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医学门类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测试方式确保医学硕士学位质量

2015-08-24 09:53:14杨清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门类学位申请人

杨清华 许 仪

改革医学门类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测试方式确保医学硕士学位质量

杨清华许仪

分析了我国现行医学门类对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的水平测试方式及其弊端,借鉴国外先进的考试模式和经验提出了改革建议;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实践,对测试结果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提出对医学门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认定考试的具体改革建议。

同等学力;考试改革;研究生教育

据统计,1997~2007年间同等学力人员获得学位的各专业中,医学专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居各专业首位,占整个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的28.33%[1],对提升我国医务工作人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医学门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规模的扩大,在医学门类同等学力人员的学位授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培养过程不完善、培养质量不过关、管理不够规范等,这既不利于继续做好医学门类同等学力者的学位授予工作,也影响了我国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工作的权威和社会声誉,亟须进行改革。申请学位时水平认定方式关系到整个医学门类授予同等学力者硕士学位的出口,是该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水平保障,本文拟重点探讨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水平认定方式尤其是测试方式的改革问题。

一、现行医学门类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测试方式及存在问题

目前,医学门类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是“宽进严出”的模式,入学门槛相对较低,申请者免试入学且学习方式灵活,但完成学习后必须通过学位授予单位对其进行的水平认定,方可获得学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必须从三方面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硕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进行认定,即申请人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的成绩,申请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申请人的学位论文水平。其中,对申请人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的认定,除了由学位授予单位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组织学位课程考试外,申请人还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包括外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统一考试。在医学门类中,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有国家学科综合水平统一考试,其他学科包括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等一级学科,均无国家级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主要由学位授权单位根据其培养方案组织学位课程考试。一方面,国家统考的学科覆盖面不够,导致部分申请人为了避开国家统考,选择其他学科申请学位,造成了学位申请上的混乱,间接导致授予医学门类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大部分处于统考范围外的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组织考试,随着学位授权单位数量的增加和申请学位者规模的扩大,部分学位授予单位放松了对“出口”的监管,学位课程考试不够规范的现象比较常见,且由此导致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泛滥则是更大的问题。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设的初衷是为在职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素质提供平台,是在职人员进修和提高业务水平的一种教学形式,并不直接与硕士学位授予挂钩。但在国家统考未能覆盖一些学科的情况下,一些学位授予单位在利益驱动下,将是否参加本单位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与该学位授权单位的考试直接挂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于2014年5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14年起所有以“研究生”和“硕士、博士学位”名义举办的课程进修班不得再招收新学员,已招收学员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后即行终止。该《意见》的出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这一乱象,但始终不是治本之举,只要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压力存在,就有可能催生出各种形式的“讲习班”、“课程班”。

现行的国家“统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在考试内容和考查形式上。就医学门类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对同等学力者授予学位实行的临床医学国家统考仍属于传统教育的考查形式,大部分是对申请人记忆能力和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点的测试,考查范围窄、考查内容失全。这种形式的考查并不利于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且与国家的要求不一致,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其错误的导向更可能产生长期的消极影响。对现行硕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者的测试方式进行改革,是我国开展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工作的当务之急。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建议改革对申请人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的认定方式。鉴于考试是人才培养和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怎么考,考什么,是改革的重点所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考试模式和经验,可以在以下方面作出改革。

1.改革医学门类学科综合水平统一考试的内容和方式

国际上对资格进行认定的考核方式,一般采取标准化考试。与普通考试相比,标准化考试在内容上则重于综合素质测试,在形式上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手段组织考试。美国的GRE考试是标准化考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考查内容选取的是具有广泛应用和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内化为考生自身的能力[2]。通过这种考试,使考生注重知识的积累、使用和能力的提升,进而改变学习方式和教育的理念。在考试方式上,通过组织大批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长期努力建立起了庞大的GRE考试题库,并在合作国家的主要大城市建立了多个计算机化考点,使考生可以在电脑上方便地参加考试,避免了考试出现的各种作弊现象。由于标准化考试集权威性、科学性、全面性、可靠性、规范性、便利性于一身,考查内容全面,能较充分地体现考生能力,机考形式又规范便捷,为考试组织方和考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越来越为各国所承认,并被各类考试所普遍采用。

2.改革医学门类国家统一考试的学科范围

借鉴国外先进的考试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在职人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特点,可考虑将现行的仅面向临床医学的国家统考,改为面向医学门类全部11个一级学科的标准化能力测试,对申请人的综合素养、知识运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测试,既能全面加强国家对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宏观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又可通过测试将人才培养引向重质量、强内涵的发展模式。

二、医学门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测试方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为了进一步做好同等学力水平认定工作,我们在医学门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的测试方式改革上作了一些探索工作,重点是对医学门类同等学力者应具备的能力标准和测试指标进行了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考试更科学客观地反映申请人的学术水平。

针对目前国家统考侧重对知识点的考查,难以体现申请人综合素质的弊端,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各自命题、交叉命题、交叉选题、集体讨论选题等过程设计了一套测试试卷并进行实地测试。该套试卷的测试内容以能力考查为重点,考查申请人在其学科综合平台上的综合素养、学术和研究能力。同时为验证是否可以将原按一级学科分类命题和考试改为按整个医学门类命题和考试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医学门类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共11个一级学科的课程设置情况,将题目范畴扩大到整个医学门类。

鉴于邀请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参加统一测试难度较大,根据国家要求申请人“申请硕士学位时所要考核的课程科目、内容及评卷标准都与该专业在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致,包括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及外语课,修满各专业规定的学分”的相关规定,我们于2013年6月,选取了G省七所高等院校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共9个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的400位已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第一年核心课程学习的在读全日制学术型一年级研究生进行了统一的闭卷测试。测试对象由各校在相关学科符合条件的学生中随机抽取;测试不作考前辅导或准备,采取标准化试卷,集中闭卷测试,考试时间不超过180分钟。最后按要求完成测试的共398人,收回有效答卷398份。测试对象的学科和学校分布情况见表1。

其后,我们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

数据统计结果反映,凡涉及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在统计中普遍反映为难度系数较高或正确率偏低。

不同院校的测试成绩存在差异(见表2)。其中G2校平均分最高(199.3分),其次是S1校(193.6分),G4校最低(166.5分);不同一级学科的测试对象的测试成绩有较大差异(见表3)。其中,临床医学平均分最高(199.8分),其次是口腔医学(194.2分),中药学最低(169.4分)。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院校和一级学科均是影响测试成绩的重要因素。结合表1进一步分析可知,除中医学外,其他进行测试的一级学科涉及的院校越多,测试对象成绩的标准差越大;反之,则越小。但这种情况在同一院校内表现并不明显,即在本次测试中,同一院校的测试对象成绩的标准差与该校参加测试的一级学科数量无明显关联。

表1 实际参加测试的院校和一级学科人数分布

表2 参加测试的院校测试成绩比较

综上,我们认为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测试结果基本反映了所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正常水平,二是测试成绩与学生所属的一级学科关联度不大,除中医(药)学的学生成绩整体较差外,其他学科的学生的成绩普遍相差不大。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中医(药)学科因其学科性质和学科传统,导致其课程设置与其他医学门类一级学科差别较大,学员在学期间学习的学科专业知识及其教学侧重点的差别,是造成测试成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表3 参加测试的一级学科测试成绩比较

三、硕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测试考试的改革思路

通过这次测试,我们认为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认定的考试上,可以考虑在以下方面开展改革:

1.体现对能力的考查

改革目前国家统考侧重对知识点的考查难以体现申请人综合素质和是否具有相应的学术能力的弊端,测试内容以能力考查为重点,考查申请人在其学科综合平台上的综合素养、学术和研究能力,从而引导申请人和学位授予单位在学习和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体现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多数专注于教授学生所属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学科专业知识,较少学习交叉学科或多学科复合知识,造成研究生缺乏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研究和创新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创新人才的需要。如果通过改革测试形式,改变目前按一级学科分类命题和考试的现状,将测试的综合性提高到学科门类的层次,淡化差异、突出共性,将有效引导申请人和学位授予单位在学习和培养过程中注意扩大学术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并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3.体现测试的规范化

为进一步提高现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国家统考的规范性,在确定能力测试的考查内容转变为覆盖申请人所在学科门类的前提下,将目前仅针对27个学科的学科综合水平统一考试,改革为分别面向现有13个学科门类的同等学力能力测试,既可满足各种学科专业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需求,又可使得全部学科专业的申请人均参与国家统考,杜绝目前学校自命题科目考试中的不规范行为。

4.体现测试的权威性和便利性

为加强国家统考的权威性,保证社会认可度,可采用在计算机上考试的形式,组织命题专家建立大型题库,每人次的测试均随机抽取题目,可有效提高考试的权威性;利用当前发达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申请人可在全国多个指定考点进行测试,每年可多次考试,又可为申请人提供更加合理、宽松的学习空间。

[1]刘娣.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09(5):6-7.

[2]陈睿,陈昂.GRE一般测验与GMAT定量能力考查之比较研究[J].中国考试,2011(8):8-14.

[3]刘惠琴,秦荣,张卫刚,等.研究生人才选拔方式亟待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9):26-28.

[4]李素琴,陈娟.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2):37-41.

[5]刘娣.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6]胡启迪,范玲玲,瞿凯诚.教育考试与创新能力的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0(11):36-39.

(责任编辑周玉清)

杨清华,中山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广州510275;许仪,中山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广州510275。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医学门类研究型硕士研究生能力标准与测试指标体系研究”(编号:2012ZCZX0001)

猜你喜欢
门类学位申请人
7月1日起澳洲签证费将全面涨价上调幅度达到5.4%
留学(2019年12期)2019-07-29 07:04:12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 11:52:20
千奇百怪的动物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5
王莫
一种含碘氢碘酸浓度的分析方法
一种黄霉素A组分的分离纯化方法
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作战门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