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青
(山西省潞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3 年我带的是高64 班,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甚至一些孩子从小父母离婚后被扔给爷爷奶奶。一次课堂上,我让他们为即将到来的父亲节写几句心里想对爸爸说的话,没想到当我收起卡片逐一看时,发现很多孩子交的是白纸,还有一些卡片上写的净是对父亲的怨言。我走下讲台问几个孩子为什么写不出来对父亲的爱,孩子们有的说记忆中就没有感受到父亲的关爱,怎么写得出来;有的说在继母的影响下,父亲对自己向来是爱理不理的,只是让自己读书,给自己生活费,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觉得父亲更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更让我吃惊的是,还有的孩子甚至骂自己的父亲算个什么东西,不配管他。当然我的这节课也无果而终。
后来我想,为什么他们对自己的亲生父亲会是这样的态度呢?在和学生的慢慢交流中才得知,这些从小缺失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成长,没有父母的关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曾经多么渴望拥有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没有该有的方向引导,在心中充满困惑的时候没有人去解心结,所以有现在这样的想法一点都不稀奇。有的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因为“隔辈亲”,孩子是被溺爱着长大的,不懂得关心别人,不懂得孝顺,只知道无条件地索取。在了解他们的情况以后,我精心思考设计,在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感受老舍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怀念。接着我鼓励学生“谈谈母亲的点点滴滴”,哪怕一两件事情也行,学生开始还觉得不好意思说不出来,有的是不知道从何说起。后来,在我的提示和鼓励下,有几个学生红着脸站起来简单地说了一些母亲的事情,紧接着学生各个畅所欲言,说着说着有的学生竟哭了起来。当问起原因时,他说他也知道母亲是很爱他的,但就是因为倔强,因为叛逆,多少次惹她伤心、难过,现在想想特别后悔。后来我启发他们,这个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父母,可能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父母选择了分开,但在父母的心里孩子是永远的痛和爱;不要因为一时的不理解就怨恨父母,时刻想着他们是给你生命并把你带到这个世上的人,是你最亲最亲的人,试着敞开心扉去理解和接受,相信宽容和爱是最好的良药。当我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看见孩子们有的低着头一声不吭,有的已经在低声啜泣了。这时我明白他们其实都已经懂了,懂了我的苦心,也懂了父母当初的无奈。
在后来的家长会中我听到家长们反映: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顽劣了,很少顶嘴了,也能和他们说说学校的事,谈谈自己毕业后的想法,更让他们吃惊的是,孩子懂得心疼父母了,也不大手大脚花钱了。还有什么比听到学生的转变更令人幸福的事情呢!
大多数选择职高就读的学生都是普高淘汰下来的,之所以选择来这儿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想混个文凭。一次上自习课时,我无意中发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竟然手拉手在亲密地说悄悄话。当时我很生气,觉得他们太目中无人了,很想揪他们出去,但又怕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忍了下来。课后,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仔细询问,得知两人是在处朋友,而这种现象在班里并非少数,有的学生的行为比这更过分。我就在想,该怎样才能正确指导孩子们在这个敏感的年龄里正确地认识男女情感呢?怎样才能让他们不为这个问题而敌视老师和家长?恰好我的课排在2 月14 日这天,我选择了学习《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这篇课文。在读了文章后,我问学生有什么想法,有的说要学故事里的学生送老师玫瑰花,有的说那个老师讲的古代爱情故事太美了……众说纷纭,但都没涉及自己的情感问题。我接着说道:正如那位老师所讲,玫瑰花很美,但玫瑰的枝条上有刺,拿的时候需小心啊!听到这些话时,孩子们马上意识到我话里有话了,一个个会意又有些羞涩地偷笑着。我又说,我很理解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情感,有个会体贴关心人的朋友,有个可以交心的知己,那是一件好事。如果这个人能和你共同分担困难,能够共学共进,这才是真正的朋友。但如果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得到安慰,那是不是得考虑考虑了。我希望大家的友谊仅限于“蓝颜知己”为好,别的杂念暂且放下。接着,我又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当我去收时,我发现一个个捂着纸认真地写着,交给我时那种信任的眼神,我想我绝对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之后,我经常让学生以“密信”的方式向我倾诉,而以前的“谈朋友”现象慢慢“步入正轨”,彼此成为真正的有益之友。我觉得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现问题并解决,这是我作为老师的职责。而学生也能真诚地敞开心扉和我交流,这是我的荣幸和幸福。
作为老师,我愿意时刻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大姐”;我愿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我相伴,他们能够健康学习、顺利成长。
吴毓剑.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J].家教世界,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