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新思路——基于社区的视角

2015-08-15 00:54谢超峰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服务

张 洁,谢超峰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1]。社区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2]。高校社区是从社区引申而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社区化的高等教育机构用以教育、管理和服务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成长的场所,它包含了住宿区、餐饮区、运动区、休闲区等校园地理区域;包含一定数量的社区居民,即高校大学生;它的居民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意识、利益和一定的交往。一般来说,它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窗口之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拓展工作和培养、锻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分制、选课制的推行,高等学府越来越重视高校社区建设工作;特别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社区中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亟待解决。高校社区不同于单位社区与商业社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高校社区居民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具有属于自己的属性与特点。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高等院校早已开始运营大学生社区教务管理服务中心项目,推动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社区视角下的高校社区研究更加着重于社区融合、社区成长与社区发展。本文将着重从这一角度提出思路和对策。

一、高校社区的现状与特点

(一)文化缺失:社区融合鲜有内涵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学分制、选课制在高校的广泛推行,班级管理工作逐步弱化,院系学生逐渐成为“社区学生”。高校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存在不同且普遍脱节,高校社区文化的缺失使得社区居民难以融合且缺乏内涵。

当前高校社区呈现出一种分散化、个人化、庸俗化的文化氛围。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氛围弱。在相当多的高校社区,学习氛围弱并不是稀罕的情形,有网络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在高校社区内游戏、网购和娱乐,鲜有学生在宿舍区学习。二是归属感不强。高校社区普遍缺乏文化规范和文化理念,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引导不足,最重要的是缺乏必要的文化引导和文化约束,一些高校社区的兴趣社团“鸡肋化”,难以有效凝聚高校社区居民;加之大学生社会交往范围逐渐扩大,社区内部连接越来越弱,交流少,氛围冷淡,同学间人际关系冷漠,对住宿区公共服务漠不关心,缺乏集体意识和归属感。三是缺乏友爱向上的社区核心价值。高校学生的活动多由高校学团组织以学院和班级为单位加以开展,少有社区单元的文化活动,高校社区被弱化,社区功能难以发挥。此外,高校社区缺乏社区关爱和社区核心价值,最重要的是缺乏文化激励和文化改造,加之很有个性的90后之间极易产生摩擦或冲突,是故更需要积极向上的社区核心价值的引导。

总而言之,高校社区建设普遍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缺乏必要的文化凝聚和文化分野,文化引导的方式和能力亟待提高,高校社区的社区功能强化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管理物化:社区成长难以感触

高等学校对高校社区大多进行统一管理,社区管理部分工作流于形式,未体现实际价值。物化的社区管理模式使得社区居民感受不到社区的共同成长。

这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缺乏科学性。高校社区管理系统庞大,存在多头领导的现象,一些高校的管理脱离服务,片面的管理易与本就有抵触情绪的社区居民产生矛盾和冲突。二是缺乏自主性。高校社区居民与管理部门缺乏沟通的纽带,学生参与管理的面相当狭窄,无法起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效果[3];在学校主导的高校社区管理中,行政性管理为主,自主管理少,学生是被管理者,几乎不参与宿舍管理,起到的作用较小,学生对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容易出现抵触情绪[4]。三是物业管理团队素质不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第三方物业公司对学生公寓进行管理和服务,而高校社区物业往往投入不足,难以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员[5],无论是宿舍区还是餐饮区,普遍缺乏高素质的社区物业管理团队,管理水平低,难以起到促进社区成长的作用。四是人文关怀弱。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做好高校社区服务工作,学生公寓网络报修、学生食堂延时开放、增加清真窗口,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了让学生更满意。部分高校社区片面强调服务,硬件水平提高了,但人文情怀还并不充足,“宿舍区冷冷清清”成为某些高校学生社区的真实写照。

(三)服务单一:社区发展不见多元

近日,《楚天都市报》报道的“房间面积45平方米,带有花园阳台,卫生间更宽敞,配有马桶。目前,宽带、空调、固定电话都已陆续到位……”[6]新闻在大学生群体间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高校社区的学生宿舍从来就不是享受的乐园,部分学校有室内独立卫生间、有热水淋浴、有空调,学生就非常开心了。

但总的来看,高校社区缺乏多元化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随着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宿舍硬件条件不足越发凸显,与现有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发展也并不完全适应。二是服务标准一条线、一刀切,需求因应不足。高校社区实行标准化管理,服务标准一条线,满足不了同学们的个性化需求,如高校社区餐饮区提供基本餐饮服务,价格和食品健康得以保证,但口味和花色明显缺乏。三是观念陈旧。很多高校认为高校社区主要是生活起居的场所,对住宿、生活外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四是社区功能单一。高校社区仅仅作为学生居住和休息的场所,除了必要的起居生活设施外几乎别无他物,学生在宿舍的活动选择显得比较贫乏[7],学生社区功能服务明显不足,特别缺乏住宿、生活外的社区成员成长功能,如学业管理、个性指导、就业服务等。在这些学生社区中,物化的管理多,社区住宿、餐饮功能得以强化但却单一,高校学生社区日渐成为学生吃饭、睡觉的场所。高校社区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临时居住点,物化成为“歇脚地”,这就使得部分高校社区居民对高校社区文化不认同。

二、高校社区的期待

(一)优化环境: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与保障

理想的高校社区离不开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建设,而环境的优化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与保障。高校社区成员普遍期待优化高校社区环境。

社区居民期待在社区里学习氛围浓郁,师生情怀真切。而高校教师普遍止于教学区,远离了高校居住区等高校社区环境的主要场所。营造学习氛围,离不开教师队伍进社区。故辅导员和高校教学团队应深入学生社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新生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另外,社区居民也欢迎辅导员带领班干部及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解答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做到共同进步。

社区居民期待在社区里校园环境优美,成员凝聚团结。社区居民希望在环境优美的社区中生活舒心、心境愉快。学校社区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是学生社会交往的实践场所[8]。在社区里创建以寝室为单位的楼栋社区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覆盖整个学生生活区的大社区文化体系,创建覆盖整个高校社区的社区文化体系[9-10],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宿舍的亲情意识,为充分发挥宿舍育人功能创造必要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学生社区自主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7]。

社区居民期待在社区里文化活动多彩,关爱理念深厚。社区居民需要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社区中有满满的友爱气氛。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优秀文化的宣传,多多举办以社区为单位的文化活动,重视文化激励,这将有益于营造居民间团结友爱的社区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人文关怀:社区科学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成熟的高校社区少不了科学的管理与和谐的关系,而人文关怀正是社区科学管理的重点与难点。高校社区的管理者和社区成员都期待管理可以更加具有人文情怀。

社区居民期望高校社区管理科学化。希望避免多头领导造成的管理混乱。成立社区学院,实施社区化管理模式是个不错的选择。社区居民希望学校各个部门间加强沟通,做到平行沟通与垂直沟通相结合,防止信息传递产生偏差或不对称,以期更合理的展开社区管理。高校管理者可以尝试推进党团组织进社区,并注重扩大党团组织的辐射面、渗透力、影响力,强化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凝聚作用[11]。结合实际,将党团工作的着力点向学生社区延伸,可以以一片住宿区为单位,建立学生临时党团支部,从组织上保证学生党团组织工作顺利开展[12]。

社区居民期望在社区中自主学习,同社区成员共同成长。这就要促进学生在社区中融合,加增居民社区认同,通过社区自治等形式协助学生参与并感受到社区的发展与成长。社区自治、民主管理是高校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行政色彩浓,基本没有发挥社区成员自主性[13]。高校社区管理可以尝试探索自治性社区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形成高校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系统[14]。

社区居民期望社区物业组建高素质管理团队。社区居民普遍希望社区物业管理团队可以在观念、认知及知识方面有所提高,能使用普通话,可以更好的沟通,认真聆听学生的需要和想法。另外,学生希望提高高校社区的安全意识,定期检查社区设备设施,做好安全检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社区居民期望社区注重人文情怀,减少生冷的行政指令安排,丰富社区人文基调。社区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身心放松的主要场所,人性化的环境能够让学生们能够更舒心的生活,在沟通中多一分笑容,用和蔼的话语传达学校要求,多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需求是他们所希望的,这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性发展:社区创新服务的起点和标准

健康的高校社区不会压抑社区成员个人潜能的发挥,创新精神始终是社区服务的理念,而促进社区成员个性发展正是社区创新服务的起点和标准。高校社区成员希冀服务者能从提供服务向主动思考社区成员的个性需求转变,来服务于不同社区成员的潜能发挥。这就需要高校社区服务者既做好硬件支撑,又要做好软件支持;既要从观念上改变,引进创新理念,又要落实行动,完善社区功能。

社区居民希望社区服务者完善硬件,改善设备设施,方便学生生活。高校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学生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安全第一,学习与娱乐并重是学生们希望看到的校园社区环境。在设备设施的维护和添置方面,既要能够确保安全,又要能够方便生活、利于高校居民学习和娱乐。

社区居民希望社区服务者重视软件,提供多元服务,满足学生需求。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出发,从青年人的成长需求出发,希望建立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体系,充分体现服务育人的本质要求,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管理育人创造一个好的软环境[15]。

社区居民希望社区服务者改变观念,引进创新理念。重视生活、学习以外的活动是高校社区服务新思路,高校社区服务者还应搭建平台,链接成员资源,倡导并协助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引领社区服务新理念。高校社区服务者应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掌握学生动态,与学生互传信息,为学生释疑解惑,开创富有特色的高校社区育人工作新局面。

社区居民希望社区服务者落实行动,完善社区功能。社区功能的完善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住宿区,学生希望强化文化功能,在走廊或宿舍内张贴文化素材,满足精神层面需求;在餐饮区,希望加开各种菜系的窗口,实现饭菜多样性;在休闲区,希望提供报刊阅览室,提供各种期刊和当天的各大报,以把握实时动态;另外,心理咨询、运动娱乐等功能也必不可少。

三、高校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思路与对策

(一)塑造氛围:突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应被赋予一种全新的内涵,它是指在高校学生社区广泛开展学生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社区文化活动涉及面要宽,覆盖学习型、运动型、娱乐型、生活型等方面,要富有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16]。

一是要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高校学生社区的文化氛围是由高校社区的属性和内涵决定的。高校学生社区最主要的功能是辅助学习,这既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思想道德实践的学习。设立直属于学校的社区专职辅导员队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社区专职辅导员负责所属社区住宿区的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17]。高校社区必须牢牢把握住环境育人的观念,通过增加投入、改进工作,为高校社区居民营造一个文明、健康、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是要制定文化规范,增加学生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结合高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和方向,精心打造高校社区“学生家园文化”,使高校学生社区真正成为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呈现浓浓的家园亲情,潜在地教化高校社区居民获得精神的归属感和内心的价值指向[18],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体验到“家的温暖”。可以通过高校社区住宿区命名活动加以文化内涵的建设,制定文化规范,增强社区凝聚力。

三是要打造文化激励,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应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高校社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负责,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管理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就应当突出高校学生社区的文化引领,探索党建、团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的思路和举措。另外,举办社区文化节、宿舍文化月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社区文化的感染力,拉近与学生感情上的距离、促进社区高效管理[12]。

(二)育人为先:加强学生社区科学管理

一切学生工作都要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对高校社区的管理,育人是关键。

一是要管理科学化。要通过科学管理达到育人目的,就必须有一套合理规范、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责任来提高高校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19]。同时,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除了有决策执行机构之外,还必须有监控和反馈机制[20]。在学生学年综合测评中引入社区管理评分,采取由社区专职辅导员、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物业管理人员打分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将学生在社区内的行为表现、寝室卫生、社区活动等按照合理比例组合评分,学年成绩根据周考核、月考核、学期考核成绩按照适当比例纳入学年综合测评,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是要管理自主化。建立一支以高校社区学生成员为主体,以高校社区为阵地,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社区自治组织[5]——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可以下设宿舍管理委员会(简称“宿管会”)、伙食管理委员会(简称“伙管会”)等;负责组织社区学生成员参与社区民主管理的各项事宜,让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想参与。构建自治性社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培养高校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科学管理、创新服务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中选聘高校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低年级学生担任高校社区主任助理,增加学生全过程参与社区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机会,亦可及时反馈学生意见,完善育人为先、以生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目标[21]。

三是要管理职业化。加大对高校社区物业管理团队的培训力度。高校社区居民是大学生群体,这就要求高校社区管理团队是有着较高学历和较强管理能力的职业化团体,集中领导,专业分工,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才能真真起到生活指导的作用。“看门扫地”不应是高校社区管理的常态,它是基础但不是全部,高校社区管理还应包括安全教育、生活关怀等。

四是要管理人性化。社区管理者要注重人文关怀,注重柔性管理,变生冷的行政指令为温暖文明的关怀,在沟通中使用文明用语,尊重社区居民,多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需求,将社区居民所想作为社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们沟通,关心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塑造温馨社区氛围。

(三)以生为本:推进学生社区创新服务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成长为目标,加强学生社区的文化氛围建设[22]。自治性社区应该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在社区服务中要坚持做到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满足社区内大学生多方面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3],提供“以生为本”的社区服务。

一是要改善设备设施。高校社区要配备住宿区、学习区、餐饮区、运动区、休闲区等,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亲历实践的场所[21];要改善学生住宿、学习、餐饮条件,多开放学生活动场所,组织居民开展小型社区文化娱乐活动。

二是要创新社区服务。抓好高校社区服务团队,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者的综合素养,不断激发团队服务热情,强化以生为本,培养服务者的良好规范,促进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生为本,主动深入学生生活,积极开展贴心的服务,在社区中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丰富学生的社区生活,多方位的提升学生素质。此外,开展一系列个性化服务,给予学生家庭温暖和家人关怀,让学生普遍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是要转变观念。社区建设,观念先行。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改变固有观念,重视社区传统服务外的功能和活动。以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四是要健全社区功能。开展社区文明个人、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在高校学生社区立典型、树榜样,形成比学赶超的积极局面。要善于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社区教育,提供社区服务并了解居民需求。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社区医疗、社区警务、社区邮政、社区学习等一系列学习和生活的便利服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高校社区是教育、管理和服务高校社区居民的重要场所,是高校扩招、学分制、选课制校园背景下发展高校、发挥职能、服务社会的重要领域。把握高校社区理念,建设、管理和服务高校社区,离不开高校、政策、管理服务者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因此,高校社区发展必须形成四方合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1] 李鹏,刘仲文.虚拟化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中的引入和应用[J].群文天地,2009(8B):89 -91.

[2] 袁圣军.大学城社区文化的理论与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2002(3):69-71.

[3] 张志军,钱佩忠.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9(3):87,95.

[4] 孙勇.当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方式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6):69-70.

[5] 顾静.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与服务[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12):68-70.

[6] 徐啸寒.武汉最豪华寝室出炉[N].楚天都市报,2014-08-05(A24).

[7] 祝大勇.在宿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87-90.

[8] 李定平,徐秀云.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131-133.

[9] 姚信,梅伟惠.大学城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思考——来自杭州市三大高教园区文化建设的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2005(7):17 -20,95.

[10] 金思懋,方鹏,石松,等.剑桥和耶鲁住宿学院制模式对我国大学学生宿舍管理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5(7):93-95.

[11] 李振宏.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3):86-87.

[12] 辛爱梅.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6):73-74.

[13] 常子龙.中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14] 于杰.城市社区自治中居委会职能的转变[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3):33-36.

[15] 张幼香.浅析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34-235.

[16] 许益锋.学生公寓管理的新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43-45.

[17] 王定福.思想政治教育进高校社区的实践与思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112-114.

[18] 姜波.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模式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3(4):95-97.

[19] 朱辉.注重大学生思想教育,建设和谐公寓[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2):83-85.

[20] 王洪娟.加强和完善大学学生公寓的管理与服务[J].高校后勤研究,2006(5):44-45.

[21] 程勇,姚大明.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公寓社区的管理与服务[J].高校后勤研究,2004(4):77 -78.

[22] 王华.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模式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20 -221.

[23] 杨恺,张庆华,毛波杰.大学生公寓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研究[EB/OL].[2009 - 01 - 06].http://sudasxzz.blog.sohu.com/108027099.html.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服务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