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协闽台科技交流中心 秦 竟
闽台科技社团交流之“1+N”模式
福建省科协闽台科技交流中心秦竟
该研究探讨了“1+N”模式下部分福建省级学会与台湾相关产学研机构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科技交流活动,旨在促进新形势下两岸科技融合、人才交流实现共同发展、共创双赢。
闽台合作科技创新省级学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竞争激烈,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海峡两岸同样面临全球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当前,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与自贸区建设相结合的战略背景下,福建利用独特的对台“五缘”优势,积极开展闽台民间科技交流活动,开启了交流新模式,旨在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两岸创新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以活动促交流,以交流促融合,共谋发展、共创双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台湾地区的科技发展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逐渐从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开发为辅”、“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向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创造产业竞争优势、增进民生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过渡,积极开拓与大陆的科技合作成为台湾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1]。福建是大陆对台开展科技与经贸合作最早的省份之一,已成为两岸三地经贸往来的重要联接地。但无论是R&D投入、R&D占GDP比重、专利申请与授权量、论文产出、人才结构,福建的科技水平与台湾都存在明显的差距[2]。台湾先进的科技管理经验与高科技产品技术正是福建科技发展所欠缺的,而福建具有的“五缘”优势和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园区建设,以及雄厚的基础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又是台湾科技产业升级所迫切需求的,因此科技资源融合、创新与交流成为闽台科技发展与合作的必然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闽台两地的科技交流从相互了解到迅猛发展,逐渐步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现已有学术交流、园区创业、招商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合作平台,吸引了不少台湾先进的科技产业落户我省科技园区、创业园、科技示范基地,延揽了台湾高新科技人才进驻提供技术服务,加快了闽台科技合作与创新的步伐。
由于两岸长期受限于客观的政治因素影响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闽台民间科技交流在推动闽台科技发展深度融合中具有独特的桥梁纽带作用,尤其是台湾科技产业面临转型的机遇与福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对科技创新、科技发展共同的互补需求,加强闽台民间科技交流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例如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十几个国家部委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海峡论坛”自2009年首次举办以来,将由两岸科技社团共同搭建的平台——“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纳入其中,可见闽台民间科技交流的重要性。
福建省科协所属省级学会是按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及其相关科学的学科所建,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的学术性、科普性社会团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开放的几十年来,省级学会在推动闽台科技双向交流交往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渐从务虚向务实转变,从单纯的学术交流转向实质性的项目合作,由此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创新,体现了多层次的交流途径。主要有:承办全国学会对台交流活动;开展闽台科技合作课题研究;向在闽台商提供科技合作服务;组织专业科技人员赴台交流考察;依托专业技术委员会与高新科技园区开展对口交流等。
3.1“1+N”交流模式的产生与内涵
近年来,两岸科技、学术的交流愈发频繁,形式多种多样,论坛、研讨会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和分组讨论,而是更加注重实效,如开辟专场交流会,建立互动模式,落实项目签约与合作等。
由中国科协主办、福建省科协承办的“海峡科技专家论坛”逐步形成了“1+N” 的社团交流模式,即组织福建省级学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台湾对口单位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交流与合作,带动对接双方签署合作协议,落地合作项目。“1+N”模式是学术交流研讨会形式上的一次升级,以1个主会场带动N个分会场,以点对点的学科交流带动科技项目合作,如图1所示。主会场由两岸科技界、企业界权威代表做具有前瞻性的报告,分析当前两岸科技面临的新形势,开拓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的新思路;分会场由学会(协会、研究会、高校)组织相关学科专业和科技企业共同进行对口交流,通过会前广泛征询两岸科技社团、企业的交流意向与合作需求,收集、筛选出品质高、专业性强、创新力度大的项目,再邀请台湾科技、企业专家来闽实地考察,面对面地对接洽谈,最终达成合作协议的签署和合作项目的落户。
图1 “1+N”模式示意图
3.2“1+N”模式的成效与影响
从2012年到2014年的三年间,在分别以“创新、合作与两岸永续发展”、“创新驱动与协同发展”、“科技惠民与两岸互动发展”为主题的“海峡科技专家论坛”上,福建省科协依照“1+N”模式组织40多家相关学会(协会、研究会)与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台湾工商建设研究会、台湾护理学会、台湾(中华)中小企业促进协会、台湾气象学会、中国造船暨轮机工程师学会(台湾)、台湾心理治疗协会、中华公共事务管理学会、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等机构,在各自学科领域中达成实质性的合作。合作范围逐渐深化,从地质与海洋环境保护到气象防灾减灾,从现代农业科技到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从船舶及海洋工程到物联网技术应用,从关注身心健康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从科技社团交流合作到非营利组织合作与发展。专业涉及科技园区建设、海洋科技、生态建设、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医疗护理、心理卫生、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三农议题、民生气象、船舶工业、半导体材料、茶文化产业、食品安全、云计算产业等,签约及洽谈项目达50多项,如《关于共同推进两岸云计算产业发展与合作协议》、《戴云山蝴蝶种类资源专项调查与研究》、《中华智慧绿城研发中心共建协议》、《海峡两岸APP开发人才培训与交流合作协议》、《海水激活型电池Mg基阳极材料的设计、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合作》等。其中,大陆首家经商务部核准赴台投资的企业——新大陆集团与台湾联华电子合作研发的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中国芯”在此平台上的发布,给两岸科技合作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台湾云端服务协会福建办事处在厦门软件园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闽台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与合作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N”交流模式搭建的平台为闽台两地民间科技社团双向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互信的基础上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吸引了台湾科技企业资金投入、科技人才互动、先进技术与产品引进,从而带动区域性、领域性的多方面合作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在此平台邀请和接待的台湾专家约有1200人次,其中有台湾中研院院士、IEEE院士、高校学科带头人、高新科技青年人才、农民企业家,他们深入福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业园区、农村示范基地等进行交流考察,洽谈项目,促成多个项目落地福建。
3.3“1+N”模式的发展经验
通过”1+N”模式辐射覆盖,带动闽台相关学科互动交流、共同创新、融合发展,使全省更多学会、高校、企业都能融入到两岸交流合作的大局,参与到两岸科技社团对接交流的平台,建立更广泛的交流机制。
3.3.1多方支持,形成合力
争取当地政府、全国性学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发挥社团优势作用。2015年来,《中国科协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意见》的出台以及福建自贸区的挂牌成立,给闽台科技交流注入新鲜的血液。对此,建议两岸以社团的组织和人才优势,推进与地方政府、重点企业间的创新协作为着力点,通过助力工程的示范作用,结合自贸区带来的闽台经贸合作、协同发展的机遇,共同探索闽台科技产业合作新模式,推动对台商品贸易自由化,引导福建建设创新型省份。
3.3.2精选项目,延揽人才
两岸科技社团交流只有“去粗存精”,力求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独立性,才能取得真正双赢的效应。为此,应关注交流会上各签约项目的落实情况,跟踪科技项目合作的进度,解决项目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并以项目的签约为契机,延揽台湾高新科技人才,利用打造产业集群集聚人才,出台重视引进创新型领军人才、优化人才薪酬激励制度、闽台创新人才交流等举措[3],进一步推进闽台科技产业合作向前发展。
3.3.3拓宽领域,着眼未来
区域创新系统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该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才资源流动,技术扩散和产业群活动,不断采用新工艺,催生新产品取得巨大投资回报率,有效地实现创新目标[4]。两岸民间科技交流应不断融入两岸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市场手段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良性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帮助及承接产业转型升级所需关键技术及协同创新等项目。强调服务管理和产业导向,不断融入福建的整体战略安排,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共享区域科技资源与信息,提升闽台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两岸科技合作共同发展。
[1] 刘常勇.两岸科技合作中介组织模式之探讨[J]. 中国工程师, 1997(6):23-24.
[2] 关文瑜, 杨军, 曾玉荣. 闽台科技交流合作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 2005 (1): 3-6.
[3] 连希.海峡两岸科技创新型人才区域集聚效应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科技广场, 2014(10): 192-195.
[4] 陈喜乐.闽台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 未来与发展, 2001(2):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