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增强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2015-08-15 00:54钟延秋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成员个体

钟延秋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改革开放36年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且敏感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良好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养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代青少年在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总体改善的同时,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1]。近日,共青团中央、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青联发〔2014〕1号),该通知指出,解决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大力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网络,广泛在青少年工作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有效满足青少年的个性化社会服务需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业已成为解决青少年问题、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青少年社会事业的重要途径[2]。

一、操作增强理论概述

操作增强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又称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是作用于环境从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行为是获得刺激的手段,学习过程就是操作条件反射过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个操作行为以后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强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3]。

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的方式来实现的[3]。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不断地适应环境[3]。强化的类型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正强化是一种积极强化,当个体的行为能够从外部得到一个令其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馈给个体,又推进个体趋向或者重复这种行为的产生;负强化,预先告知个体某种行为会产生的不好结果,避免个体采取此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惩罚,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个体行为予以否定;自然消退,又称衰退,是对原先予以强化的行为停止强化,此行为的重复率自然下降,逐渐消退。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需要操作增强理论引导

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变化最快的时期,青少年有着鲜明的群体特点。少年期一般是12~15岁的年龄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心理生理有不同于青年的明显特征,包括:在生理上日趋成熟,但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有很大提高;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自我意识形成,个人尊严意识的独立,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萌芽[4]。在这一时期,少年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因其生理、心理的不完全成熟而处于独立意识与依赖性相互掺杂的状态,处于人生的“危险期”[4]。青年期一般是14~20岁,在生理、心理上已经接近于成人,爱情萌芽产生,学习兴趣广泛,思维能力强,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青年阶段有“六大高峰”:体力高峰,机能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智力高峰,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及二者的最佳配合在青年阶段;特征行为高峰,人的性机能成熟,有求偶的要求;社会需要高峰,对衣食住行的要求急剧增长,对理想和前途思考较多;创造高峰,青年受传统的影响比成年人少,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超长行为高峰,青年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青年在情绪和思想上尚不稳定,容易发生越轨行为[4]。对青少年的介入应具有少年特点、青年特色。

青少年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应对青少年问题的专业干预手段,是把青少年作为服务对象,通过运用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少年的潜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可以在了解青少年需要的基础上,协助政府和相关组织制定更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政策[5]。

操作增强理论的引导。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可以对青少年的正确的行为给予积极强化,从而塑造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在学业指导和生活方式辅导方面,积极强化起到的作用显著,例如:如果青少年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提升,积极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等,老师、家长或者社会工作者就可以予以赞许的目光加以肯定,同时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包括抚摸青少年的头、轻轻拍打青少年肩膀来表达赞许,或者直接鲜明的口头表扬及合理的物质奖励来强化青少年的这一行为,使其重复发生,形成习惯。另外,斯金纳强调积极强化应该及时,即“及时强化”,只有及时强化才有利于某一行为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积极强化的运用应该把握好“及时”这一原则,否则,该行为就很容易消退。当然,积极强化也应该适度,过度会导致失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于消极强化的运用应该谨慎,恰当的负强化有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的塑造,若使用不恰当,就起不到强化作用甚至产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要做到积极强化为主,消极强化为辅,当青少年出现偏差行为,应该予以批评并予以适当的惩罚措施,使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减少,当然在使用消极强化时,要注意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青少年不断进步,发展自我。

三、操作增强理论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一)操作增强理论对青少年个体的介入

操作增强理论强调环境、行为和个人三者共同作用,在分析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对外部强化和内部认知都有所涉及,这对于青少年社会工作中个案的服务方式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对案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包括其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基于学习理论,尤其应关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榜样作用的人物。大多数青少年个案服务是由社会工作者主动介入的,建立关系过程中,应该注意技巧性,除了面对面的沟通外,注意运用网络和手机交流。特别是,由于青年在心理上近乎成人,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在面谈的过程中,不能用过于低龄化的方式,而应尽可能多地让青年个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其直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对于青少年个案工作的预估,包括其需求评估和开展专业服务所需的资源评估,青少年个体的需求主要包括人格特征、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等,一些义务教育阶段后的青少年还需加入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等方面;这其中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和思维能力是制约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社会关系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从操作增强理论的角度和青少年个体特征出发,可以让青少年个体用具体的例子描述问题,注意其对事件的感受和行为,识别问题的成因和个体对象系统内部的资源状况,还要了解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发现其与环境的互动情况以及所处环境系统的状况,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从中找出正面和负面的观察模仿对象及支持资源和有利或不利的因素,从而确定工作目标。

在介入过程中,针对青少年个体的问题,应该找出要学习的正确行为并示范这种行为,并让其看到在进行这种行为时得到的奖励,同时,在服务过程中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其学习这种行为,并布置作业,使其反复练习期望的行为,对之采取奖励等起积极强化的措施,尽可能地让这种正确行为得以保持。除此以外,通过影像等方式,让青少年个体了解到错误行为带来的恶劣后果,使之预防或改正偏差行为,并自觉过滤环境中的错误信息,远离不良行为。此外,还要考虑到日渐成熟的青少年,其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快速提高,介入应该由增强青少年个体的认知结构或自我效能着手,提高其信心,使其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可能性,并针对青少年个体的问题,找出要学习的正确行为并示范这种行为,同时,可以要求其表现先前觉得自己无力的行为,由社会工作者示范处理方式,使其发现事实没有想象的可怕,逐步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与对事情的掌握和驾驭能力,经由实验而能面对困难,消除恐惧,进而促进个体成长[6]。

评估是青少年个案工作中的重要一步,包括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关注的是服务目标是否达到,而过程评估是整体性评估。由于青少年个体生理、心理的不完全成熟而处于独立意识与依赖性相互掺杂的状态,不敢保证学习到的正确行为可以得以持续,因此,在评估过程中,要强调过程评估注意其行为变化的表现、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服务中需要的满足情况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开始广泛接触社会,有广泛的学习兴趣,社会需求急剧增长,有极强的创造能力,一方面,这会对运用操作增强理论来进行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这使得其开始广泛的接触社会,对事物充满好奇,着急想证明自己的成长,思想不拘一格,会更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并迅速模仿,付诸行动,发生越轨行为,因此,应该从环境、行为和个人三者着手,提高认知,净化环境。

以上计划可通过以下方法技巧完成:一是合理使用正强化和负强化。当期望的行为出现时,及时给予奖励,以增加此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模塑良好行为,当问题行为出现时,及时给予惩罚,以消除不良行为,根据少年青个体的特征,在积极的强化的过程中,以口头表扬为主,尽量在同伴群体中进行,使其更愿意继续维持正确行为,也可以起到同伴榜样的作用。二是在游戏中运用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要在工作者的指导下练习和不断重复期望的行为,逐渐消除问题行为,由于青少年个体的心智发展,枯燥的学习容易产生排斥情绪,比较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效率和效果也会提高,因此,角色扮演的运用应该在游戏中进行,使其更快更好的形成正确行为,并保持下去。三是跟进服务。由于青少年个体的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就导致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不一定能够长期维持下去,在服务结束后,在回到生活学习环境中去,有可能再受到反面“榜样”的影响,影响行为改变的效果。因此,在服务结束后,应该做好跟进服务,帮助青少年个体继续维持服务效果。四是对环境的干预。青少年个体主要的面对的环境是家庭和学校,父母、老师和同伴的影响最大,并且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进行个案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将家庭和学校考虑在内,一方面,能帮助家庭学校给青少年个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与家庭学校合作,使青少年个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够健康成长。

(二)操作增强理论对青少年群体的介入

操作增强理论运用在群体中,重点在于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小组行为,旨在影响成员的行为改变,朝着群体目标所期待的方向发展。青少年思维能力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及二者的结合达到最佳水平,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独立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针对青少年的这些特征,可以采取社会工作者引导、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学习型成长小组介入模式。

良好专业素质的社会工作者是学习型成长小组组建的首要条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尚不完全成熟,其独立意识与依赖性相互掺杂,没有独立进行小组活动的能力,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带领。青少年接触最多的是家庭和学校,而一般父母和老师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知识,因此就很难运用社会工作技巧来真正发挥社会工作的功能,加之,对于学习理论没有很好的理解,不能娴熟地运用到青少年群体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对小组活动的开展还起到控制和监督作用。社会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在专业价值观的引导下,以有经验的方式引导活动的进行,对成员行为有效监督,防止活动进行过程中偏离目标。

严谨有效的计划书是有学习型成长小组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小组工作实施前,应该精心设计小组计划书,明确小组规范,了解成员特点,明确成员需求,设计小组活动,既能对规范小组成员的行为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更能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青少年群体,为了更好地达成小组目标,小组规范的制定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而不是由社会工作者直接制定公布。一方面,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渴望表达自己观点;另一方面,只有成员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要。另外,在共同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成员可以增进感情。并且,通过成员间的不同表现,可以发现成员特点,在活动进行过程中,用不同方式加以引导。小组活动中更要注意及时调节成员间因意见不合产生的矛盾。但是,不能完全放任,对计划不合理的部分,要进行修改,并同成员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运用操作增强理论,关注成员变化,适当调整活动,是小组成功的关键。开展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要保证小组成员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引导,小组成员轮流主持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活动包括:榜样示范、行为锻炼和角色模拟等,在小组活动中,每一个小组成员轮流主持小组活动,一项活动结束后,由社会工作者点评,对主持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地方予以表扬,这是一种来自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强化,同时,提供了同伴增强的机会,小组成员作为其同伴,给予的鼓励和赞许远比成人给予的增强更有效,另外,也是给其他成员树立了一个榜样,在下一名成员主持的时候可以取其精华,加之自身优秀特质,又会成为下一名成员的榜样,在小组活动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同辈典范,发挥榜样的形象性、示范性和感染性的作用,促使成员产生赞赏、仿效等情感和动机,达到学习榜样的效果,也会对榜样产生一种积极强化的作用,提高维持良好行为的积极性,这就形成了小组成员螺旋式进步的过程。

另外,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提供实验室般模拟练习的机会,合理运用强化,引导成员对行为进行不断重复,以达到养成习惯的效果。根据青少年的个体特征,在游戏中增强动机和改变行为也是很好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活动的不同时期,社会工作者应处于主导—边缘—主导的地位,多注意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及时给予强化,合理调整活动计划,避免成员产生受挫心理。

适时点评,科学评估是学习型成长小组有效开展的补充。在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全程控制,随时纠正,还要注意阶段评估,阶段评估是保证活动向既定方向发展的保证。小组活动结束后,做一个结果评估,作为改正的依据。同时,要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在具体的活动中采取相应的评估工具和技术手段。

四、结束语

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要结合操作增强理论和青少年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引导,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分别对青少年个体和青少年群体介入干预,使其顺利地完成阶段任务、实现阶段目标,形成健康人格,通过自身发展为家庭和谐以及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 崔静.六部门出台意见加强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才建设[EB/OL].[2014 - 01 - 31].http://news.xinhuanet.com/2014 -01/31/c_119195162.htm,

[2] 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4-01-10].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lf/201401/t20140114_675229.htm,

[3] 钟力平.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2):70-71.

[4]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马灿.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青年探索,2012(4):45-51.

[6]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成员个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