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龙川江流域的文化景观解读与旅游开发

2015-08-16 03:40姜太芹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关键词:腾冲文化景观流域

姜太芹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腾冲龙川江流域的文化景观解读与旅游开发

姜太芹*
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龙川江发源于云南省保山市西北部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交界处的高黎贡山,属伊洛瓦底江水系,龙川江在腾冲境内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该流域旅游发展至今仍较滞后,其原因主要是对旅游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景观的解读尚还肤浅。本文从生态、历史、民族、宗教等方面对腾冲龙川江流域的文化景观进行全面的解读,揭示该区域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文化特征,提出腾冲县龙川江流域旅游开发的“文化”理念,如延续历史剖面、寻求共生空间等;主张该流域的旅游开发应秉持“大旅游”理念,即:加快旅游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做好与农业、工业、矿业、房地产业、服务业以及新兴创意产业等的融合;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让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参与决策、经营以及收益分配等。

腾冲;龙川江流域;腾越文明;文化景观;旅游开发

姜太芹.腾冲龙川江流域的文化景观解读与旅游开发[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55–59.

Jiang Tai-qin.Cultural Landscap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round Longchuan River Basin in Tengchong[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5,17(2):55–59.

引言

景观(Landscape)一词的含义较为泛化,至今国内外仍未达成共识,其原意指“风景”,是景观美学研究的对象[1]。1885年,Hamerton将景观的现代用法定义为特定地点能够看到的所有地表[2]。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A·洪堡指出应探究由原始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3]。德国生物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将景观引入生态学,把景观视为人类生存环境和视觉所能看到的一切整体[4],相应的艺术学家、生态学家、旅游研究者等也都从各自研究领域对景观进行了阐述。但人类活动具有的广泛性促使人的文化程度在自然景观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景观”一词根植于文化景观的现象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1927年,美国文化地理学家苏尔(C.O.Sauer)在其论文《文化地理学的近期发展》中将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此乃文化景观最早的定义[5]。

我国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也指出,文化景观为地表文化现象之复合体,它能够反映某个地区的地理特征[6]。北京大学的王恩涌先生则指出,文化景观是人类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大自然现有的材料,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附加人类活动的现象而成为的景观[7]。

龙川江发源于云南省保山市西北部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交界处的高黎贡山,属伊洛瓦底江水系的一级支流,干流总长约312km,流经腾冲、龙陵、潞西等县(市),在潞西市西南部与芒市河交汇后称为瑞丽江。腾冲县境内的龙川江自北向南主要流经界头、曲石、芒棒、团田和五合5个乡镇,独特的地质奇观与悠久的历史遗存赋予该区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该区域至今仍为全县旅游发展的滞后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其旅游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景观的解读还尚浅。

1 龙川江流域的文化景观解读

1.1生态文化景观闻名世界的生物宝库

龙川江发源于高黎贡山西麓,在腾冲境内高黎贡山与龙川江并排自北向南蜿蜒而下,造就了腾冲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重要组成,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和“人类的双面书架”等多种美誉。位于腾冲县界头镇中段的天台山则属高黎贡山核心部位,它集中了高黎贡山的气候、动植物和最美的世界名山景观。山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瀑都是腾越文明远古的见证,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大树杜鹃王是世界上850多种杜鹃花种中树型和花朵都最大的品种,现已有500多岁高龄,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株大树杜鹃,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世界著名生物、植物学家前来参观考察。大树杜鹃王至今仍能傲立于世归功于世代大塘高岩村村民的保护意识,否则早在70多年前就已成为英国皇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号称“世界活化石”的万亩秃杉林是天台山道人高云及其道徒高山于1933年始种,后经五代道人种植培育成为当今世界上生长最好、储蓄量最大的人工秃杉林地。此外桫椤、铁杉、白茶之王、古银杏王、小树杜鹃林、万亩竹海等也都是世界罕见之植物珍宝。天台山也是珍稀动物的基因库,滇金丝猴、白眉长臂猿、金钱豹、云豹、羚羊、白尾梢虹雉、黑颈长尾雉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均生活于此。由此可知,腾冲龙川江流域既是世界物种的基因宝库,更是腾越人民世代爱国爱乡热爱生态环境的最好见证。

1.2历史文化景观腾越文明的荟萃之地

腾冲龙川江流域是腾越文明的发源地,自新石器时代至今各历史时期均有古迹遗址得到保存。多元共存、包容和谐的腾越文化(丝路、抗战、商贸、马帮、侨乡、民族、移民、中原汉文化等)均能在此得到集中展示。界头镇新华村李家山、老虎田,石墙村归化寺,桥头村云登坡等出土的文化遗物和芒棒镇响水湾石器遗址等都是腾越文明新石器时代的见证;曲石镇江南张家寨麻栗山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案;南、北斋公房、马面关、江苴古镇、大蒿坪古道等都满载着汉唐南丝绸古道上的商帮风情;位于界头镇东华、新华两村的罗古城和罗密城遗址为白族先民在宋(大理国)时所建,其中“罗古城”是虎踞的关城,“罗密城”则是“老虎的生命之城”,它们都曾见证着当年古驿道上的繁荣与兴衰。元明清时期中原汉文化的大量入迁、江苴古镇民居、江苴大鱼塘印刷作坊、芒棒太平铺烽火台、侨乡张家村等的大量留存,以及云登坡、马鹿坡、马面关等抗战遗址都是腾越历史的一幕幕缩影。龙川江流域叙述着腾冲由新石器时代至今不间断的历史文脉,谱写着腾越大地永恒的千古绝唱。

1.3民族文化景观和而不同的人间乐土

龙川江流域地处腾冲县东部,高黎贡山西麓,北接怒江州泸水县,东临保山市隆阳区,南靠龙陵县和德宏州。北部界头镇距缅甸板瓦仅40余公里,该流域是腾冲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结合部,自北向南的5个乡镇均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界头镇世居民族有汉、回、白、傈僳等,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数的3.3%。芒棒镇有回、傣、傈僳等14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五合乡在元朝以前就有土著民族在此活动,元朝时政府派兵驻守,中原汉文化便在此传播,多年来汉文化与边地民族文化的包容结合形成了现今独有的龙江文化或曰“五合文化”。目前五合境内有汉、傣、回、傈僳等15个少数民族居住,其中以傣族和傈僳族文化最具有影响力,且相关的风俗节庆(泼水节、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的刀行节)、民族歌舞(傣族麒麟舞、嘎光嘎秧舞)、饮食(酸大笋煮荷包鱼、老缅芫荽癞鼻子鱼、撒苤)、手工艺品(傣族织锦、竹编)、武术等也都保存较好。团田乡则以傣族为主,居住着汉、傣、佤、回、傈僳等9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1.8%。虽然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各异,但长期的交流融合与包容发展创造出腾冲龙川江流域丰富独特、和谐共进的民族文化景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反思与总结的机会与方法,比如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个小的板块让学生回顾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或一章节学完以后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共同讨论。比如,在学习完点估计后,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绘制思维导图:一是常用的点估计的方法?二是极大似然估计与矩估计的原理?三是两种估计的优缺点有那些?四是两种估计的求解步骤有哪些?五是评价标准有哪些?通过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和反思,亦可对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思考,从而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1.4宗教文化景观多神崇拜的心灵家园

中原汉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以及边境异域文化等的碰撞融合,创造了腾冲龙川江流域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景观。新庄紫薇寺、天台山接引殿、弥勒庵、石墙归化寺、东华宝华寺、甘露寺、清凉寺、回龙寺等大多保存完好,且它们多为佛道合一的寺庙,这些寺庙在龙川江流域将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原本土道教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芒棒马家寨是腾冲伊斯兰文化传承相对完美的地区,马家寨清真寺气势宏伟,其建筑融合了伊斯兰与腾越民居建筑风格,堪称滇西清真寺的一绝。傣族、傈僳族、佤族、白族等少族民族均保留和传承着各自特有的宗教信仰,小乘佛教寺庙、上刀山下火海的祭语、麒麟舞(麒麟献瑞)等均体现出村民们祈祷美好生活的心灵诉求。江苴古镇文宫、芒棒张家村魁星阁等则是当地弘儒兴文,祈求村名文运昌盛的体现。而汉民家中“堂屋”的设置则体现着该地居民对天地、祖先、神灵等的崇拜。

2 龙川江流域旅游开发的文化理念

2.1延续历史剖面建腾越文化景观廊道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指出,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与保护,重点应展示其历史发展历程,即根据历史发生学原则,主次分明地勾勒出一个个历史剖面[8]。所谓历史剖面就是把名城的发展分为一系列的阶段,即相当于时间序列中的一个个剖面,再把历史时期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景观进行有机结合,能使人们感受到历史文脉的延续与跳动[9]。腾冲龙川江流域是腾越文明的摇篮,自新石器时代至今各历史阶段的文明均可在此得到见证。因此,腾冲龙川江流域在旅游开发中也可遵循“延续历史剖面”的文化理念,沿江构建腾越文化景观廊道(表1),让游客在游览沿江景观的同时可感受到腾越文明的延续与跳跃。

表1 腾冲龙川江流域文化景观历史剖面列表

2.2寻求共生空间创建腾冲和谐宜居家园

“共生空间”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黑川纪章提出,他首次将该理念应用到城市规划中,认为名城的保护与规划应在认同矛盾与对立存在的基础上,探寻矛盾双方的共存和共赢,避免简单的折中和调和[10]。腾冲龙川江流域虽不属名城名镇类景观,但它承载着腾越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奇观和多元的民风民俗,因此,龙川江流域的保护与开发也应遵循“共生空间”的文化理念,即在旅游开发中立足自身资源特色,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历史与现实的共生、中原文化与边疆异域文化的共生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生,通过多方努力将腾冲龙川江流域创建成滇西最美的宜居家园。

(1)人与自然的共生

人和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是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都极为关注的核心理念,从古至今,无论是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佛家信奉的“众生平等”还是道家倡导的“道法自然”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当今旅游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选之路。腾冲龙川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高黎贡山更是将该流域的自然景观推向了世界级高度,同时该流域也是腾越文明起源的摇篮,是世代腾冲文化的荟萃之地,因此腾冲龙川江流域在旅游开发中应注意将其灵秀的自然山川之美与地域人文之美融为一体。

(2)历史与现实的共生

历史发展的过程已经证明,新的科学技术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旅游开发也如此,因此腾冲龙川江流域在旅游开发中应将先进的科学核心技术和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地域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相结合,做到历史、现实与未来和谐共生。龙川江流域承载着数千年的腾越文明史,因此在旅游开发中,不仅应延续历史剖面,将龙川江流域各历史阶段的文物遗迹展现出来,而且在创建新景区、开发新景点时还须注重与地域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融合,让腾越历史与现实共生的美好画卷沿滚滚江水展向未来。

(3)中原文化与边境异域文化的共生

腾冲龙川江流域是中原汉文化与边境异域文化的结合部,数千年来腾冲土著文化、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丝路文化、商贸文化、马帮文化、侨乡文化、抗战文化、茶文化、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文化等在此碰撞融合创造出举世闻名的腾越文化。因此旅游开发应注重中原文化与边境异域文化的和谐共存,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即在中原共性汉文化之基调上凸显出边境异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如腾越式建筑风格的芒棒马家寨清真寺、丝路古镇江苴、腾南第一桥乡张家村以及汉傣结合古村落五合丙弄寨、元甫村等,均是中原文化与边境异域文化结合的典范,因此其旅游开发应做到二者的和谐共存。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生

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是当今旅游界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做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共存是旅游研究者、开发商及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龙川江流经地区均为生态环境、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保存完好、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区域。因此该流域开发旅游除将藏在深闺的美景展示予众外,更应该注重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保护,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性,通过发展旅游真正做到保护区域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该流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共生[11]35-38。

3 龙川江流域旅游开发的“大旅游”理念

3.1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既可提高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又可加快旅游经济的一体化进程[12]。腾冲龙川江流域在旅游开发中要做好“内联外拓”,既要做好与国内其他区县的合作(做好腾冲县境内龙川江所流经乡镇间各旅游资源的整合互融;做好龙川江流域旅游与腾冲现已开发旅游景区和顺、火山热海等的互动;做好与隆阳区、龙陵、德宏、泸水等的交流合作等),又要加强与国外的联系(加强与缅甸、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旅游合作),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让龙川江流域的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展现。

3.2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1]121-126。旅游业的关联性、综合性的特征使其在发展中须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渗透互融,现今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也是旅游学术界关注的主要课题[13]。腾冲龙川江流域在旅游发展中也应充分发挥好各方优势,做好与农业(梯田景观、热带水果种植、生态茶园等)、工业、矿业、房地产、服务业以及新兴创意产业、网络游戏、动漫等产业的融合。通过资源互补、资金互助、技术互辅、市场互拓等手段,让龙川江流域旅游开发真正实现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和兴边富民的目的。

3.3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决策与经营的参与以及在旅游发展中收益分配的参与[14],社区参与是解决旅游地“三农”问题,促使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川江所流经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都极为丰富,但经济发展普遍滞后,因此该流域发展旅游之目的除将美景展示予众外,更应注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要让居民能够更好地参与旅游的开发保护,可以通过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农户参与的模式(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村民旅游协会、个体农户等),让旅游造福社区、造福滇西、造福整个龙川江流域。

[1]谢凝高,郑心舟,谷光灿.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J].地理研究,2001(5):517–526.

[2]Hamerton Philip.Landscape[M].Boston:Roberts,1885:60-71.

[3]肖笃宁,钟林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J].应用生态学报,1998(2):217–221.

[4]角媛梅,程国栋,肖笃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J].地理研究,2002(6):733–740.

[5]汤茂林,汪涛,金其铭.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111–115.

[6]李旭旦.人文地理学[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223–224.

[7]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5–52.

[8]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M]//侯仁之.侯仁之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2–198.

[9]李小波.延续历史剖面,寻求共生空间: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文化理念[J].城市问题,2001(5):2–4.

[10][日本]黑川纪章.黑川纪章[M].郑时龄,薛密,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08–119.

[11]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刘涛.海滨生态旅游区域合作发展研究以山东沿海地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4):378–381.

[13]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4):13–19.

[14]吴睿辉.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选择与优化[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编辑:钟青

编辑部网址:http://sk.swpuxb.com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round Longchuan River Basin in Tengchong

Jiang Tai-q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aoshan University,Baoshan Yunnan,678000,China

Longchuan River,originating from the Gaoligong Mountains,which i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northwest of Baoshan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south of Nujiang Lisu Autonomous Prefecture,belongs to the Irrawaddy River system.Although the Longchuan River boast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in Tengchong County,tourism in this basin has not been well developed for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tourism and the comparatively superf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author makes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Longchuan River Basin in Tengchong County from theaspectsofecology,history,nationality,andreligion,etc.tryingtorevealtheculturalidentityofthetourismresourcesinthis basin,andpresentthe“culture”conceptfortourismdevelopmentofLongchuanRiverBasininTengchongcounty:continuation ofthehistoricalprofile,discoveryofsymbioticspace,etc.Theauthorholdsthattourismdevelopmentinthisbasinmustbebased on the“Grand Tourism”concept,that is,tourism development through closer regional cooperation,industrial integration,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etc.

Tengchong;Longchuan River System;Teng-yue civilization;cultural landscape;tourism development

保山学院校级重点项目“和顺古镇的族群记忆与旅游文化空间构建”(14BZ002)。

10.11885/j.issn.1674-5094.2014.05.06.02

1674-5094(2015)02-0055-05

F592.3

A

2014–05–06

姜太芹(1986–),女(汉族),云南腾冲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猜你喜欢
腾冲文化景观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云南腾冲:农旅融合促发展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腾冲大救驾 —云南十八怪之一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