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边疆科技大道 写意西部创新园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2015-08-21 07:25:32刘东莱于国伟
中国科技产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乌鲁木齐高新区高新技术

◎ 文/刘东莱 图/于国伟

五月,春末夏初,新疆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整个天山南北,花香遍地,翠叶含芳。生命在这个季节蓄势待发,孕育着即将到来的怒放。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北区工业园内,新疆莱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正处在企业生命的这一阶段。这家并不算知名的公司,合作伙伴却是美国杜邦、陶氏、埃克森美孚和德国巴斯夫等全球化工巨擘。该公司总投资30亿元的“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内正在引进世界一流设备和工艺,生产各种高品质聚乙烯袋和高质量多层共挤膜。

全球唯一的22米宽幅多功能高分子农用膜生产正在这里孕育。该项目是国家重点规划发展的产业之一,将为我国高分子新材料产业技术发展提供研发平台。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1亿元、利税3亿元。

这只是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上千家科技型企业之一。自2011年“区政合一”以来,乌鲁木齐城北这片昔日冷清的土地,早已经成为整个新疆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从“区政合一”开始,“创新”的概念如同血液一样,在整个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社会机体中欢畅流动,而“科技”概念则成为几乎所有领域发展的底色。4年时间转瞬即逝,但又艰辛漫长。回首望,在整个国家级高新区队伍中,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已成为活力四射的园区。

创新从体制开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之后,面临着重重阻力和无处不在的现实困难,2011年,高新区和新市区“区政合一”开始正式实施。

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巨大变化,都是从那时候开始。

整个高新区的创新工作,“区政合一”的举措和实践堪称第一。正是这一行政管理理念上的巨大突破,让这片土地上的活力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被释放出来。

早在“区政合一”之前,作为自治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乌鲁木齐高新区,就已经在以不断地创新来开展自己的工作。200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亚市场战略联盟”在乌鲁木齐高新区的倡导下发起成立,时至今日,它已是中国最成熟的区域性经济合作体之一。

“区政合一”以来,以创新原则为基础的互补性,成为新区发展的最核心的优势。

最大的体现就是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高新区灵活实际,高标准的体制、机制、招商系统和新市区丰富的土地储备资源相结合,使得新区招商引资总额以每年净增100亿的速度实现“五连增”,2014年突破了600亿元大关。按照园区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先后引进各类大中型项目580多个,其中90%以上为现代服务业项目,工业项目均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企业集聚优势显现,总数达419家,占全疆的70%以上,成为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从2011年开始,新区财政收入以每年20个亿的速度稳定增长,这一趋势即便面对2014年如此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并未受到影响。

而原新市区历经几十年磨砺,建立起来的社会管理体制,也因为财政实力的骤然雄厚而更趋完美,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新区产业的培育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性支撑,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来此安家落户。这些不远万里来到天山脚下的企业家们,不仅是来投资,还希望在这里有家的感觉。以前高新区虽然有极好的招商政策,但企业员工子女入学入托、落户安家等一系列关乎个人的问题总是因两区之间的制度藩篱而让人倍感艰辛,如今,所有的类似问题都迎刃而解,若无“区政合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原新市区及乌鲁木齐县两乡一镇的丰富土地资源也为新区招商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撑。正是背靠强大的土地储备,新区才可以放开手脚,更加信心百倍地招商。众多大型甚至巨型企业的项目投资正是基于充沛的土地资源才得以实现。

当融合成为现实,这里对科技创新的渴望与重视早已渗透到全区的方方面面。每一个党政领导干部,都必须面对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它要求人们在工作中无时无刻不考虑科技创新对自身工作的促进程度。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全区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对项目管理、科技投入等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考核内容及奖惩办法,各乡街和财政、经济、教育等12个牵头部门党政“一把手”签定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责任书》,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衡量部门工作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在这里,科教兴区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是区管委会、政府主要领导。科技工作被纳入区委、管委会、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区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听取和研究科技创新和计划等科技工作年均达到4次以上,保障了各项科技工作的落实。《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奖励办法》、《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诸多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早已覆盖了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方方面面。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步步走下来,科技创新对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2013年、2014年全区R&D资源投入分别达12.40亿元、18.05亿元;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新疆首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申报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并顺利获批,取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七连冠”的好成绩,基本完成了乌鲁木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设,各项科技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重大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不断巩固,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进一步增强,有力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区文明水平的提高。

构建最佳科技创新平台

平台,已经成为生活中最基本的用词之一。无人不渴望自己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平台上一展所长,实现自己所有的抱负与理想。

人如此,机关、企业又何尝不是?

尽最大努力,全力促进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是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多年来坚持不懈进行的核心工作之一,时至今日,成绩可谓骄人。

与很多高新区不同,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并没有将眼光完全聚焦于现成的大企业,而是像企业家马云一样,给予那些成长中的中小企业非同寻常的关注,尽全力为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最佳的平台环境。当招商局的干部们与国内外的大型企业谈笑风生时,另一方面,这片土地在倾情抚育着自己的孩子。

2011年以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高度重视孵化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加大投入、优化环境,着力改进孵化方式和模式,逐步形成了“孵化—成长—壮大”的培育模式。目前,已拥有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新疆国家大学科技园、百花村软件园、新疆大学信息技术创新园等4个孵化平台。

这些孵化平台,除了为入孵企业提供科技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外,还通过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组织企业申报各级项目资金,拓展投融资服务,引入中介服务机构等举措全方位服务科技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企业的创业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创业风险,为培育高成长性、高科技的企业创造了更加优质且贴心的服务环境。

2011年,新区投资1800万元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楼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投资近4000万元在创业大厦建成“高新区(新市区)之窗”,占地3700平方米,并于2012年7月份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了解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的窗口。2012年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树立“大孵化器”理念,在发挥现有四大孵化器作用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孵化器、加速器,构建更加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

为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扩大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效益,2011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总投资5.3亿元在北区工业园建设全疆最大的生物医药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即新疆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园。

除此之外,天山特色生物与民族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自治区民族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及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也于2013年5月在北区工业园揭牌。建设丝绸之路国际创新园和包括专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在内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三个各1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未来将形成科技企业孵化集群,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众多产业集群中,生物医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今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已经占据了全疆同类企业的80%以上,成为了毫无争议的本土生物医药产业中心。不仅如此,已有11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已经成为全疆首个高新技术企业过百的园区。在这一成就背后,是科技投入的巨大推力。4年来,870个项目获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立项,争取专项扶持资金3.9亿元,带动全区各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

一年又一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在科技部对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支持下,积极建设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好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加速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孵化器,努力搭建完善的、专业的孵化平台,不遗余力地提高着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那些巨型企业,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战略投资的最佳地点。地处荒凉的甘泉堡工业园,短短数年时间,已经一跃成为新疆最具重要性的工业园区之一。新特新能源、兖矿、众和等三大项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4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增长60%。北区工业园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被自治区确定为新型工业化生物制药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40亿元,增长40%。同时,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管道运输项目、铁塔集团、申万宏源、乌航公司等企业总部落户,南航、绿地、万科、供销集团、亚中机电等一批大企业项目正在加快办理手续,上海大厦、兖矿总部、天领国际等项目开工建设,中石化煤制气总部基地培训中心已投入使用。它们被提供给了充沛的土地资源以满足未来的发展。这些项目的落地建设,不仅对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进行全方位服务和产业培育

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决策者最难的一件事,莫过于去把握时代的脉搏,判断出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目前的产业体系,正是在这一判断上培育的结果。创新驱动战略在四年的实践中不断深入。首先就表现在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上。仅2014年,就投入科技创新资金1.72亿元,同比增长34%。329个项目获市级以上立项,争取专项扶持资金1.08亿元,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

企业在这里的科技创新无一例外受到鼓励,它们并非口头表扬,而是以条条政策为依据,给予企业全面的激励。但这激励并不盲目,事实上,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大胆建立了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不予受理,同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审,确保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同时高标准,近乎严苛地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倒逼企业规范自身,以更强大的力量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对好的项目和企业不遗余力地支持。

两年来,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预算比例逐年增加,有力保障了全区科技进步事业发展。2013年和2014年,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分别为12830万元和17578万元,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9%和3.02%,本级科技支出增长率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30.5个百分点和24.44个百分点。在不断增加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同时,新区积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投融资机构加大投入,促进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如此为企业呕心沥血,后者也不辜负期望。2014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有21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5家,占全疆的32%,乌鲁木齐市的61%。成为全疆首个高新技术企业过百的园区。2014年完成专利申请量1067件,居全市各区县首位。截至目前,新区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7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

一个个企业就是在这样的扶持中不断攻艰克难,持续前行。2014年企业创新基金和科技计划98个项目支持2850万元。329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立项,争取专项扶持资金1.08亿元,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润物网络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千予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获得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3项。新疆润物网络有限公司获得国家重大专项支持,同时也在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的第四批支付牌照名单之中,使其成为西北地区首家获得跨境支付牌照的企业。就在这一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24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6.6%,其中25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还成功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疆赛区)暨首届新疆创新创业大赛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分赛区火炬创投杯大赛,全区有8家企业、2支团队晋级全国赛,分别占全疆的42%和67%。同时,科普惠民活动取得实效,有11个社区分别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科普惠民示范社区称号。这些社区分散在新区各个角落,生活于其中的,是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

科技创新,存在于这片土地的任何角落。就在不久前,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认定为201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同时,2014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共落实自治区各类科技合作项目25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8项。这个时间不短,却始终活力四射的新区,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鲜明旗帜和耀眼明珠。

不因小惧大,敢与高马比肩;不因小怠慢,敢与骏马比快;不因小示弱,敢与壮马比强。

实践证明,在基础薄弱、经济比较落后的边疆,只有“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才是加快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只有坚持从新疆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现新疆资源优势转化,才能把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原变为投资热土;只有坚持不断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方能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家积极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决策。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作为全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带着百万新区人的梦想,搭载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自治区、市两级党委政府一直以来开辟的正确航道,按照“创经济强区、建首府新城”的定位,又一次扬帆起航。

相信,在这个改革风潮云涌的时代,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这艘“朝阳号”巨轮必定能够涉险滩、越急流,驶向更加开阔的远方。

猜你喜欢
乌鲁木齐高新区高新技术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0
遂宁高新区
廉政瞭望(2020年14期)2020-08-12 07:00:32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1
2008—2014年乌鲁木齐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
大众考古(2014年8期)2014-06-21 07:09:36
新疆首条ETC车道落户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