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东 姜文波 申绍辉 齐利
【摘要】目的 对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 本次研究共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介入封堵术,并进行6年的随访,对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手术成功率非常高,为98.1%,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低,为1.7%。结论 经过平均2.6年的随访研究显示,介入封堵术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可以作为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关键词】介入封堵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
【中图分类号】R541.1 【文献标识码】B
先天性心脏病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为0.7%~0.8%[1],每年都存在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现在我国在先天性心脏病研究实验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介入治疗就是现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介入技术已经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因为它具有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费用低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本文共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供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在我院行介入封堵术,其中共有男65例,女70例,患者年龄在3~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岁,所有患者中共有60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证实其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55例肌部或膜部室间隔缺损,41例为动脉导管未闭,所有患者均存在左向右的分流。治疗过程中采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为Philips iE33[2],输送装置和封堵器均为先建科技(深圳)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106例患者均在术前完成经心脏超声,并进行常规化检查和胸片检查,对不能配合检查的儿童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流程以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会所著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接入治疗指南》进行操作,术后患者服用3个月~6个月的阿司匹林[3]。术后5天、3个月、6个月均要进行心脏超声复查,12个月还要进行一次心脏超声复查,之后的每年患者都要到医院进行一次心脏超声复查,并对患者心腔大小情况、分流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对封堵器脱落情况、心力衰竭等并发生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2 结 果
106患者均成功接收了介入封堵术的治疗,成功率为98.1%,其中共有40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证实其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5例肌部或膜部室间隔缺损,34例为动脉导管未闭。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均在0.5 h~1 h之间,平均手术时间为46 min,平均住院日为7 d。在未成功病例中,共有2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例合并性心律失常,对其进行了射频消融手术。治疗过程中共有8例患者术后立即进行超声检查,检查显示存在少量的残余分流,3个月之后再对其进行超声检查,证实了手术中封堵处残留的分流已经消失。随访的时间为患者出院后的6个月到6年,平均为2.6年;共有1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一过性脑栓塞,通过治疗之后有所好转,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并未有并发症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7%。不存在死亡病例,至今并未发现栓塞、封堵器移位等并发症。
3 讨 论
本文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率高达98.1%,这一数据与其它报道中的成功率相当。介入封堵术手术在住院日、手术时间、床上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分别为三尖瓣腱索部分断裂、一过性I度房室传导阻塞,三尖瓣腱索部分断裂通过外科手术进行修补,一过性I度房室传导阻塞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后完全康复。本次研究过程中共有1例房室传导阻滞ASD患者,其发生率与外科一致。本次研究中共有6例ASD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显示,缺损在26~33 mm之间,但是手术中使用的封堵伞并不能进行很好的固定,这就说明是受到了仪器分辨率等因素的影响。
总而言之,介入封堵术在儿童及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是安全、可靠的,本文研究中成功率为98.1%,可见其成功率是多么高,同时介入封堵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是极低的,所以介入封堵术可以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在术前一定要进行风险评估,手术时要注意谨慎操作,并与超声等手段相结合评价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智杰,黄 勇,向加树.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9(3):92-93.
[2] 高喜琴.8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2(30):206-207.
[3] 胡 晖,蒋 威,王 飞,莫 展,杨希立,钱明阳.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13例疗效评价[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3(2):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