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梅玲
(仑苍第一小学)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之我见
许梅玲
(仑苍第一小学)
皮亚杰认为:“所有智能方面的工作都要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潜在的魅力,创设适应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乐学、好学。
情境教学法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思维对象具体化,把授课方式具体化。因此,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应成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如,教学“游乐园中的数学”活动课时,让学生回忆曾经到游乐园玩的情景,使学生置于游乐园中。同时,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不再有畏难情绪,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生动的形象去感知、理解题意。接着,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价格表,问道:“你们喜欢游乐园吗?想玩些什么呢?”
老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18元的游乐券问:“你能设计一种较好的游乐方案吗?既要玩得开心,又要充分利用18元。”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促进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从同伴的构想中得到启发,产生新的见解。经过讨论,学生汇报出十几种方案,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我结合文中歌手大赛的具体情景指定班里一名学生当5号选手,另一名当9号选手,通过计算他俩的比赛成绩来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教学“试一试”和“连一连”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分别由5号选手和9号选手带队进行比赛,其他同学在下面做,看哪队同学做得又对又好,并给获胜学生贴星星表示祝贺,宣布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几名学生也认真地计算起来。
又如,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生的求知欲已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学习情绪也就随之放松了。这时,教师抓住这个“火候”,不失时机地用具有挑战性和激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刚才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数:26、28、35、110、111、223、429、801、450、305,看谁能比老师更快地找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
学生跃跃欲试,争着回答,可是学生因受思维定式影响,所说的结果大部分被老师否认了。此时,学生那充满焦急和疑惑的目光全投向了教师,教师却二话不说就迅速标出了能被3整除的全部的数,并让学生动笔验算证明,果然全部正确。这样学生在要强、好胜心理的感触下产生了“我们所说的答案为什么错了呢?”“老师为何能这样熟练地判断出来,这里到底有什么奥妙?”等疑问,随即又萌发了求知欲,渴望解开这个谜,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延续和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随之增强。
在头脑中已形成太多思维定式的教师眼里,数学往往是单一、标准的,而在天真烂漫、富于想象的儿童眼里,数学却是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应是学生的数学。教师不应以权威去压抑学生,更不能将成人化的思维强加给学生,而应“蹲下身子”以学生的眼光去思考,欣赏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度接纳学生“异想天开”的不同见解,积极改进教学评价。
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小鼠去商店买了一袋松果,每袋5个,每个6分钱,走一会儿就掉一个松果,再走一会儿又掉了一个……请小朋友想想,小松鼠可能损失多少钱?”接着,老师不但对“小松鼠可能损失3角钱”回答充分肯定,而且对诸如“小松鼠可能损失6分钱,因为有可能刚掉了一个就到家了”“小松鼠没有损失钱,因为松果掉在地上有声音,松鼠会马上把松果捡起来,并用绳子把洞口扎紧。”“小松鼠没有损失钱,虽然松果可能会全部掉了,但回到家后,松鼠发现了那个洞,又会去捡了”等回答,都给予肯定和表扬。
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挖掘数学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数学好比进入乐园那样,充满乐趣,并把它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让他去负担。
指导教师:柯青双仑苍中新小学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