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中的“民粹主义”思潮

2015-08-15 00:4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粹主义思潮政治

齐 冰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一、“民粹主义”的概念

“民粹主义”起源于俄国,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流派,提倡者以平民知识分子为主体,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主张发动农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地主统治。否认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主张个人恐怖手段,认为只要发展“村社”,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就是狭义的“民粹主义”。而这种民粹主义的内核是“村社”精神。马克思认为,俄国要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必须具备两样东西:“在经济上有这种改造的需要,在物质上有实现这种改造的条件。”[1]571所以,“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1]578马克思正是在借鉴了民粹主义的“村社”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广义的“民粹主义”是指一种声称普通人或大众人民的政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欧、北美、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发相继发生了一些反对制度化政治的民粹主义的运动,比如拉美的民粹主义——庇隆主义,欧洲的新民粹主义运动,以及台湾的民粹政治。广义的“民粹主义”在政治光谱上位置并不固定,既可“左”也可右。左翼民粹主义与右翼民粹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左翼民粹主义把社会主义作为他们政治纲领的基础,批判资本主义、反对新自由主义和美国的霸权主义,把社会和政治的公正和平等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右翼民粹主义借口打击刑事犯罪,维护法律和秩序,把外来移民等同于刑事罪犯,强调排外主义和反对外来移民。”[2]28-30拉美的民粹主义就属于左翼阵营,而欧洲的“新民粹主义”在意识形态上是极右的。

狭义和广义的民粹主义,都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乌托邦意识,都含有“人民至上”的精神内核。这种“人民至上”的宗旨有时是政治家的一种策略。台湾的“民粹政治”根本就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因为在台湾政客眼中,“迎合选民就是民主”。所以,民粹主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式。

二、“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特征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3]这种评判却是违背历史发展,有害于现代化进程的。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阶段,这样的变动和调整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房价过高、暴力拆迁等,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往往会引发民粹主义的兴起。

(一)农业社会遗留的消极思想成分

笔者认为,小农经济是民粹主义存在的土壤,所以民粹主义天生就带有强烈的“复古”情节。时至今日,我国依然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农业社会遗存的一些消极思想,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失。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这些农业社会遗留的思想还可能沉渣泛起。第一,有明显的“仇富”情绪,愤世嫉俗,不相信政府,以穷人的是非为判断标准;第二,主张均贫富,这与农民的“均平”思想如出一辙;第三,有“清官”情节,对于事件的解决寄希望于“人治”而非“法治”,追求“大民主”,崇拜卡里斯玛型的领袖。无论是对于“大民主”的热衷,还是“均贫富”“泛道德主义”的观点主张,都似曾相识。“均贫富”并不主张致富机会的均等,而是希望财富平分。这些思想印记都与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历史有关。

(二)容易和民族主义相结合

在当代中国,民粹主义往往容易和民族主义相结合,甚至会引发一些伴有暴力行为的群体性事件。2012年以来持续恶化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就曾引发国人打砸抢日货的暴力事件。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的政治表达和政治诉求,但并没有纯粹的表现形式。“它必须与某种政治或社会力量结合起来,表现为社会运动,或历史过程,才会显示出其生命力。”[4]26-27一旦与其他国家交往发生矛盾,民族主义的“排外性”便会凸显。这种“排外性”容易与民粹主义表达的政治上保守主义产生共鸣。而与民粹主义结合的民族主义,容易演变为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意志狂热,行为暴力,看似“民主”实则是“反民主”的。

(三)互联网是“民粹主义”的重灾区

在当代中国,尚未出现过有组织的民粹主义运动,但是在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中的民粹主义情结已成为了一种弥漫互联网的集体情绪。2004年的“富人原罪论”,2009年2月云南省的“躲猫猫案”,2013年的“城管打人”事件等,这些事件在网络上都出现了“一边倒”的观点,“富人”“官员”“专家”全部沦为网络上“人肉搜索”和口诛笔伐的对象。“众多言论支持的倾向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标准,即谁是精英反对谁,谁是平民支持谁,体现了民粹主义思想以民为粹,带有极端的平民化倾向。”[5]所以,代表知识、财富和权利的权威——专家、富商、官员都成为网络民粹主义主要的批判对象。可以说,网络民粹主义已成为当前中国民粹主义的一大典型特征。随着互联网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民粹主义已经漫延到了高校校园。

三、“民粹主义”在高校盛行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的出现和消亡,都有客观的社会条件。民粹主义在高校的盛行亦是如此。当前,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都是民粹主义在高校盛行的客观条件。广大高校大学生拥有极大的爱国热情,却缺乏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涉世不深、血气方刚的高校大学生很容易沾染上民族民粹主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民粹主义成为高校中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之一。在刚出炉的2014年国内外十大社会思潮排名中,民粹主义位列第四[6]。

(一)客观条件: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粹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与贫富差距具有正相关的联系。……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发展不均衡、分配不公平的基本现实,以及随处可见的掠夺、腐败、僵化、蜕变等现象,由此导致的欲望泛滥、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精神弊病,都是滋生民粹主义思潮的土壤。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普通民众很难通过传统媒介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宣泄不满情绪,因此他们的民粹主义思潮集中地以网络的方式表达出来。”[6]对于如今的大学生而言,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对于社会的一些热点事件,一些关系国家、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他们都十分关注,并敢于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些极端的社会事件报道时,很多学生会义愤填膺地在网上发布一些过激的言论。加上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压力倍增,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在网上看到一些官员腐败、富二代炫富等信息时,很难冷静地去看待这些问题。而互联网的平等性和虚拟性,也恰好给了他们极大的空间去释放压力,直接把矛头指向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的精英群体,宣泄不满情绪。

(二)主观原因:广大高校大学生拥有极大的爱国热情,容易被煽动

当前,我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也甚嚣尘上。近几年,一些书籍极力反对全球化,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主张中国应该在经济上“光荣孤立”,在军事上崇尚武力,更有人公开对希特勒表示赞赏。这些书籍本质上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方式,却成功地在国内开辟了一个很大的“愤青”市场,极大地煽动了大学生的民族情绪。

2012年夏,各地相继开始抵制日货,部分城市出现了大学生打砸同胞日本车和相机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事件中大学生们热爱祖国的一片赤诚,但这些过激的行为却不值得鼓励。在全球化的今天,抵制日货,本身就是“损敌八百自伤一千”的行为,打砸同胞的日本车,也是件“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这种以“人民”的名义,占据道德至高点的“流氓行为”,只能让人联想到民粹主义的行径。大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一旦失去理性,可能演变为极端的民族民粹主义,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

(三)传播途径: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6.18亿[7]2;大学生仍是使用互联网规模最大的群体。拿手机发微博、微信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2013年,微信发展火爆,截至目前,微信用户已达6亿[7]3,业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重要渠道。诸如微信这样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碎片化进一步增强,而且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打破了以往由主流意识形态垄断话语权的局面。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也使得网络民粹主义在高校中弥漫。网络上的民粹主义言论是现实中民粹主义思潮的映射。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的平等性、聚集性和偏激性,使得互联网天生就带有民粹主义倾向[6]。互联网的平等性,掩盖了现实社会中的阶层,使得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拥有话语权,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可以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传递和扩散,瞬间让成千上万的人转发和评论,这些评论很可能演化为多数人的话语暴政。互联网的聚集性,使得互联网不仅是平民大众的“狂欢场”,也是三教九流交流集会的场所,只要人多势众,网络恶搞、人肉搜索、炮轰围攻都可以瞬间完成。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民意”,这种从个体到大众的过程,正好反映了民粹主义的心理历程。互联网的偏激性,使得互联网经常成为大家的“公共厕所”,即使是语言污秽不堪,只要打着“人民”的旗号,任何过激言论都“合情合理”。所以,互联网为当前的民粹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的大学生,要想丝毫不沾染上“民粹主义”,也是不太现实的。

四、警惕“民粹主义”思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思潮,由于其自身的空心化,在意识形态上表现灵活,可为“左”也可为右。所以,对于高校中的“民粹主义”,我们审慎处理,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

(一)政治上:划分界限

对于网络上或现实中出现的一些“民粹主义”群体性事件,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审时度势,慎重处理,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为“民粹主义”这种空心化的社会思潮,在现实中可能忽“左”忽右。我们要搞清楚“左”和右的界限,警惕“左”也提防右。高校中出现的“民粹主义”思潮,往往是极“左”的。大学生血气方刚,愤世嫉俗,涉世不深,思想上容易走极端,容易沾染上民粹主义。但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中国在未来可以越来越好。我们需要提防的是,民族主义加民粹主义,这是民粹主义可能演变为右的社会思潮的一个方向。

(二)思想上:合理引导,以理服人

广大的高校大学生拥有极大的爱国热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是我国高校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使然。正是有了这些热爱祖国,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中国才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传承下去。因此,对于这些大学生,我们要说服教育为主,要真正做到“不打棒子,不扣帽子”,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处理。另外,我们必须在加强党史和国史教育的同时,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民粹主义根植的土壤和危害,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分析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决心,理性爱国。

(三)态度上:一分为二地看待

目前,在高校校园中,网络民粹主义和民族民粹主义都具有一定的市场。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民粹主义,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民粹主义,当前中国的民粹主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现实社会中民粹主义根植的土壤依然存在。如果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不解决,高校中的民粹主义是不可能根除的。

对于互联网和新媒体参与政治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加以肯定。当前,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已经成为平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渠道。必须承认的是,他们在增强公民意识,加强媒体监督,公开表达民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013年“房姐”等事件,都彰显了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威力。因此,对于网络民粹主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应该加强网络的社会监管和治理,既保证公民参与政治的网络渠道畅通,又防止话语暴政的出现。

对于民族民粹主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大学生“民粹主义”情结背后的爱国热情,合理引导;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提防西方势力的介入,防止敌对势力利用大学生的单纯和爱国热情,把大学生“民粹主义”的情绪引入歧途,避免出现政治动荡的局面。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张莉.西欧民主制度的幽灵——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7(1).

[4]房宁,王炳权.论民族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君玲,石义彬.网络事件中的民粹主义现象分析——以“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9(4).

[6]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2010-2014年社会思潮动向[J].人民论坛,2015(1上).

[7]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民粹主义思潮政治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