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建光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镇中心小学)
那么,在当今众多数学教师教学思想被应试教育禁锢的情况下,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此问题进行一番详细的剖析和描述,愿能抛砖引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中是平等的。”所以,在如今大力提倡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适应潮流的发展,积极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因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该针对学生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并且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教学的注意力由“教”转移到“学”上面来,即教学的活动设计要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例如,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课前预习,把其中的重难点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等到正式上课之时,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讨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家尝试着共同探索和解决,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果这样之后,还存在全班学生都无法解决的难题,那么,教师则可以在全班进行讲解。总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尽量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感,使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愿意去独立思考,只是一味地等待着老师的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无法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它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时刻强调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善于动脑的习惯,久而久之,每当他们遇到难题时,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攻克它,而不是依赖于老师的帮助。当问题被解决后,也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和兴奋感,如此,既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节课时,我在课前事先准备了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三个白球、七个红球,等到正式开始上课后,我将这十个球全部放入盒子中,然后让学生随机抽取盒中的两个球,观察其颜色,然后放回,并将每次抽到红球与白球的个数记下来,从而得到相应实验数据。之后,我让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根据所做的记录自己思考实验结果与红球和白球个数的关系。经过多次的摸球试验后,学生得到了同种颜色球数越多被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的关系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不仅解决了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加强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切实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情、思考问题。而且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固定的课内教学,我们还应适当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从而调动他们的主体参与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中“观察物体”这一节课时,我就将生活中一些常用物品,如杯子、钟表、台灯等带入了课堂,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然后,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观察每栋建筑物的特征和表面图形的构成,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存在。这样,使学生真正经历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这样的实践活动也唤醒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他们表现得比以往更为兴奋和活跃,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有利于我们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现代化教师,我们必须转变以往以自身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存在,树立主体参与意识,如此,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势必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储东亮.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究.华东师范大学,201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