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与工业园区的实践

2015-08-24 09:51郭静乔琦孙启宏白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园区绿色

郭静,乔琦,孙启宏,白璐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与工业园区的实践

郭静,乔琦*,孙启宏,白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12

为推进我国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辨析其背景、内涵、由来、实现途径及目前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梳理了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形式和实践手段。三者概念的内涵为:绿色发展是发展模式,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相互交叉,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手段。对评价指标研究进展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撑;同时提出了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战略建议。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资源环境绩效;能源高效利用

郭静,乔琦,孙启宏,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与工业园区的实践[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5,5(6):531-538.

GUO J,QIAO Q,SUN Q H,et al.Analysis of green development,circular development,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s in industrial park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15,5(6):531-53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建设生态文明,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十一五”以来,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面进行探索,在区域及工业园区层面上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示范试点建设,推动了生态文明在工业发展领域的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工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集聚区,也是环境污染的聚集区,其生态化发展的逐步转变,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

1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辨析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关系,是工业园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

1.1产生背景

绿色发展的产生受绿色革命的影响,工业改革以来经济发展带来了黑色污染、褐色污染。1989年英国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1]中提出绿色经济概念,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受到重视。

发达国家在石油危机和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下开始思考改变发展方式和减少污染。1966年美国鲍尔丁提出循环经济的初始理念[2],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认识到污染控制应从末端治理转向污染预防,继而开始循环型发展模式的各种探索,提出了循环发展理念。

为解决由于化石能源的缺乏和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全球化问题,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3]标志性地提出了低碳发展。

1.2理论基础

绿色发展的概念涵盖生产、生活、消费等各方面,其理论基础有生态学、环境学、伦理学,绿色发展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

循环发展强调物质的全生命周期循环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理论基础包括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环境学、系统学、热力学等,其主要基础是生态经济学。

低碳发展重点关注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经济核算的合理性等,其理论基础有经济学、资源环境学、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

1.3主要内容

绿色发展是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观[4]。绿色发展界定为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道路,以合理消费、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创新为基本途径,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绿色福利为根本目标。内容包括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绿色经济核算等。

循环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循环经济,是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低碳发展是指以能源的清洁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排放为特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低污染的社会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能源结构的优化,针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

1.4实现途径

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从经济、工业生产、消费、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调整和转化来实现。核心是维持或恢复环境质量和生态完整性的经济增长,提高生态效率或资源环境绩效[5]。应用循环发展模式,兼顾低碳发展方式。

循环发展通过将循环经济作为整体规划的指导原则,构建相关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推进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核心是建立循环生产体系,重新配置废物或利用价值相对低的资源,提高物质利用价值。

低碳发展主要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理性消费,节能优先,化石能源低碳化发展可再生能源,设立碳基金,确立碳交易机制等手段来实现。

绿色发展包含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概念;循环发展强调社会资源、能源和废物的循环模式;低碳发展重点关注能耗和碳排放的约束。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相互交叉,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手段,绿色经济为实施形式。三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途径(图1)。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2.1.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1981年挪威首次公布“自然资源核算”数据;1993年,联合国统计局(UNSO)将资源环境纳入国民核算体系,提出解释环境资源存量和流量的系统框架——环境经济账户 (system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EEA)[6]。墨西哥SEEA试点建立墨西哥经济和生态核算体系(SEEAM),对森林资源、石油、大气和水污染等进行核算[7];随后,泰国、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展开核算工作;美国、德国、加拿大、芬兰、丹麦等发达国家在SEEA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资源环境核算的探索和实践。

国内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展的自然资源核算工作)。2004—2006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世界银行联合启动“建立中国绿色国民核算体系研究”项目,以推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应用[8]。

图1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多角度辨析Fig.1 Multi angle discrimination diagram of green development,cycle development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2.1.2绿色发展多指标测度体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提出绿色经济衡量的框架(green economy indicators,GEI),包括经济转型、资源效率、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9]。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绿色增长战略,为各国拟定集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和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框架,强调从经济活动的过程实现资源环境保护[10]。此后UNEP建立的GEI[11]更加强调环境保护,OECD则关注政策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理事会(UNESCAP)建立了反映经济活动和资源环境关系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框架[12-13]。

2.1.3绿色发展综合指数

该指数通过排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时期内绿色发展水平在全球或全国所处的位置和总体水平。2006年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环境绩效指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EPI)[14],反映社会环境挑战焦点问题,2010年尝试从时间序列上监测核心指标,进一步对绩效变化进行跟踪[15]。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于2006年提出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REPI)[11],随后有学者认为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的意义与直观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或者节约程度正好相反[16],改进后的指数正向表达其节约程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的学者[17]对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和绿色经济指数进行了研究。

2.2循环发展评价研究

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面临经济高速增长和生态快速恶化的问题时提出构建循环型社会和具体计划:第一基本计划为物质流动指标和努力指数[18],并根据其结果确定实施目标;第二基本计划吸收了资源减少、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与国际组织的意见,增加了反映气候变化的指标。

2007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发改环资〔2007〕1815号文件)[19],针对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进行编制。但我国关注循环型经济集中在工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建设,缺少全社会的统计,循环经济体系中也未纳入碳减排方面的指标。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发展主要表现为:1)生命周期评价(LCA),及其应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有所进展;3)物质流、能量流分析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4)工业循环经济成为研究热点;5)工业代谢分析被应用于啤酒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中;6)煤炭、造纸等具体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指标体系的研究增多;7)循环经济理念被应用于生态脆弱区域发展与转型的研究上。

2.3低碳发展评价研究

国外低碳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多侧重低碳经济专项评价,集中在碳排放估算、减排经济成本测算、减排模型、低碳技术等评价领域。低碳经济研究重点是碳排放,国外学者常将“脱钩”[20]指标运用于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间的联系。

国外学者研究减排评价模型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CO2减排成本估计模型也是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对低碳经济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模型。

国内学者以一些地区为案例建立不同指标层和指标项作为评价低碳发展现状的指标体系。但部分研究存在数据无法获取,指标体系与实践操作仍有差距;对多地区低碳发展水平比较的研究较少,且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导致结论的差异较大。

2.4评价指标对比

针对研究层面最多的工业园区层面,对绿色、循环、低碳发展3个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按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和政策管理4个层面进行了划分和对比(表1)。

表1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体系特征指标对比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main index system on green development,cycle development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国内研究中,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层包括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循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层包括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循环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层包括能源利用结构、产业社会、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建筑、交通、消费方式和政策法规。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指标体系的共同特点是资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和物质循环利用,指标在实现途径上各有侧重点。另外,国内在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上有针对社会整体的层面,也有针对区域层面的研究,包括行政区域和功能管理区域(如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等)。对于区域层面指标体系的构建,多是基于已有的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等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具有绿色、循环、低碳等方面影响因素的特色指标,说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影响的,不独立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3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工业园区的实践

中国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其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密切关联。我国工业园区类型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保税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以及各类省级开发区等。截至2014年底,各类国家级开发区达到497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 170余家[21]。工业园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世纪80年代东南沿海最先建立的14个国家经济开发区2010年的工业总产值是1991年的168倍,而这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仅增长了24.75倍[22]。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接近40%[23]。工业园区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与资源不合理利用的问题。

针对工业园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并存,根据生态工业物质减量循环、清洁生产与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1999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率先进行推进生态工业、促进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探索;2007年环境保护部尝试进一步推进生态工业理念的渗透和引领,与商务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开始了循环发展在我国工业园区的实践开端。随着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理念在我国的深入,除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不断补充和完善绿色、低碳要求外,还出现了工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工作、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等。

3.1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截至2014年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论证通过110家建设规划,41个园区已通过验收,其中34个园区已得到正式命名。建设园区已覆盖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呈现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的趋势[24]。其中,综合类园区96个,占总数的87%;行业类园区13个,占总数的12%;静脉产业类园区1个,占总数的1%。

以资源减量化和物质再生利用为主要理念,绿色生产和消费过程为实现目标,立足产业的生态化建设改造,利用清洁生产和低碳、高新技术为手段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实践表明,该种方式提升了工业园区经济发展质量,支撑了区域节能减排。据统计,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下降21%和39%,降幅远高于国家“十一五”期间COD、SO2减排的平均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资料)。

3.1.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推进为重点促进生态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缓解了资源环境压力。2005—2012年,大部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第三产业的比例呈增加趋势,第二产业的比例下降。苏州工业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广东开发区等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基本维持在60∶40~70∶30。2010年全国15家生态工业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比重为36.9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平均值以上有7个园区,其中上海张江高新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以67.88%位居全国首位。

3.1.2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由“资源—初级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发式经济过程,迈向“资源—初级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再生产资源”的闭环式循环经济过程。持续加强了自主创新与外引并举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了多层次、接力式孵化体系,大力引进了知名企业落户园区,引导企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低碳技术转化能力,加快实现了园区“产业高端、资源高效、生态安全、机制创新”,提升工业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1.3资源环境绩效

已验收通过的22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以及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规划基准年和验收年指标均值变化见表2。

表2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基准年和验收年指标均值变化(综合类)Table2 Change of annual indexes of national eco industrial demonstration park base year and approval(general)

已通过验收的19家综合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变化幅度最大的指标为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均值分别下降了3.59和0.43 kg/万元。通过验收的19家综合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年人均工业增加值比建设初期提高6.76万元/人,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提升2.83亿元/km2,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0.089 t/万元,综合能耗下降604万t(标煤),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下降4.41 m3/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减少0.067 t/万元。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理念体现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践中,使各园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循环型园区建设

2012年3月21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发改环资〔2012〕765号)[25],明确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主要任务,提出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政策措施和循环化改造的机制建设。推进园区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突破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合理延伸产业链并循环链接,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不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2012年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的编制,2012年全国有22个工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2013年上报参加论证的园区约30家,分别来自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循环型园区建设为工业园区实现绿色和低碳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方法。

3.3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

2013年10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决定组织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26]。选择一批基础好、有特色、代表性强、依法设立的工业园区,通过试点建设,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快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培育积聚一批低碳型企业;推广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园区低碳管理模式,使试点园区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引导和带动工业低碳发展。

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是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3个重点大力推进低碳生产,加强低碳生产设计;积极开展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建立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孵化和推广应用的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低碳管理,健全园区碳管理制度、编制碳排放清单,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等多途径探索企业碳管理新模式;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实行低碳化、智能化。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于2013年11月14日正式开始启动。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在2010年探索开始发展低碳经济,设立能源管理中心,科学统筹各类能源的使用,同时就清洁能源指标争取、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智能电网建设等进行统筹管理。

4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战略

4.1绿色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充分发展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资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落后的产品、企业和行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工业园区产业体系新格局。

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构建覆盖全区域和辐射周边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园区层面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建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依法淘汰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发展绿色技术和标准。鼓励园区内建立研究机构、企业自主或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创新和开发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制定并强制性执行各类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环保技术标准和标识制度;建立和完善能源生产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政府、公共机构带头节能减排,实现绿色采购;推广绿色产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发展区域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鼓励绿色投资和信贷。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作用,积极推行“赤道原则”,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

实行绿色改革和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设计和实行绿色财税改革,提高资源税税付;继续实行绿色价格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矿业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4.2循环发展

优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布局。按照技术一流、规模一流、效益一流、生态一流的标准,构建关联产业循环配套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工业集聚区内实施循环经济准入标准,以防止二次污染为目标,集中发展城市矿产业。

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以工业集聚区为基地,按照物质流和技术关联,构建以多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完善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制度,增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对于因规模小,不能独立通过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产业链的企业,按照其产品和废弃物性质,鼓励实现跨区域、跨企业的资源与废物循环利用。

构建社会废物回收体系,大力开发城市矿产。构建完善的废旧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为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再生资源,缓解资源供给不足和废弃物排放对环境污染的压力。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服务业,构建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循环经济新技术和新产品研究开发平台、循环经济产品应用与市场推广服务平台、能源合同管理服务、环境合同管理服务、投融资咨询服务、循环经济风险防范与创新管理等循环经济新业态。

4.3低碳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着眼于调整和形成低碳消费结构。构建低碳示范区,需要采取措施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应鼓励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制定低碳产业和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推行低碳标识制度,促进企业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研究与机制创新。优先开发高效新型的低碳技术,采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的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

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工业园区的“低碳经济”,应以可再生能源为能源消费的组成部分,但实现需要很大的技术资金支撑,需要靠政策推动投资和政府补贴,政府应统筹规划,在重点企业进行布局,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

5 小结

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诉求,其稳步推进依赖于对园区现行生产全过程的整合和升级。其转型要按生态工业系统理论,以资源能源的节约、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和整体产业循环化为手段,政府相关政策强化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建立良好的保障体制,形成先进、生态的循环模式。由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兼顾到环境保护、人居环境建设、公众意识以及制度建设的内容,是实现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式,节能减排是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目的,也是检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可以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1]陈垦.亚太主要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及评析[J].亚飞纵横,2013(3):46-51.

[2]杜欢政,张旭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近期讨论综述[J].统计研究,2006(2):63-65.

[3]朱松丽,徐华清.英国的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从2003版到2007版能源白皮书[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5):272-276.

[4]胡鞍钢.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N].中国环境报,2012-05-14(2).

[5]陈劭锋,刘扬.绿色发展的一种综合评估方法及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2013(4):40-43.

[6]葛京凤,郭爱请.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生态经济,2004(增刊1):70-72.

[7]周国梅,周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国际经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79-82.

[8]王金南,蒋洪强,曹东,等.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83-85.

[9]朱婧,孙新章,刘学敏,等.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7-9.

[10]OECD.Towards greengrowth:monitoring progress OECD indicator[R].Paris:OECD,2011.

[11]UNEP.Green economy indicators-brief paper[R].Geneva:UNEP,2012.

[12]郑红霞,王毅,黄宝荣.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3(2):146.

[13]Statistics Netherlands.Green growth in the Netherlands[R].The Hague:Statistics Netherlands,2011.

[14] 高秀平,郭沛源.2006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上[J].世界环境,2006(6):45-46.

[15]SCHMIDTWP.Strategies for 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 products and service[J].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2001,8(2):118-125.

[16]黄和平,伍世安,智颖飙,等.基于生态效率的资源环境绩效动态评估[J].资源科学,2010,32(5):924-931.

[17]北京师范大学.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8]孟文强,孙江永,周宏瑞.中日构建循环型社会指标的分析与比较[J].日本问题研究,2012,26(2):19-23.

[19]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EB/OL].(2007-06-27).http://hzs.ndrc.gov.cn/ newjsjyxsh/200708/t20070814_153502.htm l.

[20] TREFFERSD J,FAAIJA P C,SPARKMAN J,et al.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 EnergyPolicy, 2005, 33(13).doi: 10.1016/j. enpol.2004.02.011.

[21]中国开发区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EB/OL].[2015-05-06].http://www.cadz.org.cn/kaifa/economy.php.

[22]商务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6)[R/ OL].[2015-05-06].http://www.docin.com/p-73317454.htm l.

[23]国家高新区20年发展成就显著[EB/OL].(2012-09-18)[2015-05-06].http://bbs.clzg.cn/thread-1840000-1-1.html.

[24]钟琴道,姚扬,乔琦,等.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区域特点[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4,4(5):429-435.

[25]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两部委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EB/ OL].(2012-04-24).http://xwzx.ndrc.gov.cn/mtfy/zym t/ 201205/t20120511_478909.html.

[26]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关于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联节〔2013〕408号[EB/OL].(2013-10-25).http://www.miit.gov.cn/ n11293472/n11295091/n11299485/15673686.htm l.○

Analysis of G reen Developm ent,Circular Developm ent,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s in Industrial Parks

GUO Jing,QIAO Qi,SUN Qi-hong,BAILu
Cleaner Produc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Research Center,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 100012,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circular development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background,connotation,origin,realization approaches,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releva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e promotion forms and practices of green development,circular development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parks were analyzed.In terms of the connotations,green development is a kind of developmentmode and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circular development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which are cross-related each other.The analysis of connotations and evaluation index should provid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green development,circular development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parks.Finally,some strategic suggestionswere put forward for green development,circular development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parks.

green development;circular development;low-carbon development;achieve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efficient use of energy

X24;X196

1674-991X(2015)06-0531-08doi:10.3969/j.issn.1674-991X.2015.06.083

2015-05-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248)

郭静(1983—),女,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工业、工业污染防治,区域循环经济与环境规划研究,guojing@craes.org.cn

乔琦(1963—),女,研究员,主要从事产业生态学,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和清洁生产研究,qiaoqi@craes.org.cn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园区绿色
绿色低碳
磐安工业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工业园区环境治理之法律思考——以新疆阿克苏市工业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