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征(大庆油田采油一厂,黑龙江 大庆 163001)
我国的石油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战略都存在差异。
首先,第一阶段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的油田开发战略主要以“寻油”为目的。尤其在建国初期,为了摆脱“贫油国”的帽子,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工作,大庆油田正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
其次,第二阶段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由于这一阶段国内工业发展并不发达,石油产品的消费并不旺盛,基本结束了进口成品油的依赖性,解决了基本供需矛盾。为了与国外其他国家进行战略资源竞赛,主要的战略为“开采”,即大规模提升原油产量,这一阶段除了大庆油田外,也建设了胜利、大港、长庆等油田项目。
再次,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我国的油田开采战略转变为稳步发展,一方面源于国内经济活跃,社会管理体制不稳定,另一方面与石油产业投资有很大的关系,资金的充足为发展技术奠定了条件。
最后,从上世纪90开始,国内石油企业开始逐步关注油田开发技术的创新,在战略上的调整幅度也很大。主要表现为,从单一地产能需求,转变为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综合考虑。
与此同时,国内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国内工业技术的发展,石油产能再次陷入不足的局面,这种不足不仅表现在产能上,更重要地是表现在总储量方面。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石油需求量逐年提升,对国外原有的依赖度不断提升,再次陷入“贫油”困局。根据中国能源学会的数字显示,2015年我国原油海外依赖度超过了60%,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其在现代社会,单纯地以来海外市场是极不稳定、极不安全的情况。为此,必须针对我国的油田开发战略重新定义,满足新的技术要求,实现新旧技术的接替。
显而易见的是,油田开发战略的制定或变更,与油田现状有极大的关系,也是制定战略的依据。在“十一五”期间获得的数据显示,国内超过65%以上的石油产能来源于水驱,而这一数字在个别油田范围的峰值会超过90%;由此造成的情况时,水驱技术的效果越来越差,原油品质也深受影响。
“老油田”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单纯地意味着出现早、资历老,而与其自身的开采难度又很大的关系。例如在我国最早的大型油田——大庆油田中,一些油田自身的采油性能依然很好;相对应地,经过长期的开采,我国大部分油田都进入了“二次开采”甚至“三次开采”的局面。以下以“二次开采”为例进行分析。
所谓“二次开采”,是针对一些老油田通过传统的开采方式,无法继续获得高产能的情况。需要进行二次开采的油田,往往已经处于传统方法的开采极限,或者濒临废弃,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全新技术,针对低下油藏进行重新认识、勘探和开采,并由此形成的全新老油田开发体系,即可视为是一个新的开发战略。
事实上,对老油田进行新的开发战略制定,也是由我国石油产能需求决定的。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质,在产能不足的前提下,就必须提高原油的回收率,充分对资源进行应用。目前我国老油田中采取的“三重”技术(重新构建井网、重新构建地下认知、重新组织地面工艺)正是出于这一目的。
很显然,无论采用多么先进地技术,原有油田产能都有枯竭的一天,这是无法避免的。从长远角度来看,必须寻求新的油田开发才能满足需求。世界范围内80%以上的油田建设在陆地领域,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和勘采技术的成熟,海洋石油产业发展也步入了高速阶段。相比固守阵地的战略而言,新开发的领域更具有潜力。
油田接替技术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泛指大部分性能超越传统采油技术的内容。根据我国石油开采实验成果进行总结,可以列为是接替技术的包括空气-火驱技术、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微生物驱油技术、热超导驱油技术、聚合物驱油技术等等。
其中,空气-火驱技术是主要针对稠油开采,通过在地层以下连续注入空气(氧气)并点燃油层,燃烧之后不仅能够改善稠油的性质,其中产生的压力也有利于原油开采,比传统的水驱技术更先进、更有效。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高新材料技术的典型应用,由于开采较长时间之后,地层中的原油剩余量很少并且呈现出零星分布的状态,但总体而言储存量依然十分丰富。为了获取这一类原油资源,可以利用聚合物的特殊结构注入油层,促使油层聚集。
微生物驱油技术是油田接替技术中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微生物驱油技术主要通过选择性的微生物培养进行驱油,这种方法投资小、持久有效,同时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也不会导致原油品质下降,是目前国际先进技术领域重点研究和应用的技术之一。
[1]段立锋,陶成学,陈军.探索油田开发规律[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1:199.
[2]李建军,范力,郝洪峰,徐皓玉,吕梅.油田开发精益化增效管理[J].石油科技论坛,2011,03:41-45+70.
[3]赵文智,胡永乐,罗凯.边际油田开发技术现状、挑战与对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04:393-398.
[4]田黎明.浅谈油田良性开发战略[J].山东经济,2005,04:71-72.
[5]禹含.百年油田战略的文化内涵[J].企业文化,2005,1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