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孙苗++冮涛
第一次了解到沪通长江大桥是在电视上。
2014年6月22日,央视将镜头聚焦沪通长江大桥,全程直播牵动着亿万观众神经的28号主塔墩钢沉井——这一当时世界上最大体积沉井基础的出坞浮运。
作为世界跨度最大公铁两用斜拉桥的基础,28号墩沉井最终的使命是固若磐石地支撑起沪通长江大桥巨大的桥墩和桥梁。而怎样让它在湍急的江水中精准下沉,这一史无前例的建设项目考验着建设者们的智慧和能力。
一年后,趁着风清气朗的好天气,怀着敬仰之情,记者一行来到一派繁忙景象的沪通长江大桥工地,走进28号墩沉井的施工现场,走近项目背后的“总指挥”——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高振东。
用专业创造奇迹
2014年6月21日凌晨,位于江苏张家港市的中铁大桥局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灯火通明,对项目部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此时的高振东仍在28号主墩钢沉井制造的船坞内调度指挥。
3个多月前,中铁大桥局中标的沪通长江大桥HTQ-2标正式动工开建,其中主航道桥为主跨1092米的双塔五跨斜拉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
刷新记录的背后是工期紧、技术高、难度大等现实问题。按照传统的沉井制造浮运方案,耗时费力,而整座大桥的建设工期仅有四年半。针对这一情况,高振东带领团队研究制定了28、29号主塔墩钢沉井工厂制造、出坞浮运方案。28、29号墩钢沉井长86.9米,宽58.7米,高度分别为105米和11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体积沉井基础。从空中俯瞰,这两座“巨无霸”的钢铁建筑就像两块巨大的蜂窝煤,其出坞、浮运和定位等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等着高振东团队去攻克。
为了使重达1.5万吨的“巨无霸”顺利浮运到11公里外的预定桥位,高振东带领他的团队深入研究沉井出坞、浮运全过程的关键控制点,结合浮运时长江汛期流速、涨落潮等实际情况,提出28号墩钢沉井在长江主汛期流速大的前提下,涨潮时出坞浮运,落潮时掉头,以便拖轮更好地控制沉井。
然而,沪通长江大桥主墩施工水域江面浪大、流急,江面来往船舶繁忙,“巨无霸”到位后,必须及时固定。为此,在钢沉井加工制造的同时,高振东团队通过计算分析、研究论证,创造性地提出了“锚墩→锚桩”的锚碇系统,即采用8至10根每根直径3.5米、长53米的钢锚桩作为主锚,8个预制的每个860吨的混凝土重力锚作为边锚,共同组成主墩钢沉井的锚碇系统,牢牢固定住钢沉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2日,是气象上的天文大潮,沪通长江大桥迎来了28号主墩钢沉井出坞浮运。高振东亲自坐镇沉井顶面,经过2个多小时的江上迁徙,这座约15层楼高的钢沉井在8艘拖轮的“前拱后卫”下,顺利出坞浮运至墩位。此时距沪通长江大桥开工还不到4个月。当高振东从沉井上下来时,声音已然嘶哑。彼时,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睡觉。
如今,大桥人正通过混凝土浇注,使沉井进一步“长高”,最终总高将达到105米,成为沪通长江大桥最坚实的“定海神针”。
用责任锻造队伍
“他太累了。”这是中铁大桥局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党工委书记黄汉平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在黄汉平的眼中,高振东是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人。“正是这样一份责任,让他比起一年前,消瘦了许多,两鬓也染上了白发。”
2014年10月28日,即28号墩钢沉井成功浮运4个月后,29号主墩沉井在长江流速较小的情况下采取高平潮时出坞浮运,用了不到4个小时顺利浮运到位。
就在大家欢呼庆贺的时候,高振东一个人踏上了回家的路。没有人知道,在浮运前的关键时期,他83岁的老母亲因意外跌倒,股骨头粉碎性骨折卧床不起,面临着瘫痪的风险。为了不影响项目的推进,他将所有的担忧和愧疚咽到肚子里,拜托在老家的姐姐照顾母亲,自己则如常工作,直至29号墩钢沉井顺利就位。
采访时,项目部一分部总经济师沈惠荣打开自己手机上的微信,一张张高振东凌晨检查工地的照片映入记者的眼帘。沈惠荣介绍,项目部建立了一个名叫“1092之家”的微信群,大伙儿起床时会看到群里高振东夜查工地的照片。尤其是冬夜,江上寒风凛冽,当大家钻进暖和的被窝时,年过半百的高振东仍在工地上检查,随时应对突发问题。
高振东用自己的行动,为团队诠释“责任”二字。凭借自己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高振东在项目管理上,落实质量“三检制”,创新性地推行以WBS(工作分解体系)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措施,按照施工工序、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了4000余项大项产品清单,并落实岗位责任矩阵。
“安全建桥,建安全桥”,记者登上29号墩钢沉井顶面时,首先看到了这八个字,这是高振东一贯坚持的要求和标准。他提出创建“标准化项目部”、“标准化工地”和“安全文明示范工地”。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下,项目开工建设400余天,实现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环保零投诉的目标,项目部荣获“第四批全国建筑业绿色示范工程”。
用大爱温暖民心
头戴安全帽,一身工作服,鞋底已经有些磨损。记者见到高振东时,他刚从沉井上下来。1982年8月,高振东从武汉铁路桥梁学校铁道桥梁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四桥梁工程处从事技术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一级职业项目经理,他走过了33年。
在刚刚结束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先进个人的评选中,高振东荣获“火车头奖章”,这是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在铁路建设系统颁发的最高级别奖项。高振东说,这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成果,是集体的功劳。
如同记者最初提出采访邀请时,他一再地推辞,“我平时接受采访的机会很多,我们项目部还有许多优秀的年轻人值得采访报道。”
选择做桥梁建设者,便是选择了远方。常年在外工作的高振东,有时一个月也很难回一次家,他将对亲人那份关爱倾注到了员工身上。
高振东说:“只有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员工才能安心工作。”
2006年,高振东任职中铁大桥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看着上涨的房价,怎样让职工买得起房成了高振东的一块心病。那段时间,他经常到南京市政府,向有关领导汇报情况。终于,他拿到了单位自建房的“通行证”,赶上了集资建房的末班车。此次建房,解决了1000多名职工的住房问题。
同年,南京市出台社保新规。为了让职工“老有所医、老有所养”,高振东多次召开班子会议,一次性拿出3000多万元解决退休职工的社保问题。
2008年,出任四公司党委书记的高振东提出在南京买下100亩地,投资成立了物流公司。这不仅解决了100多位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而且每年为公司增收上千万。说到这些“往事”,高振东的同事们无不树起大拇指,庆幸自己遇到这样一位心系民生的好领导。
采访结束已是日暮时分,高振东又匆匆赶去工地。他的身后,浩浩荡荡的长江奔涌东去,记录着他30多年的工作轨迹。自1996年担任项目经理以来,他参与了芜湖长江大桥、襄十线汉江大桥、澳门西湾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马鞍山长江大桥等8座桥梁的建设。今年54岁的高振东说:“中国在哪里建桥,哪里就是我的战场。”
(责任编辑 何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