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苏等国对蒋介石打击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颇有非议,要求蒋介石避免内战。迫于压力,蒋介石于1942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两次约见周恩来,提出要与毛泽东会面,商谈国共两党关系问题。
毛泽东觉得可行,周恩来则认为蒋介石包藏祸心,万一将毛长期留渝,不准回延安,共产党群龙无首,那还得了。
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反复思量,决定派从苏联疗养回来的林彪前往。一是林彪是毛泽东的弟子,又是蒋介石的学生,彼此信任、熟悉;二是林彪当年的同学、教官,如今都是国民党高官、要员,诸多便利自不待言;三是林彪为抗战名将,老蒋即便心怀叵测,也不能不有所顾忌。
10月7日,善于带兵打仗的林彪飞抵重庆,去和蒋介石打“嘴巴子官司”。
“毛泽东非常愿意与校长见面,但这段时间身体不适,又怕耽误国事,所以特别地命我前来与校长洽谈。”温文尔雅的“大姑娘”林彪,字斟句酌,十分得体。
蒋介石靠黄埔起家,国民党将领则以能称其为“校长”为荣。而林彪这个当年的黄埔四期生,虽然成了共产党的将领,让他吃过不少苦头,可这“校长”毕竟也叫得让人心头熨贴。
蒋介石及一些国民党实力派人物,虽然倾向于用政治方法解决国共两党关系,但并不急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认为时间于他们有利,拖得越久,就越能逼共产党就范。至于美英苏说三道四,林彪这不是来了吗?这不是正谈着吗?
崇尚“进攻战法”的林彪就主动发起攻击,让对手接招。
12月16日,林彪在张治中陪同下会见蒋介石,提出个“三停三发两编”的建议:“三停”就是停止全国军事进攻,停止全国政治进攻,停止对《新华日报》等中共报刊的舆论进攻。“三发”就是释放新四军被俘人员,按照统一编制发饷,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发枪发弹。“两编”就是允许将中共领导下的军队,编为两个集团军。
蒋介石想了一会儿,道:“不要急,慢慢谈。只要我活着,解决问题总会公道,不会让你们吃亏。”
8天后,林彪、周恩来拿出一份四点方案:甲、共产党合法化,国民党可到中共区域办党、办报,共同实行三民主义;乙、扩编4军12师;丙、边区以现有区域改为行政区,直属中央,改组华北地方政权,实行中央法令;丁、战后原则上接受开往黄河以北之规定,但目前只能做准备工作,保证战后完全做到。情况许可时,可磋商部队移动事宜。
蒋介石看罢,对身边的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等人道:“这个方案,表面上有退让,实际是让步少、得利多。甲条,国民党可到共区办党办报,他们铁壁一块,谁能钻进去?乙条,不提编两个集团军,而说4军12师,还不是一样?丙条,服从中央政府是假,想将非法抢占的国军地盘合法化是真。丁条,把硬顶变成了软磨,他们硬是不想做一点牺牲了。”又道:“黄埔军校数千教官、学生,有才华的怎么都跑到共产党那边去了?”
到1943年6月,在重庆根本谈不出什么来,林彪要回延安,蒋介石设家宴为其送行。见老蒋兴致挺好,林彪顺势提出周恩来长期驻渝,身心俱感疲惫,想与自己相伴回延安小休,希望校长允许,蒋介石当即应允。
自皖南事变以后,一年多来,周恩来屡次要回延安,蒋介石硬是不准,人质般不准其离渝。这次获准离开,可谓是一件喜事。
(汗青摘自《老年生活报》201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