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高 彦
(1.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2.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在媒介融合多样态多结构的影视剧艺术创作语境中,红色经典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它将中国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光辉历史艺术化地呈现于荧屏之中,书写出特定时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斗争历程,塑造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英雄人物,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伟大精神。红色经典通常指以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为创作背景,以革命英雄人物或事迹为表现内容的影视文化形态,涵盖了从十九世纪中期至现在的历史时段,尤其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突出表现,涌现出如《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和《林海雪原》等影响广泛、传播价值颇深的影视剧作品。它们具有时代特定性、人物鲜明性、剧情跌宕性和宣传明确性等创作特点,影响着几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中国影视剧创作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刻画时代人物,弘扬时代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我国红色经典影视剧中,有很多影视表现元素取材于大别山地区,这也进一步体现出大别山地区特有的影视文化资源和表现价值意蕴。2014年11月至12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档播出反映革命老区抗战斗争,保家卫国的红色电视剧《铁血红安》,正是对大别山红色革命历史的生动写照与精神传承。该剧以湖北地区著名将军县红安籍将军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史为创作素材,详实地讲述了铁血战将们智勇双全、百炼成钢的战争传奇。该剧通过刘铜锣、方杠子和戴慧平等血性十足的人物塑造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战争传奇故事,向世人展现出动人的战争恋歌、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民族豪情的思想内核,有力地阐释了当代红安精神的精髓意蕴:质朴真诚、英勇刚毅、不胜不休。
正如《铁血红安》所表现出的铮铮民族气节和勇于担当的时代品质那样,红色经典通过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形成强大而多元的时代精神解读。将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光明正义的坚守向往与人格魅力的无形传承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构建出符号学意义与社会学学理交融的审美图景,呈现出共性与个性、横向与纵向相协调相统一的研究视域。红色经典重在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深厚积淀与有效传播,是浓缩红色文化与表征红色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影视剧创作是其文化价值的艺术化再现,是具有原创性和情节性的镜像语言表达。在大别山特定历史文化的生动演绎中,红色经典影视创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时间与空间有机结合,彼此贯通的传播生态格局,将特定历史时代的红色文化转换为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有机部分,构建主客观统一的历史再现区间,从而寄托隐含着红色经典独有的影视文化神韵。
影视艺术创作是将时间与空间相互整合的表现元素融为一体的艺术创作样态,是重新认识并有效尊重社会生活本貌的现实话语表达形式。它不仅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制约,同时与影视消费群体的利益诉求休戚相关,是充满受众情怀意愿的大众文化产物。在红色影视剧创作中同样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艺术属性。红色情怀是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是将特定时空和人文地理加以概括浓缩的红色文化表征,在多元情感诉求充斥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坚守红色文化的特有情感,积极探求它的情感溯源,分析它的情感样态,并有效结合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质,开掘出新时期红色影视剧创作的新路径。
大别山地区有着多种红色人文情感元素,是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斗争精神和区域发展变化的浓缩与升华。这种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红色情怀,既有红色文化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备其特殊属性,即革命精神与人文风貌紧密依存,相互影响,彼此共生。黄冈市红安县原名黄安,在这片热土上浸染着革命先烈的热血,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等一大批革命家、军事家,铸造起刚毅不屈、英勇无畏的中国脊梁。从1923年黄安党组织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近三十年的革命征程谱写出红色土地上一曲曲撼人心魄的革命颂歌。电视剧《铁血红安》把红安当地的革命传统和主人公浴血奋战的坚定信念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在深广厚重的人文素养氛围中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红色之歌。刘铜锣的坚毅果敢,方杠子的英勇无畏,戴慧平的大义爱国,还有方蕾、曹丽君、安娃子等一个个性格鲜明、命运波折的人物都是时代精神与影视语言的时空写照,是千千万万黄冈人民对大别山这片神奇秀美沃土的深情礼赞。在大别山深厚而久远的红色文化熏陶之下,一代代革命儿女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曲悲壮激昂的红色篇章。这正是充分运用影像表现元素还原再现大别山革命征程的思想之源,是横向的历史事件历程与纵向的影像话语表达交融提升的情怀溯源。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影视剧创作所需表现元素,这一过程正是融合了创作人员思想情感和剧中人物情愫意蕴的交织点和融合点。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艺术关系,是重塑大别山红色影视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正视历史和艺术表现的关键制约因素。《铁血红安》正是在此点上着力刻画红安地区早期革命历程和与之相关的革命英烈。“红安革命斗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分子的家庭性、亲属性。”刘铜锣、方杠子、戴慧平这生死结交的三兄弟,方蕾和方杠子的姐弟关系,方蕾和曹丽君又是好姐妹,李坪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又是他们走上革命征程的引路人,这样的人物关系延伸出多重多维的人物情感,是红安早期革命斗争情形与本乡本土人情风貌的艺术化再现,生动形象地表征出大别山地区红色情怀的特殊意蕴。
当然,在这些鲜活的英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具有的仁人志士的精神品质、价值境界、思想内涵和理想追求,折射出影像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双重提升与融会贯通。这是在影像行为的深度刻画中,观影者清晰具体地看出浸润在政治伦理和时代精神中的榜样力量,而这也是新时期影视艺术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艺术话语表达境界。无论是红色经典剧作还是新世纪创作的红色影视作品,不变的是对红色情怀的凝练与升华,是对影像仪式化描摹与立体化加工的表达与传承。同时,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大别山红色情怀植根于革命老区人民,来源于千百万人民的英勇颂歌,所以影视艺术创作应源于人民,归于人民,艺术化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境界,动态化地勾勒出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和心灵感召。这需要影视创作者深入现实生活之中,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当中,深度开掘他们身上传承至今的可贵品质和动人故事,有效凝练出他们秉持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力量;从而赋予人物更为可信可感、鲜活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予受众更加可闻可敬、真切自然的心灵愉悦。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生发出无尽媒介生命活力,扬己之长,补己之短。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等充分发挥资源丰富,调配自如,基础深厚等优势;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手机电视和手机动漫等有效彰显出后发之势,纵控灵活,新颖独特等特色。正是在这样的媒介传播环境中,红色影视剧创作获得无尽发展潜力,具有创作思想的广度和创作图景的深度相融合的动态进程。红色旅游成为这股强势发展洪流中的有生力量,它不仅与融媒时代的话语表达自然承接,同时构建出新兴影视创作产业载体,特别是将其置于大别山红色文化中,更能体现出特有的地域文化气息和审美意境体验。
红色旅游具有历史传承的时代性和传播领域的世界性,同时它兼具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的多种特质,是可知可感的精神载体。它主要展现出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历程,是具象的历史遗迹和抽象的思想内涵的生动统一体。广阔富饶的荆楚大地上孕育着丰富多样的红色旅游资源,从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到中共“五大”旧址,从洪湖瞿家湾到阳新龙港革命旧址,从武汉向警予烈士墓到“二七”烈士纪念碑。大别山不仅具有壮美秀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具有深厚宽广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红色革命纪念地。麻城市烈士陵园,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它们都如一颗颗闪耀的红星镶嵌在这片神奇的红色土地上。它们是湖北境内值得珍视的宝贵历史资源,是无形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是形成红色影视剧产业规模的重要依托因子。
媒介融合语境中的大别山红色影视剧创作应深度挖掘红色旅游的内在潜质,依托外在优势,将地域特色、历史沿袭、时代变迁和话语表达有机结合,形成以媒介话语权生成与表述为核心诉求点的影视创作新空间。红色旅游依存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展传承之中,正是有了千百万大别山革命儿女的英勇奋战与顽强斗争,才会有今天红色旅游的无穷魅力与多元价值。红色旅游进一步丰富了话语表达的内涵和意蕴,对人物形象的丰满、事件过程的把控都有着较大推动作用。这其中应深入探究媒介话语权在红色影视剧创作中的重要功效。媒介话语权的生成是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演进脉络而自然生发出的,是其与影视传播文化相互融合,彼此影响的传播产物,是民族精神品质与现代媒介技术有机贯通的传播要素。
红色影视剧话语权表述应认真考察创作原型和艺术造型两个层面的话语阐释。创作原型在深厚宽广的历史积淀中有着难以计数的话语内容和繁杂多样的表达体系。创作人员应坚持“实事求是,为本创新”的艺术理念进行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再创作与再加工,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把握其特有的艺术属性。横向层面是熟知这一历史人物和同时代其他相关人物的关系属性和内在依存,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冲突变化,有着怎样的时空层面延展。在纵向维度中,应将人物原型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从古至今,由中而外地进行人物性格、代表事件和戏剧冲突的梳理与探究,从而选取人物原型的代表性特点进行规整划分,形成条理分明,逻辑清晰,要素齐全的创作图景,把握主要人物的话语表达特点,从表层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到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传神等。
[1]阳丽君,王东祁.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原因之探讨[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4).
[2]马玉玲,黄解明,彭海宝.“红色经典”主流价值与当下文艺创作研究——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9).
[3]任现品.反叛与倚重:红色经典对传统性别伦理的双重态度[J].齐鲁学刊,2010(1).
[4]张宗伟.传承-重构-再造:“红色经典”[J].电影简论,2011(7).
[5]王亚娟.红色旅游开发研究[D].湘潭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