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立(河南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
唐庄项目区位于卫辉市唐庄镇北部西山脚下,总面积10.37 km2,涉及唐庄镇的5个行政村,区域内现有坡耕地493.64hm2,面积较大,占耕地面积的55.20%。人口密度591人/km2,由于人口密度大,坡耕地一年四季适用频率高,坡耕地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小麦等,坡面地表受人为活动扰动长度大,跑水、跑土和跑肥的三跑土形势严峻,因此,要使贫瘠土地变肥沃,促进地方农业稳产高产,及时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唐庄项目工程区林草覆盖率仅为4.99%,工程区5°以上坡耕地面积多,占耕地面积的55.20%。正因为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低、坡耕地面积多,项目区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功能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跑水、跑土、跑肥严重,造成土地越耕越贫瘠,土地生产投入多产出少,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894.19hm2,人均耕地面积0.09hm2。耕地中坡耕地面积493.64hm2,其中5~10°坡耕地面积459.08 hm2,10~15°坡耕地面积34.56hm2。项目区坡耕地多,加上农事活动频繁,项目区坡耕地产生的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很多地方形成跑水、跑土和跑肥的三跑田,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调查统计,项目区亟需进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面积493.64hm2,维修加固梯田面积246.77hm2。
卫辉市唐庄镇开展水保建设起步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一些小流域治理工作,主要是采取植树造林、修建沟道工程、修水平梯田等措施,但治理标准相对较低。项目区综合治理的开展,改善了区域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根据2000年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为93728hm2,通过近十几年的治理,共修建梯田265.83hm2(由于以前修建标准很低,加上洪涝灾害,到2012年共冲毁246.77hm2,现保存18.06hm2),闸沟治地34.74hm2,营造经济林25.60hm2,水保林51.71hm2,总治理面积377.88hm2,现保存131.11hm2,治理度13.99%。
另外,项目区人民群众有植树、修梯田等良好习惯,这为项目的开展,为坡耕地综合治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技术经验和工作开展方式方法经验等,如以一事一议的方式来确定工作的实施地方,项目实施先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根据群众意见来进行项目决策,这就避免了工作的开展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困难。
3.1 项目区位于卫辉市唐庄镇北部西山脚下,总面积10.37km2,涉及唐庄镇的5个行政村,区域内现有坡耕地493.64hm2,面积较大,占耕地面积的55.20%。人口密度591人/km2,人口密度大,坡耕地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小麦等,坡耕地一年四季适用频率高,坡面地表受人为活动扰动长度大,跑水、跑土和跑肥的三跑土形势严峻,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3.2 从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来看,已影响到整个小流域生态环境。出现区域塘堰、河道泥沙淤积,影响蓄水排洪的现象。水土流失为本地和下游工农业及社会生活带来的恶劣影响已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要改善坡耕地农业生产条件,就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3.3 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项目区内水土保持建设作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经济活动,是推动项目区农村经济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
3.4 实施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有效保水、保土、保肥,提高土地的单产能力。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既有力改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也增加项目区农业经济收入,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5 治理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主要工作,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先考虑投入一些能把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的基础设施(如坡改梯、道路、蓄水池、沉沙池、沟渠等的建设),直接改善当地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业生态和村容村貌。
随着河南省坡耕地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结合河南省坡耕地建设管理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4.1 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以梯田建设为重点,配套必要的坡面水系及田间道路等措施。
4.2 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确保“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根据不同地区坡耕地治理的难易程度和紧迫性,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坚持先易后难,优先选择坡度较缓,近村、近路、近水的地块实施坡改梯工程,使群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