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功能动机与志愿行为:感恩品质的中介作用

2015-08-17 22:17杨秀木高恒齐玉龙申正付韩布新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介作用大学生

杨秀木+高恒+齐玉龙+申正付+韩布新+周静

摘要 采用志愿功能动机问卷、感恩品质量表和志愿行为问卷调查260名大学生,建立结构方程。考察感恩品质在志愿功能动机与志愿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志愿功能动机、价值观表达、学习理解、社会交往、职业生涯、自我增强、自我表达、感恩品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志愿行为之间均显著正相关:(2)志愿功能动机、感恩品质可正向预测志愿行为:(3)感恩品质部分中介志愿功能动机和志愿行为,志愿功能动机既直接导致志愿行为,也通过感恩品质间接影响志愿行为。

关键词 志愿功能动机,感恩品质,志愿行为,大学生,中介作用。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志愿服务是一种不分参加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社会文化背景、自身条件(如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条件)而自愿、不求任何报酬地贡献自己的财物、才能、时间、知识等帮助他人的社会行为(王松涛,2014)。志愿服务可以实现多种目标,如发现并解决当下中国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社区养老问题:可以为老、弱、病、功能不全者等弱势群体代言:可以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完善或补充社会工作的功能: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促进家庭、社区、城市/乡村、国家以及全球的团结等等(钟一彪,2014)。志愿行为具有非常崇高的社会意义,既受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和认可,也是亲社会行为研究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者一方面关心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动机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测量,另一方面关心志愿服务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如人格特质、组织和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志愿行为?志愿行为有何结果?志愿者自身、受助者、社会氛围等会因志愿行为而产生变化吗?如何变化?志愿动机和志愿行为又是其中的两个研究热点。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经个体的行为指向、强度、持续时间等反映(Rebeeea,Der-rick,Golnaz,Eric,&Wendy,2004;高金金。訾非,宗春山,何明华,2009;陶倩,2010)。志愿动机是个体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志愿行为的内在心理过程。志愿行为是志愿动机的外在表现(Katherine & Martha,2012:吕晓俊,2012:Zden-ka,Aleksandra,Veljko,&Miklos,2012)。动机不同的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的种类、涉入程度、持续时间等方面均有差异(王振宏,刘亚,蒋长好,2013;张志学,姚晶晶,黄鸣鹏,2013;侯志军。姚佳,王正元,2014)。对于志愿动机的研究,目前得到学者公认的是Clary等(1998)的六维度功能动机说,包括学习理解功能动机(UnderstandingFunction Motivation,参与志愿活动旨在获得新知并锻炼技能)、增强自我功能动机(EnhancementFunction Motivation,旨在寻求体验自我价值感、增强自尊等心理成长与发展)、自我保护功能动机(Protective Function Motivation。通过参与志愿工作缓解消极情绪)、价值观表达功能动机(ValuesFunction Motivation,旨在表达或实践人道主义、利他精神等个人价值观)、社会交往功能动机(SocialFunction Motivation。旨在加强社会联系)和职业生涯功能动机(Career Function Motivation。旨在获得职业相关经验)。Clary(1998)等编制的志愿功能动机问卷(Volunteer Functions Motivation Inven-tory,VFMI)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认同,香港中文大学Ben等翻译的汉语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使用。

国内外学者关于志愿行为(Volunteering)的概念界定基本一致。Wilson和Musick(2003)认为,志愿行为是慷慨地为组织、团体或他人的利益而耗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活动。Snvder和Omoto(2008)认为,志愿行为是在一定的组织背景下,个人自愿不计报酬地对那些需要帮助者实施的长期、无偿的助人行为:志愿行为具有组织性、计划性、长期性、非营利性、自愿性、互动利他性六大特征。为了预测志愿行为,Carlo等(Carlo。Okun,Knight,& de Guzman,2005)设计了志愿行为问卷。该问卷中文版也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王天娇,2013)。

志愿动机与志愿行为的关系如何?相关理论模型主要有Snyder等(2008)构建的过程模型(Vol-unteer Process Theory)、Carlo等(2005)的特质理论模型和Penner(2002,2005)的整合模型。过程模型按照志愿行为发生前、中、后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并从社会、组织、人际、个体四个角度分别分析。这三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研究者关心的是。志愿行为发生前阶段中动机、人格、背景环境等主要预测变量的作用:中阶段志愿行为如何持续,以及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在志愿者个体心理与行为上的表现:后阶段志愿行为对个体的影响,包括其知识、态度、行为的改变等。特质理论考察“大五人格特质”、“移情特质”、“依恋特质”等与志愿行为的关系。“大五人格特质”的“宜人性”直接影响志愿行为,“外倾性”部分中介亲社会动机与志愿行为(Carlo,et al.,2005):“外倾性”和“宜人性”与亲社会动机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并且可以预测志愿行为(Snvder,Omoto,& Lindsay,2009)。Erez等(Erez,Mario,Ijzen-doorn,& Kroonenberg,2008)发现,“高回避型依恋”个体的志愿行为发生概率小于“安全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个体。整合模型将志愿行为划分为发生前、发生中及持续三个过程。志愿行为始于“决定成为志愿者”,这时受情境(如重要的或重大的社会事件)、社会压力(如别人怎么看)、组织业务、组织属性、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人格特质。整合模型认为亲社会的人格特质不仅影响志愿行为的发起,也影响志愿行为的持续。该模型只是整合理论,缺乏实证支持。

感恩心理特质理论(McCullough,Kiloatriek,Emmons,& Larson,2001;MeCullough,Kimeldo正&Cohen,2008)认为感恩是一种心理品质、一种人格倾向,具有该品质者能识别他人提供的帮助和自身所得的恩惠(感恩认知),并且能带着感激的心情做出一系列反应(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蒲清平等学者(蒲清平,徐爽,2011:杨小青。2011:周元明,2007,2008)研究皆认为感恩包括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实践层次。申正付等(申正付,杨秀木,赵东诚,韩布新,2011)调研420名大学生,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感恩品质包括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三个部分。学者们一致认为感恩品质是一种亲社会人格特质,具有道德激发、道德强化和道德计量功能,有感恩倾向者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McCullough,et al.,2001;潘雷琼,黄甫全,2014;周玲玲,任磊,张航,贺金波,2013)。

综上所述,人格特质、志愿动机都可预测志愿行为。既往研究主要关注志愿动机与志愿行为的关系或是人格特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如过程理论、整合模型都提到了志愿动机与志愿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涉及人格特质对志愿行为的影响,但关于大学生志愿功能动机、感恩品质和志愿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分析大学生志愿功能动机、感恩品质和志愿行为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某高校团委登记在册的大学本科志愿者260人校团委和学生会通过通讯平台向各志愿者协会召集被试,集体施测: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强调匿名和保密,当场发放并收回问卷260份。其中,有效问卷242份,有效率为93.08%:男生115人,女生127人;城市生109人,乡村生133人:独生77人,非独生165人;年龄(20.82+1.16)岁。

2.2 测量工具

2.2.1 志愿功能动机问卷

选用Clary(1998)编制、香港中文大学Ben(2011)修订的志愿动机问卷(Volunteer FunctionMotivation Inventory,VFMI)。该问卷是目前学者公认较为权威的测量志愿动机的工具,包含价值观表达功能动机、社会交往功能动机、学习理解功能动机、职业发展功能动机、自我保护功能动机和自我发展功能动机六个分问卷,每个分问卷各有5道题目。被试按照每一个条目符合自己参加志愿活动的程度打分,“1”为“完全不同意”,至“7”为“完全同意”。计算每个维度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志愿动机越强烈。本次研究总问卷及六个分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930、0.732(价值观表达动机)、0.768(学习理解动机)、0.900(社会交往动机)、0.759(职业生涯发展动机)、0.768(自我保护动机)和0.789(自我增强动机)。

2.2.2 感恩品质量表

选用申正付等(2011)编制的感恩品质量表(Gratitude Ouality Scale)。该量表包括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三个分量表,计分方法为Likit5点计分法,按照符合程度,“1”为“完全不同意”,至“5”为“完全同意”。本研究依据温忠麟等的方法,分别计算三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均分。总量表及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 a分别为0.952、0.899(感恩认知)、0.870(感恩情感)和0.913(感恩行为)。

2.2.3 志愿行为问卷

选用Carlo(2005)年编制的志愿行为问卷(Volunteering Questionnaire)。该问卷包含4个题目:你过去参加过志愿活动吗?你目前是否正在参加志愿活动?在未来一年内,你有参加志愿活动的打算吗?在未来一年内,你应邀报名参加志愿活动的可能性有多大?得分范围在0-7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倾向于发生志愿行为。本次研究问卷的Cronbach a为0.925。

2.3 统计方法

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使用LISREL8.7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在未旋转的情况下,Harman单因子检验(Harman's One-factor Test)得到特征根值>1的因子是17个,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是23.9%,小于40%的上限值,故本研究无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 结果

3.1 志愿功能动机、感恩品质和志愿行为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志愿功能动机问卷六个维度的得分分别是:学习理解动机(5.26)、价值观表达动机(5.24)、自我增强动机(5.02)、职业生涯动机(4.80)、自我保护动机(4.30)和社会交往动机(4.12):感恩品质三个分量表得分分别是感恩认知(4.05)、感恩情感(3.94)、感恩行为(3.73)。志愿功能动机的六个维度和总分均分、感恩品质的三个维度和总分均分、志愿行为得分的均值、标准差和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所有变量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说明志愿功能动机各维度分及总分越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行为倾向越明显,越有可能在将来继续参加志愿活动:大学生感恩品质越高,参与志愿活动的行为倾向也越明显。

3.2 感恩品质中介志愿功能动机和志愿行为关系

根据温忠麟等(2014a,2014b)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在以上相关分析均显著的基础上,检验中介效应。首先对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检验感恩品质(M)是否在志愿功能动机和志愿行为(Y)之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引入中介变量感恩品质后,志愿功能动机对志愿行为的效应值仍然显著,回归方程系数显著,因此说明感恩品质在其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为进一步探讨志愿功能动机、感恩品质和志愿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打包方法分别以志愿功能动机为自变量、感恩品质为中介变量、志愿行为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考察模型的拟合效果,见图1。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分别为x2=96,22,df=38,x2/df=2.532,NFI=0.98,CFI=0.98,IFI=0.98,RMSEA=0.07,均较理想。志愿功能动机影响志愿行为的总效应值=0.362+0.534×0.286:0.514,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值的29.713%。

猜你喜欢
中介作用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
动机调控对成人英语学习成绩的作用研究
不同媒体下感知价值对品牌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