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洁 李彪 徐建俊
摘 要 介绍一种利用苎麻秸秆栽培金针菇的技术。苎麻秸秆80%、生石灰3%、麦麸15%、磷肥1%、石膏1%,加水比例1∶1.2,保持温度2~18 ℃,菌丝能正常生长并出菇,采收可达3~4潮。
关键词 金针菇;苎麻秸秆;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02
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r)是秋冬及早春广泛栽培的一种食用菌,具有菌柄脆、盖滑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特别是火锅和凉拌菜的好材料,深受广大食客喜爱[1-2]。随着金针菇栽培规模的不断加大,主料栽培原料棉籽壳价格大幅上涨。因此,为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寻找一种充分利用新资源,新原料、节约成本的栽培技术和配方。四川省尤其是达州地区,作为苎麻大市,苎麻产业基础雄厚,有大量苎麻栽培。据统计,每667 m2苎麻年产苎麻秸秆500 kg左右,而对苎麻秸秆的处理大都采用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为此,结合达州地区种植产业现状,针对苎麻废弃秸秆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结合实际发展苎麻种植和食用菌栽培产业。
1 栽培前的准备
苎麻秸秆处理苎麻收获后,将苎麻秸秆及时收集晒干,用秸秆粉碎机粉碎成颗粒状备用[3-5]。
菌种选择采用四川省农科院培养菌种,黄色,菇体大小适中,且生物转化率较高。
场地选择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气温在2~18 ℃时较适合金针菇的生长出菇。若具备降温设施将更利于金针菇生长出菇,保证金针菇的出菇顺利进行。
2 配料与制袋管理
2.1 配料
苎麻秸秆栽培料配方苎麻秸秆80%、麦麸15%、生石灰3%、石膏1%、磷肥1%,加水比例1∶1.2[6-7]。
2.2 制袋
制袋和灭菌该试验选用低压聚乙烯袋,长:宽:厚比为40 cm∶22 cm∶0.03 cm。将菌袋一头扎紧备用,后将栽培料按上述配方配制完好,按比例加入水进一步进行混合,待含水量达到60%以后,进行简单堆制,当其含水量均匀,培养料没有干颗粒存在时进行装袋。菌袋装袋时要求物料松紧适中均匀,待菌袋装好后将菌袋另一头扎紧,并进一步检查菌袋是否有漏料现象,如有需及时修补,可使用胶布进行黏贴,防治物料外漏。检查完毕后迅速将菌袋放入灭菌锅内进行常规灭菌。菌袋装入灭菌锅时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或者采用“井”字形排垒,以便空气的充分流通,可使菌袋充分灭菌不出现死角。灭菌时开始时加热升温要快,做到火旺、猛,防止把培养料蒸酸、蒸臭。待温度达到100 ℃以后,选用中火继续灭菌,保持中火温度8~10 h,灭菌过程中不能熄火、降温。灭菌后期用猛火攻一会儿,然后停火焖灭一整夜,这将大幅提高菌袋灭菌的成功率。
2.3 接种与发菌管理
先将接种室经过提前消毒灭菌,后将灭菌后的培养袋移入接种室内,待培养袋自然冷却。当培养袋降温到约30 ℃以下后,方可进行接种。接种前,需要保证门窗关闭,且消毒器已消毒约40 min。为保证安全,待消毒器关机约15 min后,接种人员方可进入接种室接种,接种全部过程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步骤进行。接种前,先将接种人双手用酒精进行充分消毒。双手消毒后除接触菌种外,不得触摸其他任何物品,以免感染杂菌。接种时,直接将菌种切分成若干小菌块,并迅速将切割小菌块填入菌袋的一端,快速套上套环,整个接种过程需要时刻注意防止外界杂菌感染。接种后迅速将菌袋移入发菌室进行发菌管理。发菌期间,菌袋不能堆码过高过密,需要根据发菌室内气温的高低和空气流通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气温低时,可以适当堆码高些,气温高时,可以适当堆码低些,并时刻注意发菌室内的通风和换气情况,以满足菌丝生长对氧气的要求。培养金针菇期间要随时观察记录发菌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培养室内温度不得超过25 ℃为宜,并且空气的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60%左右为宜,另外期间还需经常检查培养袋的温度,随时注意控制温度,以免发生“烧袋”现象。金针菇培养期间,应随时检查记录杂菌污染情况,严格控制培养室内光照,尽量保持较暗的低光照环境,以免影响菌丝生长或导致子实体的过早形成,造成减产。菌丝生长期间每隔2 d需要开窗进行适当的通风透气,以利于菌丝的快速生长。一般情况下,培养30~50 d菌丝才能完全长满整个菌袋。
2.4 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将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此阶段是决定金针菇质量和产量的关键时期。培养过程中必须严格管理,特别是控制好培养室内的菌株生长环境条件,为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保证金针菇高质和高产。当菌袋长满菌丝后将菌袋移至出菇室进行重新摆放,摆放时将栽培袋的一端朝下,一端朝上即可。摆放完毕将金针菇菌袋朝上一端解开,并反卷袋口,用镊子将表面的菌膜和菌种块去掉,使其外观表面平整。操作时使用的全部工具应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止杂菌污染。摆放好后调节出菇室内温度,一般温度控制在10~12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管理人员需每天向出菇室内地面和空间喷适量水,保证出菇室内的湿度。当催菇3~5 d后培养料表面将会出现淡黄色的水珠,此时是子实体形成的前兆,不久后将会出现子实体的原基,一般情况下,经5~7 d培养菌袋内就可出菇。因子实体生长需要较多氧气,所以此时出菇室应保持较弱的光线,并适当进行通风换气,但为利于菌柄伸长和抑制菌盖开伞又必须积累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浓度,为使子实体快速生长,形成色白、质嫩、柄长和产量高的金针菇,必须严格控制通风和二氧化碳积累这二者的关系才能达到高产丰收。
2.5 采摘及后处理
金针菇的适时采摘可促进生产上达到优质高产的栽培目的。当金针菇菌柄10 cm以上菌盖呈半球形时应进行适时采收。采收时,采收人员需一手按住栽培袋口,另一只手抓住子实体下端轻轻拔出。金针菇采收后的栽培袋需按照菌丝培养阶段要求继续进行严格管理,待菌丝恢复生长后可继续催菇,根据生产实际必要时可进行适当补肥,使用此法栽培的金针菇一般可采收3~4潮。
参考文献
[1]蔡和晖,廖森泰,叶运寿,等.金针菇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加工研究进展[J].食品研发与开发,2008,29(11):171-174.
[2]于荣利,秦旭升,宋凤菊,等.金针菇研究概况[J].食用菌学报,2004,11(4):63-68.
[3]陈曙晖,陆忠权.苎麻副产物栽培草菇技术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5(5):40-43.
[4]张兴,熊杵林,揭雨成.机械剥制苎麻副产物栽培平菇的研究[J].2013(5):457-460.
[5]徐建俊,李彪,马洁.苎麻秸秆栽培秀珍菇技术[J].2012(4):58-60.
[6]夏志兰,姜性坚,熊辉,等.苎麻骨粉在金针菇栽培上的应用研究[J].中国麻业,2004(6):290-292.
[7]李彪.苧麻秸秆栽培金针菇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0(1):28-29.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