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我将王牧羽自2012年10月以来的“云图”系列和2015年4月开始的“水图”系列合称为“云水行动”,以行动代号的方式评价这位艺术家近期艺术探索中鲜明的个体自觉和水墨突围。如果要系统了解王牧羽的“云水行动”的上下文意义和个体价值提供,需要先至少开启两个维度。
认识王牧羽艺术创作的第一个维度必须理解“水墨”表现在这个时期的艺术生态和问题语境。在我2014年于正观美术馆策划的“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的群展上,对70后为主体的这一代际的以“创造”作为自身水墨立场的艺术家群落的展览上,将当代工笔和水墨的两大阵营学术地合为“图像”的共同体,从“进程”而非“进化”,集体而非个体的角度完成了以“研究室”为策展方法的艺术生态调查和水墨进程的框架式阐述。可以说,从50和60一代的“写意”、“表现”、“抽象”、“实验”等改革时代的“新变”画学方法论突围,再到21世纪以70水墨青年群体近年来从视觉、图像、语言、观念等层面的范式扩展,构成了以“创造”为导向的一脉水墨群体的基本“群像”,这是由差不多两批艺术家的实践而积累起来的实践事实。与此相关的一个状态是由个别几个艺术家出现的“从图像出走”引起的新情况,无论是采取“现成品‘插入”还是“装置式出逃”的方式(可以归为2014年我于寺上美术馆策划的另一个群展“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所描述的大现象,即自2010年形成也在不断阐述策划的“水墨的延长线”整体景观的分支之一),都是借助了20世纪西方艺术自杜尚以来的方法而正在进行的“引入式”实验,但是评价“作品”的水平如何除了实验的意义和突破精神外,“图像基础”的结构能力依然是不能回避的基本素养。王牧羽没有急于进行图像和视觉的水墨转型之后的快速带有“断裂感”的“突变”,而选择了连续性的深化路线,即从水墨视觉的图像“精进”中去寻找与笔墨语言“协同”的进入精神家园的方式。这是理解王牧羽“云水行动”所必须了解的基本前提。
第二个认识的维度就是要进入艺术家创作的个体语境去理解其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如同素描之于造型,笔墨之于写意,图像与语言对于当代形态的水墨视觉,特别是再进一步能与水墨的笔墨美学产生深度关联,亦是本体层面亟须严肃面对的难题。与此相关,进一步挺进“视觉文化”的艺术探索新疆域去获取当代艺术的意义也是水墨在今天的可能与潜质空间。至少目前为止,王牧羽在这个问题上在同代艺术家中走在了前列的位置,这在他2015年刚刚于798新绎空间举办的“知北游”个展上得以初步体现,在这里王牧羽要做一个当代的视觉文化意义上的“云的专家”,展出了从类型学角度完成的《牧羽格云》系列,无论是基于现代性以来以物性纯化为价值取向的对层云、层积云、高积云、卷积云、浓积云等等知识化类型为基础而营造的或文人山水或现代风景式的视觉表现,都具备了很强的继续图像和视觉研究的“文化智性”。关于“云图”系列已有不少文章形成了丰富的讨论,“水图”系列是在“云图”的图像视觉新结构的成果上,将“水”纯化为独立和主体性绘画的一种正在进行的探索。王牧羽将问题取法自南宋画家马远的著名《水图》水景,从“仰视”天空的云图视角转换为俯视和平视的心理、画境甚至精神的场域。从视觉生成的方法论看,王牧羽变马远的“线造型”水景为“没骨积叠”式的反向画境重组,这个大胆的笔法和意境“替换”获得了一种以青蓝为视界的“反向解构”的“文本体验”,开启了一个以“重构”为方法的探索空间。马远水图十二幅,洞庭风细,秋水回波,幻浪漂漂,长江万顷,湖光潋滟……;王牧羽选择变绢本客观描景状物的美学为当代体验式的水痕“化”入生宣,获得一种抽象性的笔法和视觉,让没骨的水痕在“边缘”相互间的接壤、叠合乃至疏离的关系中获得重新的演绎。
可以说,“水图”视界的来临,让王牧羽的水墨世界从天空诗学的“云图”视象得以水天一色,获得一种与文人和士夫绘画的“文脉”在当代重启式的精神本位—让心绪逃离人世而在“云水中”暂且感知一种“隐逸”的当代变体。云之萧疏,水之微茫,云水介质物性之特立,玄机重重,令人神往。
水墨需要严谨持续的视觉研究,更需要个体独立的自觉行动,王牧羽的“云水行动”已经开始,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水墨行动。进程中所观,是为概述。
2015年7月于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