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化现象:
鲁剧的崛起与神话
如果说横空出世的《大圣归来》吹响了山东电影全新起航的号角,最近热播的《大舜》是山东电视剧的又一次发力——“山影品牌,鲁剧品质”无疑是影视剧市场中“晴雨表”“良心之作”的最好佐证。
走进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的大楼,走廊里最引人瞩目的非琳琅满目的奖杯莫属。事实上,不久前的第2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尘埃落定,由山影制作的电视剧《老农民》《北平无战事》《马向阳下乡记》拿下多项大奖,再次呈现出鲁剧的辉煌。
这些年来,鲁剧以宏大的题材、深邃的思想和厚重大气的艺术风格打出了一块自己的品牌,有60多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80多项中央和国家级大奖,连续10年在央视各频道播出600多部优秀影视作品,成就了国内影视界中独一无二的“鲁剧现象”。
鲁剧为什么这么红?
“我1983年来到山影,从那时起,我们的团队就有一股正气,拍的东西全是有思想的,下的苦功也都是扎扎实实摆在那儿的,你像手榴弹炸飞机,一个人一口气杀了100多个鬼子,鲁剧不会这么干,领导那儿也通不过。”一位山影导演如是说。
这种“正气”可以解释为一种鲁剧精神的传承。
最近,古装历史巨制《大舜》开播以来,“不戏说、不狗血、三观端正”是观众给予它的符号。有人称,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小时代”“轻时代”,我们似乎更享受于从各类快餐式电视剧中得到释放。可曾几何时,我们的电视剧是有“文以载道”的创作传统的,收视之外,兼具创作者对社会的寄托、反思和情怀。
短暂的潮流和整个文明的趋势,有的时候是相悖的,能把这种相悖的东西坚守下去,在这个意义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鲁剧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守望者。
鲁剧里的山东精神:
寻找自己的“英雄”
一个品牌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回顾鲁剧37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武松》《今夜有暴风雨》《高山下的花环》,到进入本世纪的《闯关东》《大染坊》《沂蒙》……把主旋律的厚重和大众艺术的审美有机地融为一体,是鲁剧的独特气质,也是鲁剧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如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芃所说,“影视传媒集团过去做的每一部戏,几乎都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基本的经验就是牢牢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牢牢把握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牢牢把握了时代的审美趣味的变化。”
在鲁剧中,往往能看到人物对于山东精神的塑造和呈现,包括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等等。而齐鲁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多样的文化资源既为山东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沃土,又赋予了创作者关心现实的责任感。
教育家张天麟认为,两个人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英雄。对于“鲁剧”而言,立足于山东地域文化,创作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色彩和较高文化品位的影视剧作品是形成集体风格的优势所在,也是打造“鲁剧”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制胜“法宝”。
本专题通过对鲁剧文化基因的抽丝剥茧、其领军作品和人物的深度解读、其产业化、市场化的战略创新与愿景,重新诠释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呈现大时代下我们对鲁剧的人文思考。
(本专题12-25页)
《大圣归来》启示录——
鲁剧如何记录我们这个时代?
在继承恢宏史诗叙事传统的同时,鲁剧也开始全面转型影视题材,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大舜》再到《父母爱情》《瞧这两家子》《放开我的手》《温州一家人》《马向阳下乡记》《温州两家人》等反映当代中国普通人生活的商业剧,“老鲁剧”开始向“新鲁剧”转型。
□荆棘
《大圣归来》的鲁剧灵魂
这个夏天,大概没人会想到,一只猴子搅翻了中国的大银幕。
电影《大圣归来》的结尾,孙悟空金甲如炎,披风似血,凌空而行光芒万丈。电影外,《大圣归来》的累计票房已经突破8亿大关,成为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第一部达到这个水准的国产动画。
8月4日,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联合在京为《大圣归来》举办研讨会,一共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近50位名流大腕参加。据悉,这是近年为国产动画举办的最高规格的研讨会,堪称“国家大事”。
作为出品方,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大圣归来》充分体现了“山影品牌,鲁剧品质”追求卓越的精品创作理念。筹备4年,制作又整整花了4年,轻松搞笑的风格之外,《大圣归来》讲述的是一个严肃主题,它有关生死和救赎,孙悟空在魔咒缠身的情况下,如何从内心深处救赎自己。这其实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鲁剧作品的人文品质和内涵,无一不是记录这个时代,代表这个时代的。
《大圣归来》在国产动画电影领域的发力,也呈现出了山东影视集团制作公司“做中国最大的内容提供商、生产商”的雄心和初心。
据山影集团副书记兼制作公司总经理王连君介绍,在公司的整体战略框架中,电影、电视剧的“走出去,引进来”、 把国内、国外生产资料和成品相互交流,盘活影视资源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内容。
这一次,《大圣归来》正是选择了用好莱坞公司的方式运作海外市场。“三年前拿的只是一个故事情节,后来就变成海报和样片,内容逐渐丰富。2013年春天,样片基本都出来了,第一次拿到香港去亮相,没想到亚洲区域的发行都卖出去了,收益很不错。”
据好莱坞业内人士介绍,在好莱坞,《大圣归来》这个量级的作品制作成本至少得1亿美元,这意味着这部作品的制作水准已经接近甚至可以比肩好莱坞,而该片实际制作成本大概只有1亿人民币。
“老鲁剧”开始向“新鲁剧”转型
“今晚上在电视里找找看有没有咱。”2014年9月17日,淄川区太河镇永泉村的村民们聚在一起,等着收看将要开播的《马向阳下乡记》。这部电视剧在永泉村取景,而村里的乡亲们有不少都成了群众演员,过了把演戏的瘾。
40集城乡田园轻喜剧《马向阳下乡记》,成为鲁剧的一部突破之作。
本片通过充满喜剧色彩的乡村奇遇,讲述了小公务员马向阳如何带领着乡亲们实现“中国梦”和人生价值的故事。全剧洋溢着强烈的“齐鲁风”和幽默氛围,一改旧有的刻意搞笑逗乐的庸俗化风格,在接地气的同时,又不失清新的元素。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部处理的相当巧妙的农村戏。
“一个农村题材,当代戏,很多影视剧公司不敢碰,因为农村的事复杂,风格上很难拿捏。”而在《马向阳下乡记》中,导演和主创人员定位轻喜剧风格,同时直面当代农村的深层次问题,对于“空心村”“老人村”“幼儿村”以及土地流转等当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选择不回避、不逃避、不歪曲的创作态度,展现了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山东人务实、忠诚、守信的性格特征。
而在编剧高满堂6年磨一剑创作出的电视剧《老农民》中,也是直面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作为一部中国当代史,这部剧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文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新世纪的2008年,完整展现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
“这部戏是寻找整个民族丢失的一段记忆。尤其是现在,我们有必要回过头去看一下这段过去的生活。看下我们农民是如何走过这六十年。”高满堂说。
在中国影视制作突飞猛进的今天,“鲁剧”面临新的挑战。
企业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动力,在王连君看来,鲁剧的厚重、大气要坚持。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电视剧的风格类型上多样化。
最近几年,山影集团在继承“鲁剧”恢宏史诗地叙事传统同时,也开始全面转型影视题材,相继推出《父母爱情》《瞧这两家子》《放开我的手》《温州一家人》《马向阳下乡记》《温州两家人》等反映当代中国普通人生活的商业剧。
网络新媒体的探索也在进行中。最近由山影制作公司创意制作的19集悬疑网剧《他来了,请闭眼》不仅让腾讯网巨资引进,甚至引来了上海电视台的橄榄枝。“过去是网跟台,现在台跟网了。”在王连君看来,新媒体的受众相对年轻,“口味挺杂”,但“山影出品”不管风格如何变化,正面的价值观和精良的品质是永远不变的核心。
“老鲁剧”开始向“新鲁剧”转型。敏锐的市场意识以及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是鲁剧成长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鲁剧始终保有充沛活力和创作实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