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维东 □ 康新春 □ 魏东坡(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移民安置是在国家的基础建设尤其是大中型水库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占地产生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搬迁和家园重建活动。移民安置的妥善与否是关乎到工程能否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
由于前些年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国力有限,在工程建设时采用了低标准的补偿标准来补偿移民损失和安置移民。因此也造成了这些移民搬迁难——有些水库由于移民未搬迁导致水库大坝已建成数十年但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有些水库虽然已建成并投入了运营,但由于移民安置后引发移民在新居住地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造就了移民生活贫困,以至于经常有移民回迁,给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这些都是由于我国存在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工程投资与移民投资体制不一致、后期扶持存在缺陷等不足所造成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将移民安置和工程建设提高到同一个高度,在工程建设前期工作过程中系统地、充分地考虑移民搬迁和安置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认真做好移民的安置工作。
水库移民安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安置,二是生活安置(也称搬迁安置)。先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定,结合移民淹没实际情况及安置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移民安置规划的指导思想,再根据确定的指导思想进行移民生产生活安置规划。
生产安置分为农业安置和非农业安置,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仅仅采用农业安置或非农业安置,而是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
目前对于水库移民生产安置一般采用以大农业为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广开安置门路,走农、林、牧、副、渔多渠道安置路子,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结构,多行业综合安置,使移民生产有出路,劳力有安排,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
在水库生产安置规划中,根据水库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库区移民故土难离的移民情感以及库周村庄剩余耕地的充分利用,在耕地、交通、水源等资源便利的条件下,在库周淹没涉及村庄安排部分移民后靠。根据区域剩余耕地的数量、质量、可利用程度及安置标准等因素,确定后靠安置人口。综合考虑库区实际和拟定远迁安置区的自然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确定远迁安置规划。
移民安置规划成果要与各级政府反复协商,并充分考虑移民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对于需远迁的移民,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自然状况比较优越、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安置远迁移民,并对移民安置区进行环境容量分析。
在安置容量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考虑土地划拨数量,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移民生产开发资金数量,确定移民生产安置方式。以农业安置为基础,在巩固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以保证移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提高。
3.1.1 农业安置
3.1.1.1 库周后靠移民农业安置方式
在水库淹没处理后,淹没影响区各村庄仍留下大量人口继续耕种村庄剩余耕园地或者使用邻村的富余耕园地,耕地富余较多,且目前种植模式采用粗放式经营,发展潜力较大,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增加后靠移民的收入。
3.1.1.1.1 土地整理
由于水库库周剩余土地多为山坡地,土层较薄,质地疏松,需要通过坡改梯等土地改造措施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3.1.1.1.2 土壤改良
通过有效的土壤改良培肥措施,一般3-4a就能达到高产稳产,主要是在翻动土层的同时大量施入有机肥料,如牲畜圈肥、堆肥、绿肥等,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并提高土壤肥力,并防止旱地水土流失,提高地力。其措施包括:重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增施复合肥和微肥,秸秆还田等。
3.1.1.1.3 农田水利配套设施
根据安置区土地划拨情况,移民安置后可进行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可以配套抽水站、渠道、机井,改善安置区的灌溉条件。
3.1.1.1.4 消落区土地利用
有些水库库周坡度平缓,且水库在汛限水位与正常蓄水位之间有大量的消落区土地,后靠安置的村庄可以充分利用库区消落区土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3.1.1.2 远迁移民农业安置方式
3.1.1.2.1 土壤改良
通过有效的土壤改良培肥措施,其措施包括:重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增施复合肥和微肥,秸秆还田等。提高土壤肥力,并防止旱地水土流失,提高地力。
3.1.1.2.2 农田水利配套设施
为保证远迁安置区新老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需配套抽水站、渠道、机井等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安置区的灌溉条件。
3.1.2 非农业安置
3.1.2.1 养殖业规划
为恢复原有生活水平,根据移民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及市场供需要求,拟发展以养猪、牛为主,养兔(鱼)、养羊、养鸡为辅的养殖工程。采取以家庭饲养为主,股份合作制、“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
3.1.2.2 乡镇企业
本着立足当地资源,发展优势的原则,选择投资小、见效快的企业,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利于安置移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移民收入。根据当地资源,库周及远迁安置区可以发展建材、小型农机、农副业加工、运输等产业。
3.1.2.3 旅游业
水库建成后,水面开阔、水深适中、水质良好而清澈见底,库区小区域内将形成气候宜人、山水相映、景色秀美的自然景观,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使库区及库周变成旅游、避暑、休闲、度假、疗养胜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可给库周移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3.1.2.4 劳动技能培训
结合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规划,需对生产安置人口进行相关劳动技能培训;同时可以根据库区及安置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既可以缓解移民劳动力剩余情况,也可以增加收入,增长知识。当地移民部门应当积极参与组织,联系就业机会,签定招工合同、组织其它技能培训等。
3.1.2.5 养老保障安置
根据《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确定,原则上不得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调整提高。
生活安置(也叫搬迁安置)对象是受淹没影响或枢纽工程区占地影响需要重新建房的农业人口,包括直接淹房人口、淹地不淹房人口中丧失生产条件的人口以及房、地不淹而对外交通不易恢复的影响人口,同时也包括农村职工家属中农转非部分的人口。
搬迁安置的方式主要分为: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货币补偿安置。对于安置移民较多的安置区,一般采用集中安置,统一规划;对于仅有个别家庭需要搬迁的后靠安置,可以根据原村庄实际情况分散安置;对于在工程建设区以外有居住条件且有明确意愿表示,也可以采用货币补偿的方式。
安置区的选址:首先通过对所选安置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调拨土地的数量,交通、通讯、电力、水源条件等方面的论证,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前提下,选定新居民点。同时,居民点应尽量减少土地平整的工程量,并有适当的坡度,以利于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安置区的总体规划:移民新村用地布局,应综合考虑新村各组成要素,包括住宅、街道及公共建筑设施等各种因素,通过新村用地组织结构分析,在明确新村用地的功能组织与布局形态的基础上,综合安置区地形地貌特点而确定。布局要充分体现新村的紧凑性、完整性,同时吸取淹没区原村庄及安置区村庄布局特征,使新村布局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安置点的设计,在满足移民住房要求的前提下,着力改变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新房子,老样子”和许多不经济合理的地方。结合淹没区人均住房面积和安置区居民目前的住房型式,既要考虑宅基占地户均面积的限制,又要考虑布置合理,以适应移民生产、生活习惯和改善卫生条件的需求。考虑移民财力、物力状况并照顾未来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通过详细、认真的生产安置和搬迁安置,使得为工程建设做出牺牲的水库移民能够搬得出、稳得住、会发展、能致富,避免移民回迁,对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及正常运行有着重大意义。
[1]蔡依平.水库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模式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
[2]肖衍华.水库移民安置方案探索[J].广东水利水电,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