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雅,吴佳玲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加拿大作曲家、音乐教育家R.Murray Schafe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首次提出了“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听觉”行为进行了反省与再认识。[1]单纯注重视觉感受而忽略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需求的公共建筑设计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公共建筑整体生态环境的渴望。由此可见“声景观”等在公共建筑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图书馆的“声景观”建设在公建的“声景观”中应该是排在首位的。
为了建设良好的图书馆声景观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是什么在影响图书馆的声环境的建设。声景观的研究对象来自所有的声音源,现阶段影响公共建筑声环境建设的主要声源分别有:交通干道产生的噪音、施工工地产生的噪音、和公建附近的教学楼、工厂、集市和配套公共设施如锅炉房、图书馆的地下水泵房等产生的噪音。且现今生活噪音也成为噪声的一大来源。这些来自各方各面的噪音干扰会对图书馆日常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并有调查显示噪声分贝的大小与使用者反应图书馆声环境的好坏程度是成反比的。
交通噪声对城市图书馆的影响在上述噪音来源中位居榜首。当今社会交通工具主要为机动车,从而导致白天有80%的交通干线道路交通噪声超过标准限值(70dB(A))。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不断丰富,图书馆周边难免冲刺着各式各样的公共建筑,这个影响会愈演愈烈。如此一来我们面临的交通噪声也就越来越“多元化”。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建设是没有一秒钟停歇的,这使得施工工地产生的噪声对于城市图书馆的影响仅次于交通噪声对城市图书馆的影响。工地施工时产生的声污染及光污染会严重影响人们的阅读及自习,使人们难以一直集中注意力。
城市图书馆周围的工厂产生的噪音、流窜于图书馆周围的贩卖声以及图书馆内部共建产生的噪音也是影响人们正常活动的主要噪声来源。
在城市图书馆中,各个自习室的噪声也会互相干扰。左邻右舍挪动桌椅的声音,高跟鞋的脚步声,走廊里的电话声,以及同学间的窃窃私语,这一系列的复合声源,使得图书馆噪声级升高,低频声和振动源增加使得用户间的干扰愈演愈烈。而轻质隔墙被推广使用,虽然减少了墙体自重但是同样带来了墙体的隔声性能严重下降等负面影响。钢筋混凝土板浇筑的刚性地面完全隔绝不了楼上桌椅的撞击声,公共楼梯间的防火门也掩饰不住使用人员的脚步声,这使得用户之间的噪声干扰愈演愈烈。
与噪声相比,可能更多的人会认为一个良好的声环境应该是没有声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台湾学者曾以不同的公建样本做了许多的调查和测试。结果显示有80%的人是喜欢听见大自然的声音的。这些声音包括虫鸣鸟叫、风声、流水的叮咚声及树枝摇动的飒飒声音等。62%的参与问卷的用户还表示喜欢较高的自然声,认为在聆听自然声的时候可联想到周围空间景观和地域风情。[2]
获得类似分析结果的还有日本的一项研究[3]。按人们对不同声音的喜好程度他们进行了如下的排列。排在前面的声音分别来源于鸟类、流水、昆虫、青蛙、波浪和风铃。排在最后面的声音别是摩托车的声音、空转的发动机声音、施工广告车发出的声音和人们唱卡拉OK 的声音。
由此可见,人们对自然声音是充满喜爱与向往的。但是,声景观研究的对象为整体声音,即噪声也为声景观的一部分。所以说,建设城市图书馆良好声景观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有效降低噪音;第二,利用自然声创造良好的声环境。
(1)声屏障。运用灌木或围墙等增加了声音衍射的距离,从而加大了声能量的衰减。而其减噪的效果受声音源大小及其所在地,屏障的高度和与接收点远近有关。
(2)建筑物。位于图书馆周边的低层商业建筑在对应一般道路产生的噪音中会起一定作用。但面对高架道路时也会变得素手无策。加之需要根据规范设置开口,通道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公建还是会受到影响。但是建筑物在排布上及其灵活,其综合反射与衍射声音的作用还是高于一般植物声屏障的。
(3)树林与草地。30m 宽的树林同毫无遮挡的自由声场衰减相比,其减噪量比后者高6.57dB,与一样宽度的草地比也要高出2.19dB。按照经验,树林与草地的建造量与其降噪量大致呈正比。并且叶片大小、密度以及树种的结构与高度都会影响降噪的效果。实际生活中应当将不同物种混合布置,增加环境层次。
同时,我们也应该合理排布建筑物的位置,加强图书馆管理等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噪声污染。
笔者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声景观的营造方法。
首先是声音。良好的听觉享受不仅可以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愉悦人们的心情。我们可以在图书馆建设的同时融入水景,水的流动可以丰富人们的视觉,水的声响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同时水的流量、流速、高差和空间大小都可产生不同的混响效果。水体本身同时也是构建声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与最能吸引人的元素。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入不同层次的植物。植物本身就是消音的高手,再加上微风拂过,沙沙声萦绕于整个公建,也不失为一段动听的旋律。与此同时,植物也是各种昆虫与鸟类的栖息地,这些动物的加入更是增加了声音的多样性。
其次是图书馆周边的营造。悦耳的声音可以引导人们的行走路线。当人们被喜爱的声音所吸引,此时我们更加需要合适的景观与之相衬。声景由于声音源的远近可以分近景、中景和远景,与之相配的景观建设也要依照人们的心理感受的推进而推进。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获得完整的心灵感受。我们在营造园林空间的同时也可以加入不同种类的材质,如石阶,木栅,木桥等,无论是人们的行走声还是飘落的叶子声也都会随着材质的更改而变得不同。
最后的切入点便是行走中的游览者。游览者即是声景观的享受者同时也是声景观的创造者,更是声景观的改变者。游览者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着的声音源。人们会奔跑,会呐喊,会交流等等,这些活动都在发出声音,参与着声景观的建设。悠扬的歌声,美妙的乐器声更是无形中增加了声景观的层次,丰富着人们的听觉享受。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影响城市图书馆声景观建设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设图书馆声景观的方法。声景观的研究在我国目前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要想系统的完整的设计声景观,让声景观为生活服务,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声景观会逐步摆脱噪音的防治,而更积极地投入到为人们建设健康生活环境中去。当然在图书馆建设中我们还要考虑到其他感知要素(如嗅觉、触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出健康、生态、环保的新型公建。
[1]吴颖娇,张邦俊.环境声学的新领域——声景观研究[J],科技通报,2004(6):565-568.
[2]K T TSAI,R P LAI.The Study on Green Sound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Urban Area-focusing on Tainan Area[J].Proceeding of WESTPRAC-VII,2002,2(10):871-874.
[3]林宪德.城乡生态[M].台北:詹氏书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