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交。同样,每个人也离不开金融。
当社交遇到金融,能想象它们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吗?
不管答案是Yes or No,现实的情况是,它们不仅相遇了,还产生了不少圈子里的生意。
一方面,通过积累的社交用户,社交平台发力金融:微信、QQ嫁接了一系列金融服务;人人网推出了“人人分期”和“人人理财”;天涯透露即将上线“天下财富网”……
另一方面,金融平台植入社交沟通工具,增添社交元素:在平安银行推出“壹钱包”后,厚泽贷推出的“财金圈”、先花花推出的“先花一亿元”等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尽管两者的展现形式不一样,但有一点它们是相通的:以熟人间的社交关系,满足双方的借贷需求。
当社交遇上金融,谁捆绑了谁
社交与金融能够打上交道,就不得不提及微信。
2013年,上线两年多、用户超过3亿的微信,在5.0版本里加入了“微信支付”。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沟通交流,还可以通过微信支付购买合作商户的商品及服务。
从此,社交平台开始与金融捆绑。拥有微信、QQ两大社交平台的腾讯,在2014年再接再厉,继微信支付之后推出了QQ钱包。
彼时,社交平台仅仅是想办法将社交与金融联系在一起。通过挖掘自身用户,在微信推出“理财通”金融理财服务,QQ上线“现金贷”小额贷款服务之后,腾讯正式宣告社交平台与金融服务开始融合。
看到腾讯将社交与金融进行融合,本来就在社交平台节节败退的人人公司和天涯社区并不甘心。
在2014年上线人人分期、开展大学生分期服务后,人人公司于2015年上线人人理财,意图通过人人网的2亿多用户,为金融服务提供基础,并将用户在人人网上的社交行为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参考依据。不仅如此,人人公司还对《支点》记者透露,未来还将在社交金融领域开发更多新项目。
天涯社区董事长邢明近期也谈到,将上线“天下财富网”,在运作上采取与人人公司相似的路径。
事实上,在社交平台发力金融服务的同时,金融平台也欲植入社交沟通工具,增添社交元素。
这其中,2014年上线的平安壹钱包属于开拓者:不仅具有支付、理财、信用贷款等功能,还有多重社交元素,用户可以添加朋友实现日常沟通,还可以在朋友群发起群活动等。壹钱包近期推出的一款“任性理财”产品,则添加了“收益加速”社交分享机制:鼓励购买用户通过壹钱包等社交网络分享给朋友,若实现一个新用户注册并购买任意金额的理财产品,老用户分享该产品收益率提升0.3%,累计最多能提升至100%。
壹钱包的出现,鼓励了众多金融平台进一步融入社交元素。
2015年上半年,采取和壹钱包相似路径的平台不断涌现。只是,此时的社交金融又有了新变化,除了在平台中增添社交元素,熟人间的社交关系开始被利用起来。
厚泽贷旗下的“财金圈”产品,在每个用户注册成功后,会要求用户上传手机通讯录。当用户决定投资时,手机通讯录里面的好友可以通过捧场或反对的方式,提醒投资人决策,同时好友也可获得捧场分红。
先花花推出的“先花一亿元”小额借贷产品,熟人可对申请人的信用进行评价,而熟人的评价则成为平台放贷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熟人之间的信用评级还可对外借贷,也就是用户可以向熟人借用信用额度。
社交金融的核心还是金融
利用熟人间的社交关系发展金融,到此为止了吗?
非也!这仅仅是开始!
熟人之间不再只是“捧场”或是“借信用”,他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借贷。当前,熟人借贷生意正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盯上,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典型代表是“熟信”、“朋友范”、“靠谱鸟”等熟人借贷产品的相继问世。
为何这种模式广受青睐?
在靠谱鸟CEO邬财浩看来,社交与金融结合是为了更好地做金融,社交可以为金融添彩。但同时,他也对《支点》记者强调说,社交金融的核心还是金融。
“金融的核心是对风险和信用的评估。”“熟信”CEO曾军对《支点》记者补充说,传统金融多是陌生人之间的借贷。显然,熟人之间的借贷对风险和信用的把控都要好很多。如果能将熟人间的社交关系用来评估风险和信用,这才是社交金融最有意义的地方。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如何,传统金融平台只能靠硬件或用户个人的社交数据来衡量。”“朋友范”CEO王华伟对《支点》记者说,但实际上,真实的情况往往熟人间最能知悉,熟人之间的借贷能降低信息不对称,进一步降低风险。
这些做熟人之间借贷生意的社交金融平台,具体是如何把控风险的呢?
“其实,风险把控权在出借人自己手上。”王华伟说,因为授信和出借都由他们自己决定,这是最重要的风控。
在“熟信”和“朋友范”,当用户在平台注册时,首先会被要求导入手机通讯录,以识别好友。如果用户是借款方,可向其好友发出借款邀约,出借方可根据自身判断,接受或拒绝借款;如果用户是出借方,则可根据了解程度分别对好友授信借款额度。当然,用户也可以是双重身份。
为了督促出借方理性判断授信及出借邀约,以及顾及熟人间的“面子”问题,平台采取的是匿名方式。
一种是单向匿名模式,即用户是借款方,其好友并未对其授信,此时他可以选择向其手机通讯录里的至少两个好友发出借款邀约,好友可以通过App、微信、短信等收到其实名借款信息。当有好友愿意借款给他时,他只知道有位好友借款给他,但并不知道具体是谁。
另一种是双向匿名模式,即用户A对B、C、D分别授信,刚好B有借款需求,不过B知道有一位好友给自己授信了,但不知道具体是谁。B发出借款邀约后,A也知道是B、C、D中的一位。双方均不知道对方是谁,但可以猜测。
一旦发生违约,平台将启动借款方的通讯录,告知所有熟人其信用有问题。不用出借方出面,平台会帮助其收回出借资金。
“熟人间社交关系的约束力,能降低违约率。”曾军举例说,若一个人欠银行100万元,大家并不会觉得有多大问题,但如果他欠的是熟人的钱,就相当于被自己的社交网络开除了,相当于在亲戚朋友面前待不下去了。
除了进一步降低风险,在这种模式中,借款方和出借方还可通过平台自由设定借款额度、期限和利率,并可通过私信、评论等社交方式最终达成交易。
“平台只是起信息中介作用,自身不参与借贷,借贷由双方自愿完成。”邬财浩说,这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这些平台一般收取1%的服务费,个别还收取1%的风险预备金。加上借贷双方自由设定的利率,年利率在6%-16%之间。
向熟人的熟人借钱
关于熟人间的借贷市场需求问题,曾军和王华伟并不担心。据他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熟人之间的借贷需求并不少。让他们比较忧心的是,作为汇聚借贷双方需求的中介平台,规模是阻碍平台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单个用户的熟人圈规模毕竟有限。
不过,他们并未坐以待毙。
下一步,“熟信”和“朋友范”都将推出转介绍(或称担保)功能。
根据“六度空间”理论,地球上的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六个中间人取得联系。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转介绍或担保,一个人可以借钱给素不相识的人。通俗地讲,就是出借人可以借钱给熟人的熟人,借款方可以向熟人的熟人借款。
当然,这其中的风险控制还是建立在出借方身上,即他对熟人及其转介绍熟人的把控上,可拒绝也可接受。
“此外,我们也会通过建立信值数据库,帮助用户扩展人脉。”王华伟透露,比如某用户是借款方,我们会根据他的还款情况,以及对他授信的人数和额度计算出他的信值。用户之间可以根据信值判断,从而结交新的好友。信值越高的用户,在平台内就越容易扩展更多的人脉关系,这会大大扩展用户的熟人圈范围。
在“靠谱鸟”,邬财浩则从平台上线之初就选择了做熟人和间接熟人之间的借贷生意。“熟人之间的圈子不能太小,否则难以做大。”他说。
正因如此,不同于“熟信”和“朋友范”,“靠谱鸟”的熟人范围更为宽广——可以纵深到几十年的校友圈,即校友与校友之间的借贷生意。他们可以是直接熟人,也可以是间接熟人。熟人间也不是通过导入手机通讯录取得关联,而是上传毕业学校、工作和个人身份信息等,由用户去寻找校友,从而满足借款或投资需求。
在借贷等其他环节上,“靠谱鸟”的操作模式则与“熟信”和“朋友范”基本相似。
平台推广是最大瓶颈
圈子大小的问题虽然得以解决,但以熟人间借贷生意为主要代表的社交金融模式,还面临平台推广的问题,因为熟人借贷并不是一个人就能玩的事儿。如前所述,要满足熟人之间的借贷需求,借款方和出借方都必须使用同一平台。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往往只有一方在使用。
“我授信的人没有人找我借钱。”
“我发出的借款邀约没人搭理。”
多位使用这些平台的用户向《支点》记者诉苦说,身边熟人如果不使用跟自己相同的平台,就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曾军对此也颇为无奈。他透露说,目前“熟信”的用户数在2万人左右,但有相关联系的仅有一半。此外,截至6月23日,上线半年的“熟信”虽然有超过8万笔的授信,但实际交易仅为113笔。
“这与社交金融模式兴起时间不长有关。”邬财浩解释说,大家对这种模式并不了解。他还提出,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兴模式,当前行业不够规范,存在鱼龙混杂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社交金融的接受度。
邬财浩表示,好在近期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能够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但他同时认为,最终能不能解决互联网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看相关部门制定的具体细则,比如不允许P2P设立资金池、如何抽查等问题应在细则中有明确规定。
但在曾军看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我们很努力地寻找敏感人群进行推广。”曾军说,比如大学生、白领和小老板,他们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相互之间也有需求。先将小用户群一个个做起来,建立起来的小用户群会自动向外扩张。
曾军还透露,“熟信”也采取了以用户吸引用户的方式,比如鼓励熟人用户之间相互邀请,给予两者相应的奖励。尽管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进一步获得用户,并使这些用户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依然是摆在曾军面前的难题。(支点杂志2015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