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湘
(湖南省邵阳县塘渡口镇动物防疫站,湖南 邵阳422100)
人类社会进入21 世纪,资源、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热点话题。 近几年,随着我县畜牧业高速发展,许多农户放弃“ 一家一户”散养方式,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中小型规模养殖场越来越多,而我县许多规模化养殖,也仅限于房前屋后,建筑简陋,管理设施不配套,重产出轻投入,养殖密度大,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养殖效益低,交叉污染严重,疫情频发,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畜产品不安全因素。 因此,如何规范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我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是传统产业,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畜牧业发展迅速,2007年我县规模养殖场仅有124 家, 而且都是小型养殖场,到2013年底,全县规模养殖场发展到863 家,其中常年存栏(猪1 000 头以上,牛100 头以上,羊500头以上,家禽20 000 羽以上)的大型养殖场只有26家(猪场18 家,牛场3 家,羊场1 家,禽场4 家),而中小型养殖场达837 家。
自2007年开始, 借助国家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项目,我县自2007年至2012年纳入标准化建设的项目场共121 个, 其中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占113 家,投入资金1 200 万元,经过7年的努力,到2013年底,通过省、市、县评估验收,已建成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 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8 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场79 个。
目前,我县畜牧产业区域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全县生猪产业主要集中在二大地区,西南方向以塘田市、金称市、蔡桥、长乐为主,东中部以塘渡口、黄塘、下花桥为主,家禽产业主要是是白仓、塘渡口、七里山、九公桥等沿207 国道一线的乡镇,牛羊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主要以白仓、罗城、岩口铺等乡镇向周边辐射。
1.3.1 规模化养殖比例较低
从统计年报来看,以生猪为例,我县养殖规模仍以年出栏1~49 头为主,占年出栏量的46.8%,而年出栏1 000 头以上的比重仅为13.5%, 远远低于生猪产业发展快的县市,因此,我县局限于生猪调出大县,而不是强县。
1.3.2 养殖规模升级势在必行
从畜牧业养殖成本来看,养殖的成本主要由七大块构成,其中饲料成本是最主要的构成,占比约为44%,其次是幼畜成本,占比为39%,人工费用位第三,占比12%,而其它成本费用相对较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规模才有效益,有规模才有市场,从企业的经营效益方面来看,规模越大,购进饲料量大, 价格相对而言含有比较大的优惠,每头猪可降低成本50 元~100 元,与此同时,规模大,就有一定数量的能繁母猪,可以实行自繁自养,在规避仔猪价格风险的同时, 保证了仔猪品质,实而饲养量大,劳动力利用率相对来说要高,从产品质量来看,规模大,管理严,有利于实行严格的养殖、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提高规模化养殖程度,既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还是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禽产品质量的必要基础。
我县规模养殖场数量多而规模小,863 家养殖场,大型养殖场仅26 家,中型养殖场120 家,其余都是存栏猪100 头左右、牛30 头左右、羊100 只左右、家禽1 000 羽左右的小型规模养殖场,点多面广,动物卫生监管难度大,监管不到位,养殖户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就会添加“ 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很容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 而对于养殖户,由于规模小,饲料成本、带动力成本偏高,造成经济效益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 养殖业发展较快,我县一些中小型规模场,都是在房前屋后,或村头街尾,并且逐渐向城镇及交通要道、河边、水库转移,粪便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 而是直接排向水库、河巷,污染水源,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县养殖业逐渐由散养户向规模化、产业化转移,而在建场时,大都是在原场原址改扩建,随意加栏,缺乏科学布局,很少有猪场按规定建有无害化处理设施,70%的场是“ 四无场”: 一无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二无粪污处理设施;三无防疫消毒设施;四无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 因而,很容易造成疫病传播,2006年至2009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暴发时,由于我县中小型规模养猪场多,防疫条件差,造成全县23 个乡镇场无一幸免,发病的猪场没有一家大型养猪场,全部是中小型养猪场。
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由于数量多而规模小,造成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开展难度大,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污染水质变臭,发生富营养化,造成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随之传播和扩散。未经腐熟而直接施用或大量施用畜禽粪便也对作物和土壤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土壤有机物质过份积累,土壤呈强还原状态,无机盐含量上升,氮磷等氧分过量而引起作物徒长、倒伏,看不见危害更大,严重超标的重金属、抗生素随粪便排出,未经处理,被农作物吸收,进入人体,损害人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在畜禽粪便管理不善地区,苍蝇遍地飞,臭气熏天,环境卫生条件极端恶化。我县每年因畜禽排污引起的纠纷, 造成上访事件的不少于3~4 起。
针对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有利措施关停一批、限制一批、升级一批。按照产业布局,促使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逐步走向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以达到“ 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现代化养殖要求。
按照风景休闲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和城镇居民区、文教卫生区、人口集中区以及两大水系干流200 米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规模养殖原则,重新划定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具体细化到村,绘制详细的畜禽规模养殖区规划图。对禁养区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一律关停,对限养区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限制其养殖规模,让它自行消亡,促使它向散养户过渡,对养殖区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鼓励它合理布局,扩大规模,向产业化过渡。
对限养区、 禁养区的养殖场进行全面摸底,详细掌握养殖情况,对禁养区列入拆除的养殖户进行拍照、造册,规范建立档案。 档案包括拆除协议书,一份现场四向照片、一份丈量图。 对限养区的规模养殖场,一是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列为禁建区;二是对原有的规模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三是符合环评条件。 对养殖区规模场要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核,提高新建场准入门坎,对原有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标准化程度,促使排放达标,符合环评条件。
为确保我县中小型养殖场的规范治理,应进一步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活动, 并筹措治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的标准化建设项目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菜蓝子项目资金及其它养殖业发展资金,逐步规范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 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发放上,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 阳光普照,撒胡椒粉”的做法,将奖励资金转变为标准化建设项目资金, 集中使用,按照养殖户“ 申报整治——现场核定——整治验收——拨付资金”的顺序来明晰资金流向。原则上,国家扶殖资金,只能用于养殖区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 部分用于禁养区的规模养殖场的关停补偿,限养区一分不给。
在整治工作中,要注重做好宣传工作。 一是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宣传,不厌其烦地做好“ 拆除户”和“ 关闭户”的思想工作;二是出动宣传车,运用标语、专栏、黑板报等工具和载体,贴近传递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整治政策和措施;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突出宣传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整治工作的意义,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化工程建设,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突出“ 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改变”为三大工作重点,以实施“ 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工作主线,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积极推广畜牧养殖的节能减排工艺,积极引导养殖场改传统的水冲式清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沟排污,实施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粪便无害化处理后为农田果园利用,鼓励采用沼气治污技术,努力实现零排放养殖。
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监督检查,逐场建立监管档案,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对规模养殖场从选址、建场、生产、销售进行全程监管,环保部门把好环评关,县、乡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做为民生工程来抓,每年组织各职能部门开展几次巡回督查, 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责令整改。
规范我县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将有利于促进我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倚重资源消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路子已难已为继, 改变生产方式,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走“ 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
[1]丁印玉.中小型养殖场的动物防疫措施浅议[J].甘肃农业,2011,(9):31-32.
[2]黄贤云.当前中小型养殖场存在的五点问题[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