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郭云
(临汾市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
隰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麓、临汾市西北部,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仰绍、龙山文化时期已具有较高的人类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三晋雄邦”、“河东重镇”之美誉。全县辖3镇5乡97个行政村,总人口10万人,国土总面积1 413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172 km2,属典型的黄土残塬沟壑区,也是比较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多年来,特别是2003年水利部把淤地坝建设列为“三大亮点”工程之一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直把以淤地坝工程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坚持治理不动摇,持续开发不间断,使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了安全、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尤其是在淤地坝建设管理、安全防汛、除险加固等方面,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隰县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加快以淤地坝工程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强化淤地坝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对于切实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构建和谐隰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始终坚持县长亲自挂帅、分管副县长主抓、有关职能部门一把手参加的淤地坝建设和管理组织领导,把淤地坝建设和安全管理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载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县乡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奖惩兑现,使全县的淤地坝高质量建设和高效益管理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截止2014年底,全县建设完成精品小流域19条,累计建设大中型淤地坝90座,小型淤地坝366座,新增和改善沟坝地2 533余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3,而坝地粮食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50%左右。全县所有的大中型淤地坝全部列入安全生产的监管行列,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凸显,大中型淤地坝真正成了流域防洪减灾的“保护神”、改善生态环境的“奠基石”、解决农民吃饭的“粮食囤”、加快致富奔小康的“钱袋子”,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隰县在以淤地坝工程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在淤地坝工程建设方面,坚持强化“四制”,落实“四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即: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全权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把好“责任关”;工程质量实行建设监理制,全程跟踪检查指导,确保“监督关”;施工队伍选择实行招投标制,确保公开、公正、透明,堵绝“人情关”;资金拨付实行报账制,保障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安全关”。良好的建设机制,对于保证淤地坝工程的高质量建设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在淤地坝运行管理方面,强力推行“三轮驱动、三力并举”,落实工程管护责任。一是制定出台淤地坝管理政策。早在2004年,县政府就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护坝田”制度,加强淤地坝工程管理的意见》,明确了淤地坝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强力落实管护范围、管护权限、管护职责以及责任追究,确保了淤地坝的持续健康运行。二是组建淤地坝管理机构。成立了由县水利水保局牵头、工程所在乡村主要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的护坝站,招募管护人员,落实“一人一坝”管护制度。同时,县政府把淤地坝管护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按照每座骨干坝600元、中型坝400元的标准,足额拔付进入护坝站设立的专户,专款用于淤地坝管护。三是建立“护坝田”管理制度。采取每建设一座淤地坝,均和有条件的受益村协商划出0.67-1 hm2可耕种土地作为“护坝田”,并签订土地划拨合同,交由护坝站经营或者租赁承包,经营收益用于淤地坝的管护维修。目前,全县90座大中型淤地坝均落实了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协议90份,落实“护坝田”30.67 hm2,年收益4万余元,加上县政府累计拨付的淤地坝管护经费14.64万元,为全县淤地坝的安全运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长期以来,隰县始终坚持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力对已建和在建淤地坝的安全防汛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按“四个到位”的要求,确保全县淤地坝正常运行,安全度汛。一是思想认识和组织领导到位。按照上级对淤地坝防汛工作的要求,全县上下始终牢固树立“宁可百日无汛,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指导方针,把淤地坝安全度汛纳入全县防汛管理体系,列入全县安全生产的监管行列。为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各乡镇长为副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淤地坝防汛领导组,统筹协调全县的淤地坝安全防汛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做到了“防有法、抢有力、撤有序”。二是除险加固和隐患排查到位。按照上级水利部门的要求,对排查发现存在病险的古县河沟1#骨干坝、黑河沟骨干坝等实施了以增设溢洪道、加高培厚坝体为主要内容的除险加固工程,提高了防洪标准,确保了淤地坝本身和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期坚持每年汛前逐坝排查和整治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建立隐患排查和整治档案,做到隐患排查彻底,整治措施得当。三是度汛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位。在制定下发的《隰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安全度汛运行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各管理单位及责任人的具体职责、防汛措施和所要承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每年对《隰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防汛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为落实防汛责任、组建抢险队伍、储备防汛物资、适时应急演练提供强力指导。四是安全监管和值班预警到位。按照淤地坝安全防汛分级负责的原则,每年汛前都要开展淤地坝度汛安全大检查,逐坝落实行政、技术、管护责任人和管护经费,并加强管护人员技术培训,公布各自职责和联络方式,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淤地坝防汛领导带班制和防汛值班制,各个参与人员通讯工具全天候开通,保证通讯联络通畅,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加强信息交流,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实施处置准确得当。“四个到位”的落实,为全县淤地坝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