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华, 陈 贵
(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2.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所),浙江 嘉兴 314016)
· 综述 ·
养猪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赵国华1, 陈贵2
(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 嘉兴314001; 2.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所),浙江 嘉兴314016)
养猪废水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直接排入或随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库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对养猪废水进行有效处理。目前,尽管针对养猪废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总体可归结为三类:1.源头控制技术;2.末端废水处理技术;3.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介绍养猪废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探讨不同技术的经济、技术与环境可行性,希望对养猪废水治理有所帮助。
养猪废水;发酵床;厌氧处理;资源化
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养殖过程中产生废水对水体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养猪废水主要由猪排放的液体代谢产物,冲洗固体粪便和残余饲料所组成的高浓度有机废水[1],该废水具有两大特点:(1)产生量大。每头猪排放的废水量约为30 kg/天,年排放量可达11吨。一条3.5万头规模化养猪生产线,其污染负荷相当于一座10万人的城镇;(2)污染物浓度高。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cr)达5000~20000 mg/L,氨氮(NH3-N)为600~1600 mg/L,磷浓度达100~250 mg/L,并携带大量病原菌,散发极浓的臭味[2~4]。因此,养猪废水如果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将会消耗水中大量溶解氧,使水体变黑发臭,造成水质严重恶化。张忠祥和钱易认为,养猪业的污染已不是一个局部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一个影响大流域的环境问题[5]。
目前,国内外有关养猪废水的处理技术大体可分为3大类:(1)源头控制技术,如生物发酵床技术;(2)末端废水处理技术,即对养猪废水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或资源化回用利用;(3)资源化利用技术,即对高浓度的养猪废水直接进行资源化回收和利用技术。本文将对这3方面的国内外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养猪废水治理提供参考。
如图所示,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指根据保育和育肥等不同类型猪群铺设一定厚度的谷壳、锯末和发酵床专用益生菌等混合物。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生态学、发酵工程学原理,猪粪尿是垫料中微生物菌群的营养来源,有益微生物菌群不断繁殖,它们能够降解猪粪,抑制病原菌和消除臭气。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够使垫料表面温度升高,冬季达17℃~18℃,底层可达50℃左右,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和病毒繁殖,有利于猪的健康生长[6~8]。
该技术从养猪废水产生的源头进行控制,减少废水的产生。通过调查发现,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后的节水率可达90%。目前,对发酵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方面:
图 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Fig. Fermentation bed technology
1.1对垫料成分的研究。郭彤[9]、盛清凯[10]、赵兴征[11]、应三成[12]等对不同时间和深度的发酵床垫料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随着时间延长,垫料的孔隙度和持水能力下降,其中营养成分(如总氮、铵态氮、灰分、总磷、钙和钾)的含量增加;随垫料深度的不断增加,垫料的水分、孔隙率、总氮、铵态氮、灰分和总磷含量总体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且垫料中间层存在板层现象,需要经常深翻垫料才能保证微生物活性;
1.2对垫料中细菌群落的研究。张学峰等[13]发现表层活菌数显著小于30 cm深处垫料活菌数,且随着深度增加,垫料的活菌数逐渐降低。表层垫料存在的菌种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属,40 cm深处的菌种主要为乙酰微小杆菌,而在50 cm和70 cm深处除分离出地衣芽孢杆菌外还分离出其他多种微生物。王迪[14]采用纯培养法筛选高效芽孢杆菌及运用DGGE技术研究发酵床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育期各年限、厚度和层次样品的细菌DGGE图谱中条带丰富度明显要高于育成期样品,保育期和育成期中二年期样品在各自厚度样品中的细菌多样性较高。朱双红[15]采用传统培养法和RFLP技术研究养猪发酵床垫料内的细菌群落结构,发现随使用年限增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有降低趋势。厚壁菌门细菌对发酵床垫料中有机质的降解发挥重要作用;
1.3对发酵床运行条件调整的研究。研究表明,加入有效微生物菌剂能够促进发酵床的稳定[16~18]。
尽管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能够从源头大幅度减少废水产生,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酵床养猪仍存在一些问题:(1)发酵床在夏季时温度太高不利于猪健康生活。在替换垫料时必须重新加入原菌种,这样会提高养殖成本,而且日常管理维护要求技术较高;(2)生猪具有群居生活习性,这会使猪在发酵床上生活时聚堆和集中排粪,造成发酵床某一区域负担重,湿度大氨气重,容易引起猪生病;(3)工作量大,每隔一段时间,需要进行全面翻动垫料。因此,导致一些养殖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不愿意再使用发酵床养猪。
2.1处理流程选择
现有养猪废水处理工艺主要依靠生物方法,厌氧和好氧处理依然是处理工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可选择与物理化学方法结合使用。目前较常用的工艺流程有:固液分离+沼气池(或厌氧池)+好氧曝气池+氧化塘(或鱼塘)[19]和沼气池(或厌氧池)+兼性塘+氧化塘(或鱼塘)[19]等。杨利伟[20]设计采用源分离技术-NBSFAOSP-人工湿地的耦合集成工艺处理养猪废水,项爱枝等[21]采用“UASB+SBR+ASBR+土地”处理系统,易剑峰[22]设计初沉-气浮-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养猪废水。养猪废水经这些处理流程后,出水COD、NH4-N、TP及SS 均可达标,甚至优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也应用于养猪废水中,并且研究者对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王新等[23]采用基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厌氧折流板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废水,可有效解决脱氮过程中的碳源成本问题。潘松青[24]等采用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处理养猪废水,比较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和最佳工艺条件。廖德润等[25]采用水生植物滤床系统深度处理养猪废水,发现合适的植物收割频率是强化滤化床系统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方圣琼等[26]采用红泥塑料覆顶的厌氧挡板反应器(ABR)处理养猪废水,当COD 浓度为9000~10000mg/L时,水力停留时间为48 h左右,去除率可达75%~85%,而对NH3-N 则没有去除效果。
结合物化方法处理养猪废水:李海华[27]等将厌氧+好氧+超滤(UF)膜+光催化工艺用于养猪废水处理,工艺能够稳定出水COD在63.2~82.3 mg/L。COD、BOD、TP和NH3-N的平均去除效率均在95%以上,污染物浓度远低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胡晓莲[28]等设计氨氮吹脱/改良式两段IC反应器/SBR工艺处理养猪废水,出水也可达标。
2.2生物处理方法
目前,国内外养殖粪污的处理基本采取干湿分离,分离后对污水的处理工艺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如人工湿地、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工艺等,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见下表。
2.3物理化学法处理养猪废水
黄海波等[38]研究了6种絮凝剂(如硫酸铁、硫酸铝、结晶氯化铝、聚合氯化铝钾、聚合氯化铝和壳聚糖)对养猪废水浊度、COD、NH3-N、TP和BOD5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絮凝剂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废水的可降解性,对养猪废水的预处理效果显著,为后续的生物处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聚合氯化铝钾为最佳絮凝剂。阳维薇等[39]对玉米秸秆进行改性后采用吸附方法处理废水,也可达较好处理效果。
电化学去除NH3-N主要是氯气和次氯酸的间接氧化作用。欧阳超[40]等分析了电化学氧化过程中阳极材料、pH、电流密度和Cl-的质量浓度对养猪废水中NH3-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控制在6~10、阳极选用RuO2-IrO2-TiO2/Ti电极、电流密度为85 mA/cm2、Cl-浓度为8.0 g/L时,对养猪废水中的NH3-N有较好处理效果。尚晓[41]将电解脱氮工艺和电解除磷工艺进行整合,对养猪废水中高浓度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去除率分别达100%和83.7%, 并且能去除部分NH3-N,去除率为42.4%。吹脱法也可被用于猪场废水中NH3-N的处理,氨吹脱、汽提是一个传质过程,即在高pH时,使废水与空气密切接触从而降低废水中氨浓度的过程。朱冬亚[42]等用吹脱法去除猪场废水中的氮,在温度为22℃、pH为11.5、气流速率为90 L/min时,氮去除率可达到90.3%。
表 养猪废水处理工艺比较
2.4处理后废水的出路
处理后的养猪废水中N、P和K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可以用于农业灌溉[43~46]。高威等[43]发现,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处理废水替代化肥能够提高水稻籽粒中的有益元素含量,同时并未引起重金属元素含量显著上升,且使Hg、Cd和Cr含量下降。高威[44],乔冬梅[46]等研究了养殖废水与化肥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小麦品质。这些研究均为制定合理的养殖废水灌溉制度及安全有效利用养殖废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3.1利用养猪废水资源化培养能源微藻以制取生物柴油
培养能源微藻生产生物柴油在实验室研究已取得了成功,约束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微藻的培养基成本较高,利用养猪废水资源化培养微藻,可以减少微藻的培养费用,降低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同时利用养猪废水中的N和P等污染物,变废为宝,达到净化废水目的。
Canizares[47]等将猪粪配成营养液,用其培养螺旋藻,Chang等[48]用生活污水(经初级处理)+ 养猪场废水培养雨生血球藻。研究表明,废水稀释4倍时,用其培养的雨生血球藻生长量与用普通培养基培养效果相当。N和P的去除效果也较好。An等[49]利用猪场废水培养布朗葡萄藻,发现葡萄藻生长良好,最大藻体密度高达7.8 g /L,表明利用养猪废水培养葡萄藻是可行的,效果很好。葛亚明[50]认为养猪废水能够为葡萄藻培养提供营养底物及淡水载体,降低葡萄藻的培养成本。黄学平等[51]研究发现,小球藻耐污和耐冲击能力强,能够在养猪废水环境中优势生长。
3.2养猪废水培养微生物絮凝剂
裴瑞林等[52]研究利用养猪废水作为产絮菌群B-737的廉价替代培养基。结果表明,养猪废水本身具有较合适的C/N,无需外加C和N源,只添加KH2PO4时,菌群B-737在其中发酵18~24 h便能达到1.5 g/L产絮量,同时对废水本身COD和TN 的削减率分别为61.9%和53.6%,这不仅将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基成本降低90%左右,也为养猪废水提供了一条新的资源化利用途径。信欣等[53]以养猪消化液为主要培养基质,外加蔗糖2.0 g/L,K2HPO41.6 g/L,KH2PO40.8 g/L为发酵基质时,产絮菌群B-737发酵24 h可达到1.5 g/L,使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基成本降低80%左右。
3.3回收废水中的氮磷
鲍小丹等[54]采用鸟粪石沉淀法对养猪废水中的P进行回收,pH是影响鸟粪石产率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回收产品纯度的主要因素之一,pH值应控制在8.0~9.0,回收养猪废水中的P时要获得纯度高的鸟粪石产品,不仅能减少畜禽养殖废水因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可以回收N和P等营养元素,回收的鸟粪石是一种优良的缓释肥料,在化肥产业市场应用前景广阔。沈颖等[55]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物料衡算,探究鸟粪石法回收养猪废水中氮磷时产物的组分与性质,分析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回收产物的化学组分,利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和激光粒度仪表征了不同条件下回收产物的形貌、粒度和元素组成。
3.4其它资源化利用方式
根据作者多年走访养殖户经验,近些年在政府大力提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的导向下,一些生猪养殖厂将养殖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相结合,探索出一些资源化利用的新模式。例如:一些养殖厂将养殖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利用小麦和水稻秸秆的吸附能力对沉淀后的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后废水中的总氮、总磷、氨氮和COD都有很大程度降低,废水将一定程度稀释后用于养殖狐尾藻,养殖后的废水可用于水产养殖或直接排放。此模式使猪厂养殖废水得以充分资源化利用,目前正在嘉兴地区进行推广应用。还有一种现阶段应用较多的模式,即将养殖废水的C/N比进行适当调节后发酵产沼气,沼液再进行资源化利用,如浇灌果园、蔬菜和其它农作物。目前,有关沼液农用的施用方法、环境影响等相关研究开展较多,研究结果肯定了沼液农用的功效和在废水资源化利用中的作用。此模式亦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
另外,部分生猪养殖厂将高浓度养殖废水进行曝气处理后,进行狐尾藻养殖,达标后排放。还有一些养殖厂利用生物炭处理废水后,再用处理后的废水用于狐尾藻养殖,生物炭吸附饱和后与有机肥混合,制作生物炭有机肥。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秸秆处理废水的能力受温度、废水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秸秆处理废水的特性尚缺乏深入研究,使得在实际应用中最佳处理时间不能把握,时间过长秸秆开始腐烂分解不仅达不到处理效果,反而可能使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升高。沼液中氮浓度的变异很大,且主要氮素形态为铵态氮[56]。沼液浇灌的量难以把握,过量浇灌很可能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产生不利影响[57]。因此,从实际出发,如何更加简易规范地应用沼液有待继续研究。
综上,目前针对养猪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较多,不同工艺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我国中小型养殖企业内难以采用工业化模式处理废水,主要原因为这些工业化处理废水的运行管理需要较高的人员技术素质,对于利润薄、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中小企业来说难以承受。另外,这些设备的投资大能耗高。人工湿地效果明显,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但其效果易受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面积负荷低,需占用大量土地。由此可见,对于养猪废水的治理要因地制宜,开发工程投资低、运行管理方便、处理效率高的工艺,这样对解决中小型企业养猪废水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更要加强养猪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和程度,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1]雷英春, 张克强, 季民, 等. 国内外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工艺技术新进展[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6): 218-220.
[2]黄小琴, 周富强. 养猪污水处理设计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0): 138-139.
[3]方圣琼, 张宏旺. ABR处理高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工艺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15): 22-24.
[4]秦德韬, 徐勐, 潘寻, 等. 优化控制SBR工艺处理养猪废水中试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 6(2): 361-365.
[5]张忠祥, 钱易.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160-188.
[6]毕小艳, 张彬. 发酵床生态养殖模式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动物保健, 2010,(9): 50-51.
[7]董贤文. 零排放养猪新技术应用[J]. 四川畜牧兽医, 2009, (7): 40-41.
[8]杨群, 谢金防, 韦启鹏, 等. 浅谈发酵床养猪的优缺点[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09, (4): 24-25.
[9]郭彤, 马建民, 赵曾元, 等. 不同使用时间和深度的发酵床垫料成分及重金属沉积规律的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 2013, 49(10): 51-55.
[10]盛清凯, 武英, 赵红波, 等. 发酵床养殖垫料组分的变化规律[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5): 1703-1705.
[11]赵兴征, 刘宝庆, 葛成冉, 等. 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中营养成分及重金属含量的测定[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 (11): 129-131.
[12]应三成, 吕学斌, 何志平, 等. 不同使用时间和类型生猪发酵床垫料成份比较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4): 120-123.
[13]张学峰, 周贤文, 陈群, 等. 不同深度垫料对养猪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稳定期微生物菌群的影响[J]. 中国兽医学报, 2013, 33(9): 1458-1462.
[14]王迪. 猪用生物发酵床垫料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芽孢杆菌分离与鉴定[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2.
[15]朱双红. 猪生物发酵床垫料中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2.
[16]宁志刚, 王维, 刘畅.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猪粪堆肥中的试验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1): 59-62.
[17]胡启蒙, 张媛媛, 陈振亮, 等. 新型复合菌制剂对发酵床养猪饲料氮及氨基酸消化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3, 31(2): 7-11.
[18]陶蕾, 赵凤舞, 陈世恩, 等. PAL复合菌在养猪发酵床中的应用[J]. 中兽医医学杂志, 2014,(4): 52-54.
[19]蒋昕. 广州市规模化养猪场废水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探讨[J], 四川环境, 2011, 30(2): 79-82.
[20]杨利伟. 分散式养猪废水处理技术工艺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21]项爱枝, 鲁昭. 慢速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在处理某养猪场废水中的应用[J]. 吉林农业, 2011, (2): 155-157.
[22]易剑峰. 初沉-气浮-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养猪废水[J]. 广州化工, 2011, 38(9): 267-268.
[23]王新, 倪晋仁, 翟凤敏. IABR-IBAF工艺处理猪场稳定塘废水的实验研究[J]. 四川环境, 2005, 24(4): 1-8.
[24]潘松青, 王淑梅, 叶欣林, 等. 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处理养猪废水的中试启动及运行[J]. 环境工程, 2013, 31(5): 39-43.
[25]廖德润, 林国徐, 王振, 等. 植物收割频率对水生植物滤床深度处理养猪废水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3, 7(12): 4793-4798.
[26]方圣琼, 张宏旺. ABR处理高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工艺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15): 22-24.
[27]李海华, 金艳艳, 刘保, 等. HRT及有机负荷对厌氧+好氧UF组合工艺处理养猪废水[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6(6): 691-694.
[28]胡晓莲, 王西峰, 杨民. 改良式两段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J]. 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14): 71-77.
[29]邱光磊, 宋永会, 袁鹏, 等. 新型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深度处理模拟养猪废水试验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5/6): 631-635.
[30]傅海燕, 许鹏成, 陈增松, 等. 新型内支撑板式MBR对不同废水的处理效果[J]. 中国给水排水, 2012, 28(23): 107-110.
[31]赵楠婕, 解庆林, 游少鸿, 等. 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猪场废水沼液的试验研究[J]. 四川环境, 2012, 31(5): 4-7.
[32]赵青岭. UASB处理养猪废水条件下污泥颗粒化影响因素影响[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04.
[33]高红杰, 彭剑峰, 宋永会, 等. 铵饱和天然钙型沸石基质人工湿地对模拟养猪废水的处理效能[J]. 环境保护科学,盐2010, 36(6): 14-16.
[34]李鹏宇, 王振, 袁林江, 等. 不同类型潜流湿地处理养猪废水的对比[J]. 环境工程学报, 2013, 7(4): 1341-1345.
[35]张春娣, 张帅, 聂新军, 等. 多基质土壤混合层技术系统(MSL)对猪场废水的处理效果[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2, 38(3): 336-346.
[36]何帅雄, 方会, 秦德韬, 等. 启动方式对养殖废水短程脱氮低温运行的影响[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 35(3): 31-38.
[37]张文东, 钟成华, 刘鹏, 等. 固定化复合菌处理养猪废水的包埋条件优化[J].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2, 34(2): 51-54.
[38]黄海波, 呼世斌, 张凤梅, 等. 化学絮凝法对高质量浓度养猪废水预处理效果[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22(6): 190-196.
[39]阳维薇, 王中琪. 改性玉米秸秆吸附处理含氨氮养猪废水[J]. 广东化工, 2011, 38(5): 159-160.
[40]欧阳超, 尚晓, 王欣泽, 等. 电化学氧化法去除养猪废水中氨氮的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0, 36(6): 111-115.
[41]尚晓, 杨宇栋, 李晓婷, 等. 电解脱氮除磷整合工艺处理养猪废水的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23): 101-104.
[42]朱冬亚, 李适宇, 张培坚, 等. 规模化畜禽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 家畜生态, 2004, 25(4): 193-195.
[43]高威, 王远玲, 陶晓婷, 等. 规模化养猪场处理废水对水稻中微量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8): 1639-1647.
[44]高威, 陶晓婷, 王远玲, 等. 养猪场养殖废水与化肥配施对小麦中微量元素含量和品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25(2): 433-440.
[45]杨慧娟. 亚热带养猪废水污染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1.
[46]乔冬梅, 齐学斌, 樊向阳, 等. 养猪废水灌溉对冬小麦作物-土壤系统影响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10, 29(1): 32-35.
[47]Canizares R O. Growth and value of spirulina maxima on swinewast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1993, 45(1): 73-75.
[48]Chang D K, Jin Y A, Tai H P, et al. Astaxanthin biosynthesis from simutaneous N and P uptake by the green alga Haematococcus pluvialis in primary-treated wastewater[J].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6, 31(3): 234-238.
[49]An J Y, Sim S J, Lee J S, et al. Hydrocarbon Production from secondarily treated Piggery Wastewater by the green alga Botryococcus braunii[J].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03, 5: 185-91.
[50]葛亚明. 葡萄藻物中培养的适应性及调控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12.
[51]黄学平, 李凤, 蔡志文, 等. 养猪废水污染防治及资源化培养微藻探索[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3, 32(4): 42-46.
[52]裴瑞林, 信欣, 张雪乔, 等. 养猪废水培养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群B-737及发酵特性[J]. 环境科学, 2013, 34(5): 1951-1957.
[53]信欣, 方鹏, 姚力, 等. 农村养猪分散户废水处理及其消化液资源化[J]. 环境工程, 2014, (3): 15-18.
[54]鲍小丹, 叶志隆, 马建华, 等. 鸟粪石法回收养猪废水中磷时pH对沉淀物组分的影[J]. 环境科学, 2011, 32(9): 2598-2603.
[55]沈颖, 叶志隆, 叶欣, 等. 鸟粪石法回收养猪废水中氮磷时产物的组分与性质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1): 92-97.
[56]赵国华, 陈贵, 徐劼. 猪粪尿源沼液中主要养分和重金属分布特性[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 (9): 1454-1456.
Research Progress on Swine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ZHAO Guo-hua1, CHEN Gui2
(1.CollegeofBiological&ChemicalEngineering,JiaxingUniversity,Jiaxing,Zhejiang314001,China; 2.Jiaxi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Jiaxing,Zhejiang314016,China)
Swine wastewater contains high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ters. A direct discharge of the wastewater into rivers or lakes will cause eutrophication and damag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swine wastewater needs to be treated efficiently. There are lots of reports about wastewater controlling technologies which could be conclu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first is the controlling of the source of the wastewater, the second is the terminal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and the third one is the technolog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piggery swine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is introduced, the feasibility of different technology based on ecology,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hoping this work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treatment of swine wastewater.
Swine wastewater; fermentation bed; anaerobic treatm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2015-01-13
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AY10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8262);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AZ21005)。
赵国华(1980-),女,山西运城人,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
陈贵,chenzhao2004@163.com。
X703
A
1001-3644(2015)06-01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