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苏
2015年5月6日,农历乙未年三月十八,立夏。
天亮前的一场细雨让晨光变得清明而净冽。天光微亮,起身,上巍宝山。
驱车到达山门外的停车场,还不到八点。宽敞的车场只停放了三四辆车。我们大概是今天上山的第一拨人了。
一下车,清新的空气带着昨夜雨露的湿气,和着泥土、青草、树叶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满目澄明。踩着湿漉漉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过书着“万顷松涛”“青霞在望”的石坊,如同走入一卷浓淡相宜的碧色水墨中。雨后的青山,怎一个翠字了得?
距巍山古城约10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道教名山巍宝山古树参天,一年四季林木葱茏,清净幽深。不论何时上山,都能让人心静神宁。依山而建的古建筑群多为道观,最高峰海拔2509米,峰顶建有斗姥阁。登斗姥阁可以选择三条路线,一条顺着密林中的宫观行进,一条顺“青霞在望”石坊旁的石阶登龙山峰直接上山,绕开文昌宫、土主庙,青霞观和玉皇阁等几个宫观。另一条就是从停车场顺着斜斜的山道,先到藏于密林中的长春洞,再拾级而上,从后山登上斗姥阁。
今日上山,一则想着雨后青山的幽静清明,一则念着青霞观和玉皇阁中的牡丹和蝴蝶花,前段日子琐事缠身来不及上山,春渐远,夏将至,不知可还赶得上花期。遂顺土主庙开始,循花而去。
刚过土主庙,一缕隐隐的琴声从密林深处幽幽传来。踏着乐声走进文昌宫,只见满庭翠色,春柳如丝。一池碧水清冽明澈,水面柔波微漪,再加上清幽的古琴声,让人有种如入仙境的错觉。石栏边上,几簇素白的月季开得正盛,经过昨夜雨水的洗涤,有种素洁的清美。来自厢房播放器里的琴声穿过空气一点一点渗进柳条,渗进花瓣,渗进碧水,再一点一点流进我们的心里。两位道长神情宁静,坐在殿旁的玉兰树下,一边喝茶一边小声地聊着。身旁,是他们栽下的一盆盆石莲花,端然,素美,在庭前,殿旁,有种出尘的气象。
坐在池中的文龙亭内,听着空灵的音乐,看满池如烟似雾的柳条在清风里飘渺,便想着,等哪天学会操琴,一定到此,在亭中弹一曲《一念心清净》,弹一曲《轮回》,或是《莲花朵朵开》,定是一件悠游自在的乐事。
在龙池烟柳的美景里小坐片刻,我们起身离去,继续前行。
道旁林立的古木遮天蔽日,那些古老的有着几百年岁数的高山栲,在晚春夏初的雨后清晨,好像比往日更加清丽。太子殿前满坡的金丝莲开得艳丽明媚,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让人忍不住驻足凝目。
缓缓行过灵官殿,进青霞观。
青霞观是巍宝山中除去长春洞,在我心里最为神秘的地方。它的选址极为讲究,背靠高峰面朝密林,山势环绕,茫茫苍苍。从外面看,殿门朴素简单,身后却暗藏玄机,是典型的藏风聚气之作。传说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耕牧巍宝山,在此得太上老君点化,得王位十三代。故事代代相传,让这方洞天更显传奇色彩。
走进殿门,一层一层拾级而上,便步人一个别有洞天的清幽之所。青霞观又名“清微观”,俗称老君殿。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由湖北武当全真道人沈妙章修建。后几经毁坏,又几经重修,终保存了现今的古朴大气,典雅威严之象。这道观中,原先住着一位本地姓江的道长,会医术,能看病,多年前仙逝,但留下了自己独创的草药——养生茶。如今的观内,厅里的条桌上,常年摆放着泡好的养生茶,任你何时到来,都可以自取来喝。
幽静清穆的道观内,没有文昌宫的仙乐飘飘,只有林间一声一声清脆的鸟鸣传来,道长不知云游何方去了,观内只有一位守殿的女子,还有一位外地的来客,正旁若无人地坐在侧殿的廊前,安静地喝着茶,对着手里一卷旧书发呆。
正殿的左右两侧,对称地栽着两株“蝴蝶戏珍珠”。这花,我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它的学名。儿时上山,这两株植物还很低矮,花瓣洁白,四个单瓣像蝴蝶欲振翅飞舞,花瓣围着几颗小米粒般的疙瘩,让我一眼就甚为喜欢。那时有人说它叫“蝴蝶戏珍珠”,倒是花如其名。如今我已中年,这两株花树,也长成可触及旁殿屋檐的高度。此花花期不长,一年开一季,也就是二十来天的绚烂。能遇上花开,也是缘分。立夏之日,正是花开繁盛之时。满树洁白灵秀的小花一朵一朵连成一片,一片一片开成一蓬,宛若春夜落雪。树下,零落着被夜雨滴下的花瓣,有种清寂的禅意之美。
满怀欣喜,在花树下拍下照片留影,留下梦里“花落知多少”的诗情画意。出青霞观,上几道台阶,就是玉皇阁了。那里有成片的牡丹,只可惜错过了花期,只待明年。
游完这几座宫观,网了与花儿的约定,我们顺石阶穿行于繁茂的山林,向斗姥阁行进。
雨后初晴,阳光轻柔。青石台阶随蜿蜒的山道伸入密林。石阶上,小道旁,一片一片的青苔安静谦卑地举着小花,在立夏的清晨,在幽静的道家清净之地,细细碎碎无声无息地自顾盛放着,所谓“一花一世界”,便是这般的了。
行走之间,身后隐隐传来一群人的说笑声,应该是和我们一样晨起登山的人。一只棕色卷毛小狗先于主人赶上我们,欢快地跟在我身后,走走停停,四顾张望着。
九点,到达斗姥阁。这座建于巍宝山最高峰的寺观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只可惜三年前春天的一场大火,让殿宇尽毁,如今重修的斗姥阁,气势威严,肃穆庄重,但却少了古寺殿宇那种和岁月一起老去的沧桑感,少了时光流过的痕迹。
立于斗姥阁外的平地上,顿觉心胸开阔,心底油然而生“一览众山小”的清朗明快。山风轻盈,松涛阵阵,高居山巅的斗姥阁,真是占尽了无限的好风光。若是夜宿山寺,一定也有李白“手可摘星辰”的奇思妙想。
传说中,斗姥是道教星宿神中众星之母,也是掌握农业节令之神。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生命的长短,都由星君掌管,所以将此观建于高山之巅,足见古人信仰天地星宿,对道法自然境界的追寻与推崇。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在立夏的清晨,登临供奉着星君的斗姥阁,想来也是一种机缘。
出斗姥阁后门,青石台阶顺山势回环而下,就到了俗称的后山。
后山的建筑群不多,三清殿、财神殿、培鹤楼、三公主殿,倚着斗姥阁下的平地而建。建筑高低有致,错落有序,园子里林木葱翠,花影婆娑。守殿的几位老人,将庭院里打理得洁净清秀。每次来到,总能讨得滚烫的热水泡上一杯清茶,坐在花木扶疏的园子里与老人拉拉家常,歇歇脚。
小坐片刻,告别老人,顺小径缓缓而行,下山。
后山的林木没有前山的繁茂,多是一些灌木和品种不一的松树,听着清风里的阵阵松涛声,慢慢走着,遇到一家老小七八人,背着行囊,两个小孩蹦蹦跳跳跑在前头,一个男子抱着一只鸡冠火红的大公鸡,朝财神殿方向而去。
10点半,回到停车场。来时空空的车场已经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一波一波的外地客人正在山门前拍照留影。
上车,迎着暮春的阳光,下山。
立夏日,一起登山的只有家人和我。时至中年,除工作需要外,愈发不爱呼朋引伴抱团聚会,想来这样空灵幽静的青山,也更适合一两个人,安安静静地来,安安静静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