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起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办)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酝酿已久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我国南海打响。接连战败的消息传到紫禁城,使道光皇帝如坐针毡。道光二十一年六月的一天又一匹如风似电的快马跑进京城,送来了黄河水势异涨,在祥符(今开封县)上汛三十一堡决口的坏消息,惊得满朝文武目瞪口呆。经过彻夜密谋,道光皇帝发出400里加急谕令,让有关官员“赶紧设法抢办。在应预防之处,先事绸缪,加意堵筑,毋再贻误。”
道光皇帝的谕令确实道出了这次决口的真正原因,有人“贻误战机”。原来驻守这段河堤的河营守备叫王进孝。决口前王守备陪着上司查河。上司看到上游来水形成湍急横河冲开河床高滩,直扑大堤,十分害怕,急忙掏出300贯钱给王守备,叫他无论如何要守住大堤。谁知王守备嘴里答应得好,心里却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不时即退的漫水,不必大惊小怪,竟然拿着钱回家聚赌去了。如果说王守备玩忽职守,贻误了战机,造成了决口,那么,其他官员会不会按照道光皇帝的谕令“赶紧设法抢办”呢?
当时黄河主流仍在主河道内,决口口门只有20余丈(约60米)宽,如果赶紧设法抢堵,就有可能制止险情进一步扩大。但河道总督文冲畏首畏尾,再次贻误战机,致使口门不断扩大。约一个星期后,主流改走决口口门,最终使口门刷宽至300多丈(约1000米),成为一场祸及河南、安徽两省23个州县的大灾难。
由于决口口门对着河南省城开封,大水建瓴而下,直冲省城。开封猝然被水围困,一直到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堵口成功才得以解围。开封城被水围困长达8个月之久,是这次决口的一大特点。
面对大水围城,英雄的开封人民毫不畏惧,迅速组织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展开了一场保卫开封城的大搏斗。随着洪水滚滚而来,开封城出现重大险情达20余次,但在人民群众的有力抵御下,均化险为夷。开封人民虽生活困难,几个月见不着蔬菜,但表现出极高的道德素质。开封城大街小市照常开设,各项贸易公平给价,绝无抢夺之事。老百姓争先恐后地把一片砖、一块石、一苇箔都拿来抢险。大家这种众志成城、毫无惶惑的精神感染了不少官吏。
当时,道光皇帝发出了“数百万生灵,不能坐待淹浸。如城垣不能坚保,即设法迁徙”的谕令。开封老百姓闻讯言及痛切、泣渧陈述,从开封在全国的地位、搬迁经费、民心民力等方面提出了“六不可迁”的请求,坚决要求死守开封城。河南巡抚牛鉴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提出开封城“实有万难议迁”的上疏,认为,依靠群众,保护城垣,必有把握。
为了保证开封的安全,有的官吏甚至想出了在上游扒决河堤的方法。他们先是想扒决南芦花岗大堤,但遭到群众的坚决反对。1000多群众手持器械守在大堤外边,一见到来扒堤的船只,就敲鼓报警。他们接着又想扒决郑州的胡家屯大堤,因遭到巡抚牛鉴的反对而作罢。
七月底,钦差大臣王鼎等到达祥符六堡主持堵口工作。王鼎根据圣旨,将前任河道总督文冲枷号河干,以示惩儆。但是,王鼎不懂河务,与他同来的朝廷官员也是如此。新任河督朱襄虽是河工专家,可年老患病,已经病入膏肓。
正在王鼎一筹莫展之际,八月十六日,曾担任河道总督的林则徐赶到祥符六堡。林则徐的治河才干在开封人人皆知。开封人民听到他来的消息无不喜跃。
在林则徐的全力帮助下,九月初,堵口工程破土动工。在施工过程中,王鼎事事找林则徐面商,林则徐则朝夕驻在工地,与民工士卒同甘共苦,以致积劳成疾,经常鼻子流血、呕吐、腹泻。但为了早日堵口成功,林则徐强打精神、勉强支持。
虽然王鼎信得过林则徐,但林则徐只是一名前来效力赎罪的“罪臣”,在工地上的地位很低。那些不懂河务的官员看到林则徐得到重用,很不服气,偷偷给道光皇帝打小报告。昏聩的道光皇帝认为是林则徐挑起了中外争端,对他恨之入骨。道光皇帝说:只是让林则徐前去帮助办理一些文案,也非不可少之员。言外之意,让王鼎不要过分依赖林则徐。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堵口工程在今天的开封柳园口顺利合龙。在庆贺堵口告成的宴会上,王鼎请林则徐居首座,一起放怀痛饮。忽传谕旨:“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王鼎忿忿不平,林则徐却镇静自若。林则徐在西行路上,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
有趣的是,通过这次黄河决口,曾担任河道总督的栗毓美成了“河神”。栗毓美在任5年,黄河安澜无事,只因提倡“抛砖筑坝”的河工技术革新惹怒了在朝权贵,含冤而亡。在他死后1年,就发生了这次大决口。在保卫开封城的过程中,栗毓美提倡的“抛砖筑坝”技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封人民怀念死去的栗毓美,把他夜巡开封城的情景描绘的愈来愈神。他的挚友林则徐在离开开封时,面朝大河,满腔悲怆,为他写下一篇祭文,发出了“未竟其施,而殉也”的人生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