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乐
愚公家乡,太行山脉,一个亘古荒山野岭,世代流水如油;雨季山洪肆虐,旱季滴水无存;庄稼靠天收成,百姓望水兴叹,万年寂寥无生气的河口村,骤然在2007年12月18日沸腾了——承载几代人的水利梦想,兴利除害,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助推振兴中原经济的河口村水库工程,在那一天起正式开工建设。随即,机械轰鸣,人潮涌动。继而,大坝截流成功。接着,双进水塔耸立云端,泄洪洞巍然雄峙,拦水大坝横空出世,两山飞驾,逐日递增——2015年,这里将呈现由坝上“高峡平湖”,坝下“北国水乡”两重美景集合而成的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绿色环保、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中原,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圣地。
河口村是愚公故里——济源市克井镇辖区的一个小山村,位于市区东北隅,地处太行山脉。
太行山的两道余脉,构成了一道深万丈、高数万丈的大峡谷。峡谷的出口处是黄河一级支流沁河的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河口村就坐落在这一地带,因此而得名。
特殊的地理位置,迫使河口村人世代生活在“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中。水是生命之源,然而水却成为制约河口村人正常生活的瓶颈,由于山高谷深,缺水成为河口村人最头疼的事儿。特殊的地质结构,致使村里地下水严重匮乏,导致村民世代吃水只有两种选择:一靠天,二远取。遭遇久旱无雨天气,沁河下游断流,村民只得到几十里以外的沁河上游去觅水、取水,路途之遥远,取水之艰辛,着实让人不可名状。地里的庄稼更是靠天收成。喜遇风调雨顺,好歹有些收成,如遇旱季不雨,或许颗粒无收。也有有水的时候,那是在狂风大作、暴风骤雨的雨季,暴洪从四面八方涌向峡谷,汇集成滔天洪流,如脱缰之马,一泻千里,不仅祸害河口村,而且殃及下游沁阳、博爱等地,村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即将成熟的庄家被冲毁,正在吃草的牛羊被卷走。
河口村人盼水又恨水,盼了一年又一年,恨了一辈又一辈,祖祖辈辈都在做着“有水吃,无水害”的美好梦想。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才看到了“美梦”的曙光。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代又一代水利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他们的“美梦”才即将成真。
河口村的缺水和水患,牵动着建国以来我省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心。他们怀揣“兴利除害、造福人类、助推中原”的美好梦想,一拨又一拨地到河口村探访、问苦、考察和勘测。
1956年初,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专业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到河口村实地勘察后认为,河口村的山势地貌适宜修筑水库,要彻底解决当地缺水和下游水患问题,唯有在河口峡谷出口处筑坝,峡谷内蓄水、控水,初步提出“在河口村修筑水库”的意见。但由于时逢建国初期,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等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而搁浅。
199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向国家水利部提交的《沁河水资源利用规划报告》得以批准,河南省人民政府1994年将河口村水库工程确定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座大型水库之一。在此基础上,2005年3月,由河南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的《沁河河口村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呈报到水利部规划总院。水利部于2005年5月作出批复,决定由河南省负责组建项目法人。河南省水利厅紧抓机遇,于当年7月21日成立“河南省河口村水库筹建处”。至此,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步入正轨,工程前期筹建工作全面展开。为了明确河南省水利厅组建水利工程项目法人,有效地加快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进度,2008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历经两年的筹建,正式成立“河南省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
新一代中原水利人,从前辈水利人手中,接过经几代水利人传接漫漫半个多世纪的河口村水库工程接力棒,吹响了全面开展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的冲锋号,凝聚理念、意志和智慧的新生力量,鼓足勇气,弯下腰杆,向实现中原几代水利人的共同美好梦想的集结地发起最后冲刺。
林四庆是中原新生代水利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上级推荐为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的主帅。他是从普通水利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岗位的当代知识型水利人。故而,他深知领导团队力量在水利事业中的重要性,懂得“首脑力量强弱决定事业成败”之道理,更有一套凝聚团队力量的办法和措施。
河南省河口村水库工程管理局的领导班子,是经过省水利厅等相关单位层层选拔确立的。除林四庆任局长外,还有书记李永江和曹先升、严实两位副局长。他们平均年龄不到50 岁,可谓是年富力强。李永江负责全局上下几十人事无巨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曹先升、严实两位副局长分管业务和工程建设工作。林四庆是法人代表,主持全面工作。他们各有阵地,但精诚团结,分工合作,协调一致,戳力同心,为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因此林四庆常常幽默而风趣地说,李永江书记是我大脑的一部分,曹先升、严实俩局长是我的左膀右臂,离开他们,我将成孤家寡人。
正是这样的领导集体,在局成立之初,通过酝酿讨论,建立健全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岗位责任制”、以及“日常工作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共4 章45 项,汇编成册,人手一份,带头遵照执行。继而逐渐完善整改,先后制定出《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考勤和请假管理办法》、《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17 项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和约束班子及全局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使制度成为全局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正是这样的领导集体,他们蜗居深山,甘受寂寞,科学组织,运筹帷幄,在人手少、时间紧的情况下,以飞快的速度,完成20余部相关河口水库工程的各类专项报告,继而分头拿着报告济源—郑州、郑州—北京、北京—济源满世界地跑,请示上报,疏通协调,才得以使工程如期开工建设。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相关领导赞赏他们是“以愚公精神创造了河口速度”,济源市政府夸他们“是济源人的学习榜样”。
有道是“强将手下无弱兵,”也正是这样的领导集体,带出了诸如汪军之类的杰出干将。汪军是水利工程专业高材生,任计划合同科科长。他血气方刚,充满活力,钻研技术,精通业务,介绍整体单项工程如数家珍,倒背如流,对工程建设技术、质量及缺陷了如指掌,有效地掌控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以汪军为代表的新生代水利生力军,和班子成员组成强大的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大军。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工作都在济源市,但家眷没有一个在济源,他们为了中原水利事业,常年忍受与妻子双亲两地分居的思念之苦,有的甚至双亲生病、亡故,也未尽孝道。比如林四庆,父母从生病到去世,因为工作忙,从未伺候老人一天,双亲在呼唤着他的乳名声中去世。尽管如此,他们肩负一亿中原人的重任,承载几代水利人的河口梦想,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恪守各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充分展现新一代中原水利人的风彩,以高昂的精神斗志,为实现几代水利人乃至全体中原人的河口梦想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河口村水库工程地处愚公故里,愚公移山精神激励他们奋发图强。故而,他们的行动纲领就是“发扬愚公精神,打造精品工程”,林四庆局长介绍说。
河口村水库位于济源市境内的黄河一级支流沁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设计控制流域水域面积9223 平方公里,总库容3.17 亿立方米。设计防洪标准500年一遇,校核标准2000年一遇,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和改善河道基流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和泄洪洞、溢洪道及引水发电系统组成。总投资27.75 亿元,总工期60个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规模最大、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122.5 高的大坝和高102 米的泄洪洞进水塔,堪称伟大。
由于水库所在的位置地理条件复杂。有大小断层14 条,大坝建在覆盖层厚度达42 米的河床上等诸多不利因素,故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施工技术难度。为破除困难,保证工期,确保质量,林四庆一班人通过深思熟虑,为全局提出了“严、慎、细、实、快”五字工作程序,通过实际运用,收到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工程保质保量的进行。
“严”,即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履行职责,对待工作严肃认真,工程质量严格把关,发现问题严格处理,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严把质量关,对待工程的主要节点和重要部位严防死盯,不因为丝毫漏洞而影响工程质量。
“慎”,即工作作风谦虚谨慎,安全生产慎之又慎。对待工作,事前谨慎思考,统筹规划,事中慎重处理,加强管控,事后慎审得失,总结经验,接受教训,持续改进,确保万无一失。
“细”,即工程技术精细管理,工程布局精细周密,科学施工细致入微,一丝不苟,排除一切细微隐患,确实做到零缺陷,零误差,质量保证百分之百。
“实”,即工作态度实事求是,部署工作贴近实际,推进工作脚踏实地,处理问题认真求实。深入实际地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实实在在地以愚公移山精神促进工程建设,打造水利工程精品。
“快”,即,快节奏,快步伐,快行动。工作速度快,工程进度快。只争朝夕,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向时间争效率,力争河口村水库工程早日竣工,早生效益,早造福人民。
“常言说百年大计,但我认为河口村水库工程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要把修建成像万里长城那样千秋万代永不摧”。这是林四庆的河口工程质量观。他说要把河口村水库建成时代受益工程,工程质量是重中之重。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以林四庆为代表的新生代水利人正是依托这种精神,百折千回,排除万难,用心打造河口水库精品工程。他们再认真履行“五字”方针的同时,从招标、投标,再到具体施工,层层落实,严格把关,科学管理,科研攻关。一是设立“大禹奖”、“鲁班奖”,以促进工程质量;二是针对混凝土工程,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并加强对模板制安、混凝土振捣等关键工种的技术实行交底培训,落实混凝土各项保护措施,确保混凝土内实外美;三是争取“支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同类竣工和在建工程考察学习,取长补短。邀请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学者莅临工地现场指导。几年来,针对工程建设质量问题先后组织召开9 次“工程质量咨询研讨会”,组织外出学习考察28 人次。同时与国内著名科研单位和知名大学联姻,组织开展10 余项工程科研课题。其中与天津大学联合研发的河口村水库大坝填筑GPS 碾压质量监测技术,经运用达到对大坝碾压过程全方位、全过程卫星监控和遥感测量,保证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成为迄今国家首次使用该技术的单位。
目前,两座高102 米的泄洪洞进水塔已高高耸立,122.5 米高的大坝已筑高百余米,且在日日增高,河口村水库工程已初见雏形,竣工指日可待。
据官方资料显示,河南省沁河以北地区是当代我国规划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也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在该地区横穿而过,107和207 国道在该地区通过;京(北京)珠(珠海)、济(济源)焦(焦作)、济(济源)晋(晋城)、焦(焦作)、晋(晋城)四条高速公路在此地纵横交错;京(北京)广(广州)和焦(焦作)枝(枝城)两条铁路在此地区距离交汇;另称亚洲第一大的沁北电厂坐落于该地区。诸如此类,足以说明该地区在大中原经济建设构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然而,如果不建设河口村水库,不仅河口村周边村庄严重水荒和不时遭受洪水灾害,这些国家重要设施、大型企业和中原地区经济支撑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影响和损害。
其一,因水资源不足,制约企业发展。由于缺乏控制性水利调节工程,使沁河和天然雨水未能积蓄而白白流失,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致使沁北电厂及沿线工业链严重缺水不足,靠取地下水必然会增加企业产品成本,导致一些小型企业不得不停产或转让。
其二,直接影响农副产品产业。由于供水保证率低和地下水资源的不足,直接影响到沿线农产品,诸如粮食、水果、蔬菜等种类的品质和产量,因此降低农业产业效益。
其三,会损害国有设施。据历史记载统计,在不修水库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山洪无控,河口村沁河下沿线平均每25年要发生一次洪灾。果真如此,如果再发洪水,国道、高速和铁路的路基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河口村水库建成生效之后,凭靠总库存3.17 亿立方米水量的能力,沁河两岸将呈现另一番美好景观……
其一,有效收集、积蓄天然水资源。时逢雨季,天上雨水,山间积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库区,天长日久,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有效地积蓄和利用天然水资源。
其二,充分调节和利用沁河水资源。在雨水充沛,沁河暴涨的时节,沁河上游多余之水积存于库,待旱季调节利用,可使沁河下游供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满足下游河道最小流量要求的前提下,向广利灌区供水10.304 万立方米,供水保障可达68%,比无河口村水库蓄水调节前提高25 个百分点,可以满足区域所有企业用水。
其三,可供农田灌溉和城市生活用水。库区的蓄水量,足以满足河口村周边及沁北地区所有农田灌溉用水。在满足农田灌溉的同时,可向济源市提供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12.828 万立方米,供水保证率可达95%以上。
其四,带动豫北地区关联产业快速发展。由于库存水资源充足,在满足区域农田灌溉、工业和城市用水之余,转换成电资源优势,由电资源优势提升区位优势,以区位优势带动济源、焦作乃至整个豫北地区关联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和提升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条件。
其五,杜绝洪水灾害,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财产安全。按照河口村水库设计和校核防洪标准,沁河沿线地区500年至2000年之内不遇洪灾,故而确保了地区人民生命和高速、铁路、国道等国家财产安全。
其六,有效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济源而言,河口村水库的兴建,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按照河口村水库的构图,水库竣工之后,那里将呈现继小浪底水库之后,又一个坝上湖光山色,秀水青山,雄奇秀美的“高峡平湖”美景与坝下湖泊荡漾,碧波清涟,水绕孤岛,轻舟悠扬,绿树掩映的“北国江南”美景,与小浪底、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小沟背汇集成极富吸引力的旅游链条,从而有致地拉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据综合测算,河口村水库的兴建,可为河南省西北地区大幅度提升水资源及其环境保护的承载能力,可为豫北火电基地和南太行工业带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水资源和电资源,可为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防洪效益2.2 亿元/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效益1.9 亿元/年,发电效益1.150 万元/年,河道生态补水效益2.474 万元/年,为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支援,强有力地助推振兴经济发展大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