定奖惩。注重绩效考核。推进目标管理体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转型,以人才发展和创业创新论英雄,实现了从直接效果考评到发展动力考评的转变,形成上下联动、高效执行、合力奋进的工作新格局。

“研”与“用”的对接:拓展创新路径

研发诚可贵,应用价更高。“研”是“用”的前提,“用”是“研”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南京深谙其道,打出“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行、园区先试”的组合拳,实现了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等方面的无缝对接,迈出了跨越“创新峡谷”的坚实一步。

以人才优先引领创新。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从重视物力投资转向重视人才投资、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从招商引资转向招才引智,换一种引擎领跑发展。实施“321人才计划”。即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在宁创业,并用5年时间引进100个能够占领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高端人才团队。完善人才支撑服务体系。对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给予100~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人才公寓;对科技创业家,提供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融资担保,给予有关租金减免、税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实施人才安居“195”工程及人才公共租赁住房等配套工程。

以科技创业激发创新。将科技人才创业作为科技、人才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让高校院所融入创业创新,让各界力量参与创业创新,让全市上下共抓创业创新。以“科技九条”引导科技创新人才转向科技创业人才。市委、市政府联合省科技厅、教育厅出台文件,允许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并大幅提高收益分成,打破了原有体制对创业人才的禁锢,解除了科技人员投身创业的身份待遇之忧、利益分配之忧、资金筹措之难、市场开拓之难,引发了南京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科技创业热潮。以“创业七策”点燃大学生创业创新激情。推进“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通过优秀创业项目资助、提供租金补贴、投融资等方式鼓励和扶持在校大学生投身创业,加速培养和造就青年科技创业生力军,打造“全国大学生创业首选城市”,释放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潜能。实践证明,创新、创业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一个城市的活力与动力源于创新,一个城市的创新成败取决于创业成效。

以园区先行带动创新。以园区先行带动创新驱动发展,构建起布局合理、梯次分布的科技创业创新功能空间载体,实现集聚集约发展,是南京创新发展的大手笔。从筑巢到栖凤,创建特区“试验田”。以实施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为“试验台”,探索实行特殊体制、特殊机制、特殊政策、特殊环境于一体的创业创新基地。建成20个科创特区,面积近600万平方米,集聚2947家在孵科技型企业,毕业企业250家,吸引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1411名,占全市总量一半多。从孵化到产业,打造高端产业链。共建有大学科技园31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44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42家。依托开发园区、大学校区、城市新区,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人才公寓+总部基地+产业化基地+配套设施”的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从裂变到共振,重构经济“新版图”。科技创业创新“裂变”带来城市转型发展“共振”,借助全球(南京)研发峰会、国际软件博览会等平台,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120多家,把世界拿到南京,把南京推向世界,推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转型,催生着南京经济发展“升级版”。

以制度先试激励创新。创新驱动的“组合拳”,就是制度先试的“真功夫”。起于制度藩篱的打破。从“科技九条”到“创业七策”,从紫金特区到科技园区,都旨在突破科技人员创业期间身份的认定、发明专利入股参与收益分成等瓶颈制约,帮助科技创业人才挣脱落后制度的束缚。源于制度创新的突破。出台“1+8”政策体系,在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科技创业家培养等方面有所突破,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把地方与高校科研院所“捆绑”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加速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率先制定《南京市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将创新驱动的规章制度上升为地方法规。成于制度执行的落地。南京“1+8”政策体系中的每一项重要政策都予以具体化,并明确责任主体,及时开展过程和效果的督查,把制度的执行、反馈、监督项目化、责任化。

以文化重铸提振创新。创新走向深入,必与文化共舞。深谙其理的南京人,把文化建设融入到创新发展的全过程,赋予了创新创业强大生命力。弘扬创新文化。铸造敢于创业创新、奋力创优创造的新时期南京精神,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创新发展的精气神。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培育竞争文化。加大城市思想文化的改造和建设力度,破解“守业有余、创业不足”的思想惯性,形成一种劳动者创先争优、各单位励精图治、地区间比学赶超的生动格局。共享包容文化。着力营造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受鼓励、创业受扶持、创优受尊敬”和“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创业创新的新风采。

“气”与“神”的凝炼:昭示创新价值

凝神聚气,方能大成。一个城市的无限魅力,来自于其散发出的人文精神光芒;一个城市的无限活力,来自于其创新驱动的神奇力量。穿越时光隧道,置身历史长河,我们体察到:浩瀚辉煌的发展历程,包含着丰饶深厚的南京文化底蕴,铭刻着独一无二的南京文化特质。透过“气”与“神”的窗口,创新实践不仅带动经济转型升级,而且提升了城市气质和品位,使“六朝古都”洋溢着昂扬的神韵和飞扬的神采,彰显出创新驱动的时代价值。

明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向。在自身条件上,只有集聚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才能打破路径依赖,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而又超越发展的最优路径。在所处阶段上,处于人均GDP从10000美元到15000美元攀升阶段,正是南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最佳时机。在整体格局上,科技创新的城市定位契合城市特质,科技创新作为战略突破口,是南京赢得未来的最适策略。在发展走势上,从适应新常态向引领新常态转型,从产业结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增强了产业转型、动力转型、载体转型的创新能力,展现了可持续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新发展的最新探索。

丰富了区域自主创新的内涵。从技术改造重化工业起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华丽转身”,再到文化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锦上添花”,南京以其创新实践丰富了区域自主创新内涵。企业创新驱动。建成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研发中心,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协同创新驱动。构建了政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使政府的引导、产业的支撑、高校的智力、研发的成果、金融的支持、中介的服务优势叠加、利益共享,拉长了创新的链条。文化创新驱动。融合精气神引领与软实力助推,以思想领先引领创新率先,以文化创新提升产业升级,用无限的无形资源替代有限的有形资源,让文化植根创新、催化创新、提升创新,让创新驱动发展步入新境界。

彰显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创新发展的南京实践,体现创新为了人民、创新依靠人民、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潜能得以发挥。聚焦科技人才创业,在对接市场过程中激发了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最大程度发挥了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人的价值得以实现。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让更多科技人才更加直接、更加全面地服务发展、贡献社会,让沉睡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了广大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创新发展不仅让科技人才更多分享科技成果产出收益,而且改善了科技人才的薪酬水平以及工作生活水平,优化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和生态环境,让更多市民获得更满意的工作岗位和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契合了法治思维方式的要求。南京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和法治建设相互融合。用法治思维引导创新。牢固树立规则思维、权利思维、程序思维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和保障劳动者权益,从法治层面丰富创新型经济的内涵。用法治方式规范创新。创新驱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均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讨论出台,不逾越法律底线,在法治轨道内开展先行先试。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将紫金特区的有效举措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以法典形式确保好政策、好经验久久为功。用法治政府推动创新。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规则,推进综合改革,明确权力清单,向基层放权、向企业放权、向市场放权,用权力的减法换取转型升级的加法和创新活力的乘法,体现了法治在创新驱动中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新常态下创新发展阶段承前启后的新探索。

南京创新蕴含着南京智慧,南京智慧推进着南京创新。这是南京科学发展的大气魄,也是智慧执政的生动体现。创新永远在路上。南京,将在新常态下、新起点上,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再攀创新高峰,绘就“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的精彩华章。

(调研组成员:朱维宁、苗成斌、杭邦华、袁文、苏胜利)

责任编辑:苏胜利

“精彩南京”更多内容请关注群众网“精彩南京”板块,网址:http://www.qunzh.com。《群众》杂志微博、微信、app平台,求是网,《南京日报》,《金陵瞭望》,南京电台、电视台,@南京发布,南报网、龙虎网的微博微信平台将联袂推出,敬请关注。

猜你喜欢
南京驱动科技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南京·九间堂
科技在线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