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2015-08-19 01:42陈维华陈光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5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

陈维华+陈光明

摘 要:2015年在天长市开展了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从试验的结果来看,赤霉病大流行年份以扬花初期(第一遍)+7d后(第二遍)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g/667m2的防治方式的防效最高,在生产上可以大力推广,并且要注意选择多菌灵与戊唑醇、咪鲜胺、粉锈宁等其他药剂进行混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5-85-02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天长市的发生频次越来越高,严重程度越来越大,2010年、2012年大流行,2013、2014年中度流行。随着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了赤霉病田间菌源量,同时小麦播种量也偏多,氮肥用量增大,必然增加了防治难度。为了探究小麦赤霉病新型高效的防治药剂,为小麦生产筛选合适的药剂,2015年春季在安徽省小麦产业体系的安排和指导下,天长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安徽省大圹圩农场农业第三管理区开展了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小麦试验选用高感赤霉病的济麦22品种。

1.2 试验设计 采用裂区设计,施药时期为主区,2个水平即初花期(5%)防治一遍;初花期(第一遍)+7d后(第二遍),不同的防治药剂为副区,共6个处理,详见表1。3次重复,合计36个小区,小区面积10m2,间隔50cm,兑水量统一为30kg/667m2。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时期\&处理\&用量\&初花期

(5%)\&A1\&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g/667m2\&A2\&40%多·酮可湿性粉剂120g/667m2\&A3\&400g/L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5mL/667m2\&A4\&35%戊·福悬浮剂100mL/667m2\&A5\&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g/667m2\&A6(ck)\&喷清水(空白)\&初花期

(第一遍)

+7d后

(第二遍)\&A1\&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g/667m2\&A2\&40%多·酮可湿性粉剂120g/667m2\&A3\&400g/L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5mL/667m2\&A4\&35%戊·福悬浮剂100mL/667m2\&A5\&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g/667m2\&A6(ck)\&喷清水(空白)\&]

1.3 试验过程 试验地肥力中等,前茬为机插中籼稻,收割期为10月23日,水稻秸秆未粉碎,采用人工犁田的方式。试验小麦于2014年11月3日用12马力手扶拖拉机配2BJ-5A型条播机免耕条播,试验周围的保护行播种的为镇麦9号。播前施复合肥(N-P-K=15-15-15)25kg+二铵(N-P=17-44)5kg+尿素10kg作基肥,播种量为17.5kg/667m2,由于本年度越冬期提前,冬前小麦苗情不行,2014年11月14日各个试验处理施分蘖肥,用量为尿素5kg/667m2,2015年1月28日降大雪,趁雪追施返青肥,用量为尿素10kg/667m2。因2014年11下旬至12月上中旬气温达不到化除的要求,未进行冬前化除,2015年3月7日用爱秀135mL/667m2+20%使它隆50mL/667m2进行化除,除草效果良好。3月15日趁降雨追施拔节肥,用量为尿素15kg/667m2。3月24日第一次防治纹枯病和蚜虫、红蜘蛛,用30%爱苗20mL+30%绿保1号(1.2%氰戊菊、28.8%辛硫磷)40g/667m2兑水喷雾;4月9日第二次防治纹枯病,用43%戊唑醇20g+丰立得50g/667m2兑水喷雾防治。赤霉病防治按试验设计时间进行,小麦成熟期为6月5日,收获期为6月7日。

1.4 小麦扬花灌浆期间天气状况

1.4.1 气温 本年度天长市试验的3个品种的小麦扬花期截止日期为4月21日至5月7日,期间4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0.5℃,较常年同期偏高1.8℃,气温高有助于赤霉病的发生侵染。5月上旬平均气温为19.7℃,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5月中旬平均气温为21.9℃,较常年偏高1.1℃。5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1.7℃,较常年偏低1.0℃。5月中下旬的气温对赤霉病的二次感染十分有利。

1.4.2 降雨 4月1~30日共有11个雨日,累计降雨量达到78mm,有利于赤霉病菌子囊壳的萌发和病菌的传播,其中4月20日至5月5日小麦扬花期间累计雨日3d,累计雨量33.4mm,4月25、29日出现大雾天气,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扬花后5月6~20日共有5个雨日,累计降雨量达到20.1mm,期间频繁的降雨有利于赤霉病病菌的二次侵染。

1.4.3 日照时数 4月下旬日照时数94h,较常年同期偏多26h。5月上中旬尤其是上旬日照偏少,较常年同期偏少25h。阴雨寡照有利于赤霉病发生及二次侵染。

1.5 调查分析 据天长市植保站3月31日田间调查,赤霉病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为2.8%~22.9%,平均为10.7%,枝带菌率一般为1.3%;4月8日调查,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为9.8%~52.4%,平均为35.2%,枝带菌率5.9%,田间菌源量充足。5月22日和5月29日定点300株调查、记载各个处理的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

表2 不同处理的小麦赤霉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发病率

[时期\&处理\& 5月22日 \& 5月29日 \&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效(%)\&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效(%)\&初花期(5%)\&A1\&42.8\&18.8\&33.3\&79.1\&39.7\&15.6 c\&A2\&39.5\&18.7\&38.5\&77.9\&37.5\&16.9c\&A3\&36.9\&16.9\&42.5\&63.4\&31.7\&32.3b\&A4\&32.7\&17.3\&49.1\&67.8\&30.8\&27.6bc\&A5\&28.2\&11.4\&56.1\&51.1\&20.3\&45.5a\&A6(ck)\&64.2\&22.6\&0\&93.7\&78.4\&0\&初花期(第一遍)+

7d后(第二遍)\&A1\&37.8\&16.9\&38.5\&69.5\&34.8\&26.4bc\&A2\&33.6\&12.9\&45.4\&66.2\&32.9\&29.9b\&A3\&38.9\&14.5\&36.7\&62.6\&30.5\&33.7b\&A4\&36.7\&11.3\&40.3\&64.9\&30.9\&31.3b\&A5\&20.2\&10.9\&67.2\&37.3\&15.1\&60.5a\&A6(ck)\&61.5\&25.7\&0\&94.4\&79.2\&0\&]

注:表中同列数据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有差异(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比较 由表2可知,以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g/667m2的A1处理防治2遍、防治1遍的最终发病率最高,分别达到79.1%、69.5%,病情指数也高,分别达到39.7、34.7,因此防治效果最低,最终的防效分别只有15.6%和26.4%,在所有药剂中防效最低,这与多菌灵常年使用,赤霉病菌株抗药性可能已大大地提高有关;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g/667m2的A5处理防治2遍、防治1遍的最终发病率分别为51.1%、37.3%,病情指数分别为20.3、15.1,最终的防效分别达到45.5%和60.5%,防治效果最高,并且与其他药剂的防效相比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余的药剂处理的防效相差不大。这与25%氰烯菌酯悬乳剂是治疗剂,可以杀死部分侵入麦穗体的病菌,而其余药剂都是保护剂,没有此功能有很大的关系。

2.2 不同防治时期的防效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初花期(5%)防治一遍的药剂防治效果要低于初花期(第一遍)+7d后(第二遍)的药剂防治效果。例如,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g/667m2的A5处理,初花期防治一遍的防治效果为45.5%,而初花期(第一遍)+7d后(第二遍)的药剂防治效果达到了60.5%,其他处理防效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本年度的气候等条件适宜赤霉病的流行,二次用药加大了对小麦穗的保护作用,控制和减少了赤霉病的侵染几率,降低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提高了防效。

3 结论与讨论

本年度小麦赤霉病田间菌源足,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枝带菌率高,4月下旬气温高,4月中下旬和5月上中旬降雨量大,阴雨日多,是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年份,因此本次试验意义很大。一般年份可以选择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g/667m2或40%多·酮可湿性粉剂120g/667m2等兑水喷雾;赤霉病中流行年份,可以选择多菌灵与戊唑醇、咪鲜胺、粉锈宁等其他药剂进行混用,如400g/L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5mL/667m2或40%多·酮可湿性粉剂120g/667m2,或35%戊·福悬浮剂100mL/667m2等兑水喷雾;赤霉病大流行年份,宜选择具有治疗作用的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g/667m2兑水喷雾,而且要增加喷药保护的次数。为了防止和减缓赤霉病菌株抗药性的产生,可以与多菌灵、戊唑醇、咪鲜胺、粉锈宁等其他药剂进行混用,并适当增加药剂用量。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
激健减量增产助剂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几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