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树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35-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企图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全部转化为教学行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复杂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但这样的教学模式效果不大。毕竟,数学课堂不是教师展示数学功底的舞台,而是要运用有效的“引”和“导”,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历练,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立足教学策略,把握好教学的效度,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揭示数学内涵,带领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一、导在节点处,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项师生共同合作的探究工程。教师应指导学生直面数学问题,展开实践探究,由此增长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调控,导在知识的节点处,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训练,提升思维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峰回路转。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笔者在挖掘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思考:到底是解决问题重要还是解决问题的策略重要?显然,教材的课题已经有了暗示,是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把握策略,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应用题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为此,笔者利用课前谈话,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难题:想要知道一头大象的重量,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学生提出,可以将大象放倒,捆绑起来称重。大多数学生认为难度很大。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石头来代替大象来称重,你认为可行吗?该怎么做?学生认为,先将大象拉到船上,画出船舷的水位,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装到船上,直到和大象在船舷的水位一致,这样就可以通过称石头的重量,得出大象的重量了。根据这一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方法非常巧妙。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个方法妙在哪?学生认为,这个方法通过替换能够化难为易,有效解决问题。此时,笔者出示例题让学生展开探究: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你认为怎么解决?学生认为,大杯和小杯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已知条件得知大杯是小杯的3倍。由此学生得到结论:将1个大杯替换为3个小杯,那么720杯水就相当于9个小杯,进而得到小杯的容量,继而求出大杯的容量。
二、引在方法中,提升数学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容易受到知识的负迁移,因此,教师要加强方法引导,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升技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很多教师教学时认为定律没必要讲解,因而常常让学生直接应用,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容易出错。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得到的和一定不变吗?请举例证明。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猜想认为和一定不变,一组则猜想认为和也会变,两个小组由此分别展开验证。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进行验证。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要验证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一定不变,只需要举出和变了的例子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通过探究,验证5+4是否就等于4+5,虽然看似简单,但一定要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体验、自主感知这一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得对加法交换律的有效探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积累,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探在生活中,提升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的形成,有赖于生活情境的提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探究中把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问题解决策略——画图》时,为了让学生将生活与数学建立联系,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一根绳子剪去20%后又接上5米,比原来短3米,现在绳子长多少?你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认为,可以画出示意图,将复杂的题目变成简单的问题进行解决(如下图)。根据画出来的线段图,学生很快就理清了数量关系。
总之,教师立足教学策略,把握课堂教学的效度,缩小现实和理想状态的差距,让学生拓宽视野,并通过知识、技能、方法的引导,实效数学课堂的高效能。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