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娜(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英语中动结构研究综述
李新娜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英语中动结构有其独特的语义句法特征。“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基本概括了英语中动结构的语义句法特征,但并不完善。从生成语法、认知语法、语料库和二语习得四个方面梳理英语中动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指出其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英语;中动结构;生成语法;认知语法;语料库;二语习得
DOI:10.13669/j.cnki.33-1276/z.2015.022
英语中动结构因其独特的语义句法特征,历来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传统语法中语态的二分法无法对其进行解释,认为它是语态的特殊情况,说服力并不强。因此,许多学者运用不同理论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基于近30年英语中动结构研究的发展现状,总结其语义句法特征,从生成语法、认知语法、语料库和二语习得四个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其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英语中动结构有多种称谓,如“中间被动”(mediopassive)、“中动语态”(middle-voice constructions)、“假性不及物动词结构”(pseudo-intransitives)、“受事作主语结构”(patient-subject construction)等。最早对该语言现象的关注可追溯到1927年。Jesperson将其称为“主动形式的被动”(activopassive)[1]。何文忠将中动结构定义为“具有[NP V(RPw)Adv]结构的句子,其中充当主语的名词短语是事件过程的被动参与者,谓语动词为简单主动形式”[2]。刘正光等将其简要地概括为“形式上是不及物的句式,但语义上表示某种被动意义的结构”[3]。不难看出,他们都是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英语中动结构。
典型的英语中动结构为NP+V+Adv。其中,NP为受事主语、工具主语和处所主语;Adv为附加语,是结构的必备成分,作状语表状态。关于V的及物性,语言学界对此看法不一。戴曼纯认为,中动词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应为及物动词[4]。韩景泉指出,中动词在词库中为及物动词,中动结构的生成就是该动词性质状态化的过程[5]。徐盛桓则认为,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但它表示的动作涉及两个直接参与者,在表述时只出现所涉及的客体,而将施动者作为隐含论元,不在句子中出现,而它的主语在深层其实就是该动词
不论采用何种语言学理论(生成语法还是认知语法),学者们对英语中动结构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如类指性、情态性、隐含施事的任指性和句法主语的责任性,他们所持观点基本一致[3-10]。
“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虽基本概括了英语中动结构的语义句法特点,但并不完善。因为作格结构也具有该特点,它无法说明两者的差别。句子结构的差别归根结底是谓语动词的差别。范莹对中动词和作格动词的用法进行了比较[1 1](见表1)。周云锐则从认知视角对英语中动结构和作格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为深刻理解两者的不同语义特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12]。中动结构通常要带附加语表状态,而作格结构则没有此限制。中动结构所述事件是一种常态、一种普遍现象,因而时态多为一般现在时;而作格结构则不然,有多种不同时态。
表1 中动词和作格动词的用法比较
在乔氏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对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动结构的生成方面。关于中动结构的生成主要持两种不同观点,即词汇生成观和句法生成观。词汇生成观主要以Roberts,Fagan,Massam等为代表。他们认为,中动结构是先于句法在词库中生成,即中动词在进入句法操作前,它的逻辑主语就被删除了,在内论元外移的原则下,由于动词外论元被删除,中动词变为不及物动词,内论元便移做主语[13-15]。句法生成观主要以Keyser,Stroik,Hoeksta等为代表。他们认为,英语中动结构是在句法阶段形成的,中动词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论元降格原则使外论旨角色降至VP附加语位置,内论元通过升格移入结构主语位置[16-18]。
关于中动结构的生成,国内学者高兴刚、韩景泉、司惠文等都认同存在词汇生成观和句法生成观两种不同观点,但他们也都指出各自观点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英语中动结构生成的看法。高兴刚认为,中动词的逻辑主语是PRO,中动结构的生成涉及wh-移位[19]。韩景泉认同中动词在词库中就具有及物性,其表层主语在宾语位置上生成,在扩充投射原则和格特征核查原则下,经句法移位到主语的位置[5]。司惠文等以最简方案中的VP嵌套理论为基础,提出中动结构是由句法上的致使移位生成的[8]。可见,国内关于中动结构生成的研究,学者们基本都认同中动结构是通过句法移位生成的,只是在解释其移位的原因方面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韩景泉认为,动词性质状态化导致NP移位;司惠文等则认为,中动词中包含了一个具有致使意义的轻动词v,在v的作用下,NP移位并具有致使义。正是国内学者对中动结构生成的不同看法,使研究者对中动结构所具有独特语义句法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进行认知解读。徐盛桓从中动结构的语义数量特征和有界化考察其语义与语法的关系,进而探究中动结构句法程式的理据。徐盛桓指出:“在中动结构的主语受事句法框架内状语同谓语动词之间语义数量特征不相容性消蚀了动词的动作性,使句子弱化为对状态的表述,而状语作为量性成分又使谓语动词有界化,从而保证了结构的合语法性。”[6]刘正光等认为:“及物性是一个语法原型,从典型及物句式、反身及物结构、中动结构到典型不及物句式构成一个及物性连续体。”[3]他们用语法原型理论解释了中动结构的语义句法特征和句子意义的形成过程。刘辰诞提出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用它来解释句法生成的动因,即句法结构是如何在语义基础上建构的。刘辰诞认为:“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与一般句法表达式一样是该机制运作的结果,其映射的心理模型是一般模型的特殊形式。”[9]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动结构生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彭琼等在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框架下,诠释中动词属于基本层次范畴的行为动作,中动结构描述的事件属于基本层次范畴的事件,具有完型特征,从而说明中动结构句法生成的理据[20]。王璐璐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式(ICM)解读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认为它“源于人们对事物以及相关联事件的不同认知过程和认知角度”[21]。
近1 0多年来,由于认知语法在中国语言学界的升温,学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中动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对比研究[22-25]。不少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将其作为研究课题[26-29]。其中胡翠萍采用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分析英汉语中动词和状语修饰语成分选择限制的原因,认为视角(perspective)定位和凸显(prominence)侧面是中动结构生成的动因[2 3]。这些研究成果多从句法、语用方面考察中动结构在英汉语中的差异,较少涉及语义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动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
在现有研究成果中,英语中动结构NP+V+Adv往往被等同于汉语NP+V起来/上去/着+Adv。何文忠把汉语中NP+V起来+Adj认定为英语中动结构的基本句式形式[2]。严辰松认为,汉语的“起来”句不是英语中动结构中的对等句式[3 0]。严辰松的研究引发了学者对中动结构在英汉语对比研究的再思考。
从认知语法视角研究中动结构主要集中在生成和英汉对比两个方面。在生成方面,从语义方面探讨对句子结构的影响,深刻揭示了中动结构生成的深层原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很有参考价值;在英汉对比方面,成果虽然多,但大多仅触及表面,较少有影响力的成果。
采用语料库研究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成果,仅2篇文献。何文忠等借助CLAWS对语料库进行标注,用检索工具Power GREP进行检索和提取,研究sell,drive,read等构成的中动结构中的修饰语[31]。何文忠等研究发现,中动结构的修饰语不只副词一类,修饰语在于该中动词能否提供足够的信息量,中动词的语义框架决定修饰语的类别,中动词和修饰语共同表达主语的典型属性[3 1]。梅冰的语料来自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采用构式语法分析中动结构,提出若干语义限制来确保句法的合理性[3 2]。与何文忠等的研究相比,梅冰的语料库研究方法比较初级,是语料库使用的初级阶段。当然,语料库作为新兴的研究手段,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数据,克服了传统定性研究的主观性,是未来语言学研究的“利器”。因此,采用语料库研究中动结构是必然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将会越来越多。
采用二语习得研究中动结构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仅6篇文献。高育松等以中韩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调查语义、频率和母语对英语中动结构习得的影响[33-34]。调查工具为语法判断题。他们的研究显示,三因素均对习得英语中动结构有影响,本族语者对频率更为敏感,二语习得者则更依赖语法规则和猜测等策略。孙兵等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从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两方面调查英语学习者对中动结构的习得情况[3 5]。研究工具包括语法判断题(语言理解)和翻译题(语言产出)。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语法判断题还是翻译题,学习者的中动结构的正确率远低于同一动词主动和被动结构的正确率。该研究说明中动结构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其余3篇文献均为硕士论文。范莹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作格结构的习得要好于对中动结构的习得[1 1]。喻刚玲认为,学习者对典型和非典型的中动结构的习得不存在明显差异,对中动结构的习得程度受英语水平的影响,水平越高,习得程度越好[36]。韩白敬则发现,中动结构的习得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语义、频率和母语迁移都会影响中动结构的习得[37]。高育松等将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与二语习得理论相结合,对不同类别的中动结构习得情况进行假设,并逐一验证,这是难能可贵的。其他中动结构的习得研究虽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中动结构的分类和二语习得理论的把握度不够,两者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
语言学界对中动结构所具有的独特语义句法特征(即类指性、情态性、隐含施事的任指性和句法主语的责任性)所持观点一致。“主动结构表被动含义”虽基本概括了中动结构的显著特点,但并不准确,作格结构也有此特点。谓语动词的性质决定句子的结构,对中动结构的研究也必然包括对中动词及物性的讨论。及物性是一个语法原型,中动词处于典型及物句式和典型不及物句式的连续体之间,虽然中动词本来是及物的,但其及物性较低。动词及物性的不同是造成中动结构和作格结构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
生成语法是较早关注中动结构研究的,它侧重于对中动结构生成的讨论,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观点也较为一致,基本认同中动结构是通过句法移位生成,只是在解释移位原因时,观点各异。认知语法认为语义对句子结构有重大影响。不少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中动结构的生成理据,他们从中动结构的语义特征探究其句法结构的认知理据。这些研究成果富有成效,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中动结构在英汉语的对比研究也被逐渐关注,大多探讨英汉语形式方面的差异,较少从语义方面入手,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有分量的并不多。有学者提出汉语的“起来”句不等同于英语中动结构,对未来中动结构英汉语对比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语料库为中动结构研究提供了大量客观数据,采用语料库揭示中动结构的句法特点,为相关语言学理论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语言数据,则是未来中动结构研究的新机遇。中动结构的二语习得研究虽不多,但却是发展趋势。根据中动结构类别,设计合理的问卷,采用S P S S分析相关数据,总结学生习得中动结构的特点,指导语言教学,将是中动结构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1]Jespersen O.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M].London:Routledge,1929:194-195.
[2]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4):9-14.
[3]刘正光,崔刚.语法原型与及物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8-12.
[4]戴曼纯.中动结构的句法特征[J].外语学刊,2001(4):31-36,110.
[5]韩景泉.英语中间结构的生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179-188.
[6]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36-443.
[7]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3):1-16.
[8]司惠文,余光武.英语中间结构句法致使生成研究[J].现代外语,2005(1):1-9.
[9]刘辰诞.心理模型与语言表达式的生成[J].外语研究,2007(3):7-12.
[10]杨佑文.英语中动结构:典型与非典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4):18-23,31.
[11]范莹.中动结构的二语习得[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 7.
[12]周云锐.英语作格结构与中动结构认知对比研究[D].重庆:四川外语学院英语学院,20 07.
[13]Roberts I.The representation of implicit arguments and dethematized subjects[M].Dordrecht:Foris,1987:20-21.
[14]Fagan S M B.The English middle[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181-203.
[15]Massam D.Null objects and non-thematic subjects[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2(28):115-135.
[16]Keyser S J,Roeper T.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J].Linguistic Inquiry,1984(15):381-416.
[17]Stroik T.Middles and movement[J].Linguistic Inquiry,1992(23):127-137.
[18]Hoeksta T,Roberts I.Middle construction in Dutch and English[M]//Reuland E,Araham W(eds).Knowledge and Language II:Lexical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Dordrencht:Kluwer,1993:183-200.
[19]高兴刚.空算子与中间结构[J].现代外语,2000(2):126-136,125.
[20]彭琼,梁丽.基本层次范畴对英语中动结构的诠释[J].外语教育,2004(2):27-33.
[21]王璐璐.英语中动结构的ICM解读[J].韶关学院学报,2009(11):95-98.
[22]曾敏,戚元方.英汉语中动结构与认知动因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8-31.
[23]胡翠萍.英汉中动结构的认知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4):44-47.
[24]余潇.英汉中动结构对比与认知阐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95-199.
[25]付岩.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 12.
[26]赵运明.英汉中动结构研究[D].洛阳: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二队,200 2.
[27]戴婷婷.英汉中动结构的认知语义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200 6.
[28]崔艳姬.英汉中间结构对比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
[29]李慧英.英汉中动结构的认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201 1.
[30]严辰松.汉语没有“中动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7-12.
[31]何文忠,王克非.英语中动结构修饰语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250-257.
[32]梅冰.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中动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 06.
[33]高育松.语义和频率对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中动结构的影响调查[J].中国英语教学,2009(5):90-107.
[34]高育松,薛小梅.语义、频率和母语对中韩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中动结构的影响调查[J].现代外语,2011(1):50-57.
[35]孙兵,史双义,边胜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中动结构习得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5-128.
[36]喻刚玲.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中动构式的习得[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 00 8.
[37]韩白敬.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中动结构的习得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 01 0.
[责任编辑:黄雪英]
A Review of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LI Xinna
(Sanmenxia Polytechnic Normal College, Sanmenxia, 472000, China)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has its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eatures. The phenomenon that “middle structure presents the passive meaning” gives a general idea of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but it is not perfect. A review is made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middle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nerative grammar, cognitive grammar, corpus and L2 acquisition and its shortcoming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are mentioned.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Generative grammar; Cognitive grammar; Corpus approach;L2 acquisition
H314.3
A
1671-4326(2015)02-0085-04
2014-03-03
李新娜(1979—),女,河南陕县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的宾格[6]。刘正光等强调,及物性是一个语法原型,中动词处于典型及物句式和典型不及物句式这个连续体之间,因而中动词本来虽是及物的,但其及物性较低[3]。徐盛桓则以非宾格假说(unaccusative hypothesis)为依据说明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戴曼纯用Stroik的研究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内解释中动词的及物性;而刘正光等则用认知语言学中语法原型解释中动词的及物性。笔者认同刘正光等的观点更为充分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