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煬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38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既是历史文脉的延续,同时又提供了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所。青岛作为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凭借其丰富的近代建筑群、优美的城市海滨轮廓线、“山—海—岛—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著称。青岛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是体现城市风貌最优秀的代表,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7年末,德国派军强占青岛,导致胶州湾及周边共550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殖民地长达17年之久。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青岛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因其八条街道以我国重要关隘命名,故称“八大关”(后增为十条)。同期,大量外国和民族资本涌入青岛,优秀建筑师和规划师回国工作,而紧随别墅区的扩张,八大关一带被规划为“特别规定建筑地”,开始了整体性的开发。随着道路的建设,国内的新兴贵族与社会名流等均热衷于在此兴造别墅,至40年代初,八大关别墅区的格局基本形成。其建筑形式多为独立院落别墅,以欧陆式近代建筑风格为主,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城区”,2009年被评为首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根据2013年青岛市政府出台的《青岛市八大关风貌保护区管理若干规定》,东至太平角六路,南至海岸线,西至汇泉路、荣成路,北至香港西路的区域被纳入八大关风貌保护区保护范围。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特色是柔和的整体空间尺度和自由灵活的功能布局。主要表现为建筑严格控制层数和尺度,别墅群风格多样同时巧妙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及道路布置,整体空间效果和谐,庭院绿化别致精巧并且道路布局独具特色。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一般集中在物质要素的保护,一般归纳为历史建筑、街巷格局、空间肌理及景观界面保持等三方面内容。
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观点研究,可以总结出主要理论有:有机更新理论、新人本主义理论、新都市主义和街区文化多样性理论等,它们贯穿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保护和更新的全过程。(1)有机更新理论。吴良镛先生针对我国历史性城市的长期研究,总结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和教训,结合北京旧城保护实际而提出“有机更新”理论,并在1987年开始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更新中加以实践。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有机更新,历史性城市整体的有机更新和历史城区街巷肌理的有机更新是有机更新理论的三个含义。(2)新人本主义理论。相较于原有的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关于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理论,新人本主义理论在其基础上进行研究,融入了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3)新都市主义。上世纪80年代晚期,新都市主义在美国的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美国出现的城市郊区化、旧城空洞化和城市空间单调乏味的问题。它其中的一个意义就是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的居住环境,从而使民众回归城市。
除了要解决建筑本身和空间肌理的问题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和非物质空间形态的问题。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局面,应该着手于如何平衡保留城市原有记忆和适应时代发展这二者的关系。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原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若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就需要根据街区的历史资源特征有类别、有层次的进行规划。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基础设施的改造、街道格局的保护、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街区功能及性质的调整。(1)基础设施的改造。居民的日常活动是使街区保持活力的主要动量,而历史街区一般都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和缺乏的现状。主要表现为排污设施老化、地段管网陈旧、电线电缆架空布置等,普遍存在隐患。除了改造已有可利用的设施外,还需增加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从而提升居民生活条件,营造开敞的交流空间。(2)街道格局的保护。一个地段乃至城市的个性,可从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的道路格局窥出。通过对街区道路格局的梳理和肌理修复,可以尽力还原当地历史活动氛围。青岛八大关延续了之前规划的道路路网,人行道的地面用古色古香的青石砖铺就,而高低的道路坡度也增加了游人的游玩趣味。(3)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中,每个建筑的兴衰史都值得赞叹。由于居民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变迁,部分建筑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如违章搭建势必有碍观瞻。为了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貌,需动员部分居民迁出并做好安置工作,再对历史建筑修旧如旧,同时更新建筑内外部的基础设施,恢复街区的生命力。(4)街区功能及性质的调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街区功能的复兴。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功能通过对国内外保护实践的研究,可总结出两种保护方式,一是调整并转换街区原有功能,二是在原有街区功能的基础上加以强化。显然,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使用了前者的保护方法,街区成为景区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虽多数建筑处于保护状态而不再有居民入住,但还是有部分建筑由居住功能转化为酒店、接待和休憩,并非是完完全全的博物馆式的游览景区。
作为历史传承的载体,历史文化街区更是现实生活的场所。对于它的保护,不是把它封存成历史化石来欣赏,而是参与其中,使它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除了解决保护的问题外,更需解决永续发展的复兴问题。规划理论学科发展的局限性,规划编制人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都对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中活力的丧失有着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青岛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改造的分析研究,从八大关街区的历史沿革、街区风貌特色、街区保护原则和改造方法进行思考,希望研究成果对我国一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石峰,张小帆,刘堃.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
[2]武联,沈丹.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以青海同仁民主上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
[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43-647.
[4]顾春平,周根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初探——以长春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