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张坚勇
同志们:
春节刚过,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蚕桑工作暨2015年合同订种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全省蚕桑生产工作,分析当前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研究经济新常态下稳定发展江苏蚕桑产业的新举措。借此机会,我就全省蚕桑产业发展和2015年工作讲几点意见。
截止2014年底,全省投产桑园面积76万亩,全年生产一代杂交种139.76万张,农村实际饲养蚕种149.15万张,蚕茧总产5.98万吨,虽然生产规模略有下降,但由于“天帮忙、人努力”,实现了历史少有的高产稳收,蚕茧单产和质量普遍好于往年。全省平均亩桑产茧量99.9 公斤,同比增加21.9%;张种产茧量达40.08 公斤,同比增加4.1%;亩桑蚕茧收入4 074元,再加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全省亩桑综合效益较去年增长10%以上,全省蚕桑生产实现了蚕农增收、蚕业增效的平稳发展态势。
一年来,全省上下以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优化布局、创新模式、稳定面积、提高质量等内容,切实加强行业管理,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在稳定发展江苏蚕桑产业上取得了新成效。
(一)切实加强蚕桑生产管理。为更好地推动蚕桑产业稳定发展,提高蚕桑生产水平,促进蚕农增收致富,2014年初,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省农委研究制定了《2014年全省蚕桑生产工作要点》,以省农委办公室的名义下发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蚕桑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蚕桑产业发展形势,进一步提高全省蚕桑规范管理水平,省农委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对现有《江苏省蚕种生产、经营许可暂行办法》、《江苏省蚕品种审定办法》、《江苏省蚕种质量事故技术鉴定办法》3个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修订,进一步促进蚕种生产经营的依法管理,努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着力加强蚕种质量监管,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蚕种质量抽查中,江苏蚕种质量名列前茅。
(二)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为稳定蚕桑产业,在项目、资金等方面落实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自2011年以来,省财政、省农委已连续4年设立省级蚕种风险储备项目,累计下达风险储备资金1200万元,有效减轻了蚕种生产经营风险,这一做法得到农业部的肯定和表扬,并被作为蚕桑工作亮点在全国介绍和推广。2014年,在省农委的积极争取下,省财政厅同意利用省级蚕种风险储备回收资金,设立江苏省蚕种生产能力保障建设项目,重点用于蚕种生产条件的改善,共下达资金399万元,扶持19个单位开展蚕种生产保障能力建设。2014年在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中扶持建设13个蚕桑项目,下达项目资金503万元,另外还通过挂县强农、科技入户等项目扶持蚕桑生产。据初步统计,仅省农委口子,去年用于蚕桑生产的扶持资金超过1 300万元。
(三)切实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围绕提升蚕桑生产水平,利用项目实施、农民培训等途径,深入农村一线,认真开展各类技术指导和为农服务工作。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在江苏设立苏中、苏北两个试验站,在主产区建立一批试验基地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试验示范工作。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要求每个项目都建立了3个以上的示范基地。通过这些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筛选出了一批适宜当地生产条件的优质蚕、桑品种,示范推广了一大批实用技术和机械装备。省蚕种所利用农民培训工程,分别在南通、盐城等地开办了针对蚕种场职工、主产区技术人员和蚕农的蚕桑技术培训班。各市、县蚕业技术推广部门在蚕桑生产关键时期积极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亮点纷呈。东台市启动实施“百户亩桑万元户培育工程”,市镇蚕桑技术人员全部挂钩到户,实行一户一策,帮助示范户挖掘增产增效潜力,已有32 户示范户亩桑收入超万元。
在看到江苏蚕桑产业发展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发展新阶段、国内外市场新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江苏蚕桑产业的变化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局面。
(一)桑园面积不断减少,生产区域更加集中。2008年之前的十多年间,全省投产桑园一直稳定在120万亩左右,2009年开始呈不断减少趋势,平均每年下降5万亩左右,到2014年底,全省投产桑园为76万亩,除射阳外,面积下降情况在全省各产区均有发生。随着国家粮食安全、交通建设、工业化等发展需要,蚕桑生产规模将进一步减少。据初步统计,2014年,海安、如皋、东台、如东等重点产区投产桑园面积下降超过4万亩。一方面桑田面积在减少,另一方面产业布局却日趋集中。目前,我省的桑园和茧、丝生产主要集中于南通、盐城、徐州三个地区的10个基地县,占全省总量87%,其中,东台、海安、如皋、射阳四个县占全省总量65%,这些县中又主要向一些重点乡镇集中,如东台的富安、梁垛镇,海安的大公镇,射阳的特庸镇,如皋的雪岸镇等。由于蚕桑茧丝绸生产区域化的形成,促进了生产组织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茧丝绸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茧丝产业集聚优势。
(二)从业人员日趋老化,新型主体培育加快。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大幅增加,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不愿像以前一样在蚕期大忙季节回家帮工,甚至还动员老人放弃蚕桑生产。蚕种生产面临的劳动力紧缺问题甚至更为严重。面对劳动力紧缺,促使各地想尽办法来解决“谁来养蚕”的问题。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提升综合效益、加强指导服务等方式,在留住一批对蚕桑有感情、有经验的蚕农同时,更加注重培育一批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农业企业负责人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蚕桑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海安县政府于2014年出台了蚕桑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年养蚕规模100 张以上的蚕桑经营大户,每户补助10万元。
(三)生产风险居高不下,安全生产意识增强。由于传统蚕桑生产主要“靠天吃饭”,极端气候带来的自然灾害,如春期霜冻危害、大蚕期持续高温、病虫害爆发等不利因素极易造成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巨大波动。另外随着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不结茧事件时有发生,不但挫伤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也影响领导干部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带来的蚕桑生产风险,各地开始在生产布局、技术方案、部门协调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寻求相应对策和解决方案。东台市政府、市农委分别与各镇政府、镇农业中心签订蚕桑生产防毒安保责任状,加强企业排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蚕桑生产的协调工作。海安县、如东县等政府和农委也专门发文,并在生产前、生产中专门组织力量,到有关企业督查有毒有害气体等排放情况,取得了较好成效。
从全国来看,江苏蚕桑产业面临的这些问题,并不是江苏特有的,其他蚕桑主产省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面对蚕桑产业“新常态”,我们在认识面临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产业外部环境趋好。在茧丝绸行业有个说法:“好三年、坏三年,不好不坏又三年”。事实也证明,确实存在3年左右的周期变化。近年来,这种周期性行情的变化更加明显,2012年一路上涨,2013年高位盘整,2014年一路下滑,原本九年的周期,现在三年走完,从这个规律来看,2015年是值得期待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居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纤维皇后”的茧丝绸,正以它天然、绿色、生态、环保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我国茧丝绸产品由原来的80%以上出口,转变为50%以上国内消费,我国人均消费丝绸目前虽然处在国际水平的低位,但已从人均9 克上升到15 克左右,还将继续增加。习总书记提出“要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和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使得蚕桑茧丝绸产业及其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蚕桑茧丝绸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产业自身优势日趋显现。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强调,“要按照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对照习总书记指示精神,江苏蚕桑产业基本符合这一发展要求。江苏自然条件十分适宜蚕桑生产,一直以来就是我国传统的蚕桑主产区,茧丝绸生产和出口创汇大省,蚕桑生产水平全国领先。经过长期发展,我省具有深厚的蚕丝文化积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原料茧质量、加工技术、品牌设计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农业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通知》明确指出:“东部蚕区历史悠久,蚕茧质量好,生产水平高,加工业发达,是满足高档丝绸生产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必须稳定发展……”。另外,蚕桑产业的生态效益也越来越得到关注。由于桑树属于经济林,桑园被列入森林覆盖率计算范围,特别是在海安、如皋、东台等蚕桑主产区,集中连片的规模桑园不仅为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生态保障,更为“记得住乡愁”提供了一片“绿色大地”。
经济新常态下,要稳定发展江苏蚕桑产业,我们不仅仅要向前看,努力寻求解决之道,有时候也需要回头看,从过去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真正挑战我们的,是我们能否真正走出旧的体制机制弊端的禁锢和旧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用新思路、新办法引领新常态下的蚕桑产业,走出一条江苏特色之路。
(一)积极探索蚕种生产改革发展,夯实产业基础。蚕种是整个蚕桑茧丝绸产业的基础,能否确保优质蚕种供应,关系到全省30多万户蚕农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能否为全省500多家丝绸加工企业稳定提供优质原料。从目前我省蚕种生产行业实际情况来看,蚕种业存在技术繁琐落后、设施装备陈旧、劳动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好等问题,严重影响职工生产积极性,导致全省蚕种生产能力下降过快,存在一定的蚕种供应风险。仔细分析,造成蚕种行业的困境,既有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也有体制机制等内部因素,在暂时没有能力改变外部因素的前提下,我们更多地要从内部因素上来寻求突破,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来解决问题,努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是通过改革和完善生产管理体制,兼顾效率和公平,以人为本,完善职工收入承包分配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方面,前几年农作物种子行业的改革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二是主动争取各级各类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快蚕种场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与蚕桑生产相适应的蚕种生产、供应体系。鼓励蚕种生产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道路,增强蚕种生产能力。同时,主产区要建立本级蚕种风险储备制度,形成省、市、县三级配套的蚕种储备体系,进一步增强行业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全省蚕种供应安全。
(二)大力推进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稳定产业规模。实践证明,单位经济效益远不如蚕桑的粮食生产,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的种粮大户参与,就是因为具有规模效益的优势。目前,我省蚕桑生产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不仅影响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也影响综合经济效益提升。这几年,我省南通、盐城等地一些蚕桑大户、专业村的先行先试经验表明,适度规模经营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从大环境来看,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国家有关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的出台,对推动我省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契机。海安鑫缘集团顺应形势变化,把握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规划从2014年起,用3~5年的时间在全县建成一批规模化、机械化的蚕业农场,通过“以工哺农”形式来稳固海安县的蚕桑基地,稳定茧丝绸产业。目前,首批11个示范蚕业农场已开工建设。当然,推进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不仅仅是家庭农场,还有联管联养模式、多批次养蚕模式、集约化养蚕模式等多种形式,各地在推进蚕桑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要吸取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字,要实事求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三)着力加大蚕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力度,增强发展动力。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目前蚕桑产业现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尽能可扩大现有先进技术的覆盖面,提高整体生产水平。目前,我省蚕桑总体生产水平全国领先,但也要看到,各个区域之间的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在高产区内部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高产区单产普遍在45 公斤以上,而一些低产区仅有30 公斤左右,虽然存在资源禀赋差异,但通过改造,提升的潜力还是不小的。因此,一方面要在巩固和稳定重点产区“精品蚕业”的同时,加大现有蚕桑科技在中、低产区域的示范推广力度;另一方面要拓展产业空间,利用蚕桑良好的生态、丰富的资源等优势,与休闲观光农业等结合起来,提升江苏蚕桑的整体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突出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推动蚕桑生产实现新飞跃。农村生产调查显示,现有蚕桑省力化技术虽然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大幅度的省力化,更谈不上机械化、自动化。随着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现有的蚕桑生产技术是无法全面支撑这一新的经营模式的。因此,要重点围绕桑园管理轻简化、大蚕饲养省力化等重要环节,在品种、技术、装备和模式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与有关科研单位的合作,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和提高。三是要加快防灾减灾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近年来极端气候和环境污染的常态化,要加强与气象、环保、植保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加强预测预警技术研究,同时也要借鉴其他行业成功经验,如茶园防霜扇、农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蚕桑生产上的引进和应用,增强抗风险能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目前已进入惊蛰节气,老话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蚕桑生产也已开始进入春蚕大忙季节,各地要立足当前,认真落实好各项关键措施,力争2015年蚕桑生产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一)抓好当前生产,夯实全年基础。春蚕生产是全年蚕桑生产的大头,也是生产优质蚕茧的最适宜时期。各地要加强指导,引导农民利用当前有利天气条件,抓紧开展桑园翻耕,施好春肥,做好病虫防治等桑园管理工作。同时,要认真做好合同订种工作,提高合同兑现率,科学制订生产计划,及早落实生产任务,加强蚕种质量监管,确保优质蚕种供应。
(二)用足用好政策,发挥项目作用。目前,农业上的各类项目申报已进入集中申报期,各地要主动关注,及时申报,积极争取各类惠农政策和资金对蚕桑生产的扶持。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国家对各类项目资金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各地在项目申报过程中,一定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项目任务和资金下达后,要严格按照项目内容来实施,按规定用好项目资金。正在实施的项目,要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实施进度,及早发挥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加强宣传交流,扩大产业影响。我们的蚕桑茧丝绸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地要深入农村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蚕桑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对产业政策、行业信息的宣传交流,扩大蚕桑茧丝绸产业的影响力,增强广大干部、农民的信心,努力稳定桑园面积。另外,修订后的蚕种生产经营、蚕品种审定及蚕种质量事故鉴定等规范性文件,已于春节前下发各级农业部门,并在网上公布,各地要及时学习、宣传,依法开展蚕种生产、经营和管理,共同维护蚕种市场秩序。
同志们,新的一年目标任务已明确!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促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扎实工作,推动经济新常态下的江苏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