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曦
作为全国农村信用社率先实行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动融入全省“两个率先”大局,积极策应“四化同步”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势,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为主抓手,突出不同阶段的支农工作重点,有效发挥了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推动农村金融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协调发展。
践行普惠金融服务三农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信贷投放,满足三农金融的总量需求。省联社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立足县乡、服务一方”的市场定位,明确了“让每一个有合理信贷需求的农民都能得到资金支持”的工作目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定地服务“三农”,所发放的农户贷款、涉农贷款分别占全省银行业95%、25%,农业贷款总额连续5年与第一产业GDP总量相当,全省第一产业贷款难的问题从信贷总量上得到了满足。省联社一方面坚持面向千家万户的市场定位,做好服务配套,全力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等基本信贷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趋势,指导做好“三权”抵押试点,加大产品研发推广力度,进一步丰富“四型”支农模式,有效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进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壮大。
(二)顺应“四化同步”,提升支农服务的有效性。一是对接县域产业格局,优化信贷结构。省联社根据县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趋势,及时调整支农理念,将支持三农工作重点从“支农服务为主”调整到“强化支农基础、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上来。二是围绕产业发展方向,融入“四化同步”进程。指导全行业大力支持县域二三产业调整,支持与城镇化紧密配套的农产品深加工、小微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有序转移。推进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工作,降低小微企业续贷成本。三是顺应新型信贷需求,突出支农重点。努力满足现代农业需求,引领全行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示范村、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信贷投入,促进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努力满足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开展金融支持家庭农场试点,同时继续做好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农民经纪人等客户的信贷服务工作;努力满足农村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运行微贷、信贷工厂、区域服务中心、专业化团队、事业部制等技术或平台,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效率和规范管理水平;努力满足农村新型城镇化的信贷需求,全行业2013年末投放用于广大农户购建房的贷款余额就达261.2亿元,当年净增76.1亿元,增幅达41.1%。
(三)打造三大品牌,增强普惠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一是在全国率先推进“阳光信贷”。坚持逐户走访、一户一档、民主评议、阳光操作,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对广大农户的全覆盖,至2014年9月末,全行业共建立农户信息档案849.1万户,建档面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1.5%,对361.2万户农户授信1916.6亿元。同时,推进“阳光信贷”从一般农户向小微企业拓展,共向4.02万户小微企业授信1605.6亿元。二是全面实现金融服务村村通。在已实现营业网点、自助设备对所有乡镇100%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拓展农村非物理网点金融服务渠道,除在农村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设备外,还积极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入社区工程,在金融便民服务点安装金融到村转账电话2.8万台,让涉农补贴与新农保待遇领取、小额取现、账户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进村入户。三是在全国率先推出扶贫小额贷款产品。该项贷款专门用于支持苏北和黄桥、茅山老区经济薄弱村内低收入群体的脱贫致富。自2001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向212.6万人次贫困农户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73.7亿元,并执行基准利率不上浮。
(四)加大业务创新,提升支农服务的后劲。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省联社指导全行业开展“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市场,依据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简单透明原则,大力创新简单便捷、成本较低、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层次分明的通用型产品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省联社发挥在创新工作中的牵头与引领作用,集聚行业资源,在省联社层面单设产品研发中心,仅2014年就计划开展创新建设项目154个、完成投产项目97个。目前全行业的产品体系已涵盖存贷款、银行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理财、电子银行、惠农业务等领域。
(五)完善配套措施,夯实支农服务的基础。一是始终抓好组织资金。围绕全省农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发挥点多面广优势,加大电子银行产品拓展,拓宽拓深储蓄存款组织渠道,始终保持存款的稳定增长,为信贷支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二是着力抓好商务转型。坚持服务“三农”定位,通过商务转型引入现代金融要素,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管理最佳、服务最优、口碑最好的社区性地方银行,与时俱进地把农村商业银行改革持续推向深入,有效满足农村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严守风险防控底线。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确保规模扩张不冲击质量底线,努力实现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利润稳定、增长可持续。同时,坚持“有保有压”、“有进有退”,对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导向相悖的行业、产业加大退出力度,对已经发生风险事件的行业和产业加强调整力度。
进一步开展普惠金融的思考
立足三农,与时俱进调整经营策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过渡中,农村信用社要跟进经济社会转型大局,与时俱进调整经营策略,更加注重市场细分,扩大目标客户群体,加快生态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的发展,突出消费金融、零售金融的拓展,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工作,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农村居民合理的住房消费,全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丰富功能,提高支持三农的服务水平。农信社要打造新型社区银行,就必须加快自身转型步伐,丰富和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社区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在组织架构上,以客户为中心实施扁平化管理,实行“一窗式”服务模式;在产品设定上,通过对客户的归类分析形成标准化序列化产品;在服务渠道上,建设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互为结合的多元销售渠道,丰富电子银行产品功能;在管理方式上,将IT技术有效嵌入管理流程,降低管控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落实政策,促进服务三农能力的持续提升。江苏省委省政府为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特别是最近出台的《关于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八个方面进行扶持,设立“金融创新奖”、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将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对小微企业、涉农科技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农村信用社应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着力推进金融创新,完善强化考核引领,突出对小微、涉农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促进全行业服务三农发展能力的持续提升。
齐心协力,营造农村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随着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江苏的法治环境将得到新的提升,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地方社区金融机构更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切实落实好普惠金融普及、互惠的服务理念,维护尊重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金融知识进村入社区工作,加大普惠金融的宣传力度,提升普惠金融形象,为更好服务三农营造良好的群众认知与社会基础。同时,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要着眼于建立竞争有序、品种齐全、功能配套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更加有利于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和服务三农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责任编辑:尤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