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典型经验与启示——基于“职工多元增收示范点”的调研

2015-08-15 00:51罗德世
新疆农垦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团场农场设施

罗德世

(第十师北屯市党委党校,新疆 北屯 836000)

《兵团关于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的意见》(新兵发[2013]56 号文)(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兵团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部署和兵团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工作座谈会要求,切实把促进团场职工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和促进职工多元就业,拓宽收入渠道,提高非农收入水平,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为此,2014年,兵团各级共实施职工自主创业示范项目87 个,涵盖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农机服务、农家乐、渔家乐、农超对接、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和创业园等多个领域。发放贷款贴息资金1000 万元,帮助职工贷款1.4亿元,扶持项目示范户3110 户,实现示范户年均增收1 万元以上的目标,并连续两年实现户均增收1 万元。全年职工自营经济实现纯收入73.4亿元,同比增长14.48%;从业人员户均纯收入12929 元,同比增长14.55%;人均纯收入4262 元,增长12.86%[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兵团党委关于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工作座谈会精神,了解掌握兵团团场开展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工作情况。2014年9月随第十师北屯市党校先后深入第八师石河子市、第十二师、第十三师中的“职工多元增收示范点”(以下简称“示范团场”)进行为期8 天的调研。主要调研了团场贯彻落实《意见》的情况和各团场都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成就以及职工对多元增收还存在哪些期待等。通过与团场领导交流、职工座谈、现场参观、走访职工等方式取得了一手资料,通过总结示范团场经验得到了一些新的启发。

一、示范团场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做法与成效

(一)第八师石河子市石总场北泉镇

石总场北泉镇按照“调整结构兴产业,优化布局促发展,提高增效保增收”的基本思路,功能转型,多措并举,多元增收的效果明显。2013年,农业一线劳动力转移837 人,组织社会人员就业1307 人,为困难群体发放创业贴息贷款1018 万元。场镇共有温室大棚2430 座,畜牧业从业704户,其中,畜牧业年实现总产值4.96亿元,同比增长10%,养殖户每年平均收入达到15 万元。个体工商户达到2484 家,从业人员12081 人,其中北泉镇职工4405 人。北泉镇共注册成立了18 家专业合作社,社员1230 个,注册资金达到6768 万元。2013年,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结构达到31∶37∶32,农产品加工产业和农业总产值之间的比例达到7∶5,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1644 元,增长44.3%,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收入12884 元,非农收入8760 元,两者比例为59∶41。截至2014年8月底,场镇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8850 元,完成任务75.4%。

(二)第十二师三坪农场、头屯河农场

三坪农场紧密围绕兵团党委“两个率先、两个力争”的目标,稳中求进,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加快发展,通过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连队整合,农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改善,职工收入显著提高。全场总人口1.12 万人,少数民族占到61%,在册职工2294 人,其中近50%的职工以自主创业、劳动力转移等方式,实现了由产职工向产业工或者个体工商户的转变。2013-2014年,三坪农场通过项目支持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累计投入2.01亿元。2013年实现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5106 元,同比增长20.99%。2014年预计实现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8955 元,同比增长25.5%。三坪农场确保政策性收入落实到位,2013-2014年共落实惠农政策补贴2983.57 万元,其中直接到职工手中的是1302.84 万元,人均补贴5675.67元,职工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头屯河农场近年来以连队整合保障性住房为契机,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区。截至目前,全场保障性住房一期55 栋,3822 套已全部交付使用,二期27 栋交付使用5 栋,共366 套,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连队整合搬迁工作。2014年农牧工人均纯收入计划指标18543 元,较2013年实际完成指标15339 元增长了17.28%,全年预计完成18913 万元,完成本年计划的102%。截至2014年12月底,头屯河农场预计完成农牧工家庭人均收入9500 元,同比增长20.55%,其中,工资性收入6937 元,同比增长15%;家庭经营性收入1250 元,同比增长24.27%;财产性收入673元,同比增长21.35%;转移性收入640 元,同比增长24.17%。

(三)第十三师火箭农场、红星二场

火箭农场根据自身条件定位,2013-2014年,确定了多项增收项目,例如友好市场、唐人街、农贸市场等项目,引导职工群众从事商贸、餐饮、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业。2011年起,农场用于民生支出占总预算的95%,累计提供自主创业贷款5500 万元,扶持1650 户职工群众创业,其中解决少数民族职工就业352人,共贷款2650 万元。2014年总共发放2000 万元的贴息贷款,惠及职工群众862 人,鼓励支持职工群众发展多元经济。农场小微企业增收项目,用足用活国家“小微创业”政策,划拨了500 亩地,解决了520 人就业,为200 多名职工提供了自主创业平台。农场通过政策引进,干部牵头,能人领头,成立了12 个专业合作社,融资2000 多万元,带动1000 余人创业增收。火箭农场以小微企业为抓手,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租赁、个体门面房租赁经营等形式,快速推进职工群众多元增收。目前,火箭农场有租赁企业75 家。

近年来,红星二场围绕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立足团场实际,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以棉花产业为基础、以果业为主、以设施农业为补充、以畜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棉果畜棚”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坚持农业精准化、林果业精品化、设施农业高效化、畜牧业良种化发展方向,做强棉花产业,做优红枣产业,做精葡萄产业,做好设施农业。形成棉花、红枣、葡萄“三足鼎立”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红星二场牢固树立“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3亿元修通了连接哈密地区双向六车道的星光大道,这为团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红星二场多年来坚持优商、惠商、利商的原则,为驻地企业提供“五星级”“保姆式”的服务,解决落地企业的各种困难,赢得了企业主的称赞。团场近年来着力打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修建了占地面积3 万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全力打造天合小区、人和佳苑小区的城镇功能,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环境。红星二场目前有光伏产业园区、火石泉产业聚集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开发区“三大”招商引资平台,今年一季度落地项目15 个,投资额30 多亿元。

二、示范团场的成功经验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部门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当前,兵团城镇化进程加快,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大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加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严格按照规则办事,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例如,2012年以来,三坪农场积极借助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主动和头屯河区人事局洽谈对接,就劳动力的转移事宜进行了有效合作。2013年成立了“三坪农场劳动力管理站”,主要承担劳动力对外转移就业服务职能,为三坪农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和便捷的就业渠道。

(二)有效落实惠农政策,鼓励职工多元增收

为了积极促进多元增收项目的有序进行,各个团场实现了定额承包地“零负担”;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以及兵团“两个限额”政策,团场职工负担大幅度降低,有的甚至为零负担。例如,第八师石总场北泉镇,为了促进多元增收实现“三年倍增”目标,场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职工多元增收领导小组,制定了《石总场北泉镇促进职工多元增收三年倍增攻坚计划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加快设施农业、设施养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完善了职工多元增收的扶持办法,同时内引外联,创办微小企业,鼓励职工以不同要素参资入股,从事设施农业和设施养殖,充分调动了职工多元增收的积极性。第十二师三坪农场2013年制定出台《三坪农场在职职工转岗就业以及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实施意见》,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农业一线职工就近就地向周边企业转移就业,对外转移落实“四个不变”政策,即“职工身份不变、劳动关系不变、隶属关系不变、权利义务不变”,有效调动了职工对外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对内转移做到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充分利用国家和兵团的就业政策资金。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夯实职工增收基础

农业对于农场来说是主导产业,也是职工多元增收的重要渠道。各农场根据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各自的优势产业,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促进发展,如果蔬园艺业、畜牧业等,促进产值的增长。例如,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坚持“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建设“瓜果、蔬菜、苗木、花卉”四大基地,减少低效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大亩产值5000 元以上的种植,亩效益2000 元以上的特色经济作物占到总种植面积的92%,大大提高了农场职工的收入;第十二师三坪农场2014年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种植面积6.08 万亩,其中瓜果1.66 万亩,蔬菜2.81 万亩,花卉苗木1.61 万亩,亩效益2000 元以上作物达到80%以上,并全部实现基地化。

(四)发展设施农业,带动职工增收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兵团设施农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由生产连队向城市郊区发展,逐步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农业设施也由高耗能日光温室转变为节能日光温室,由竹木结构日光温室转变为全钢架日光温室,设施农业已逐步突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逐渐实现多季、多种形式种植均衡生产,成为职工群众致富的有效渠道。进入21 世纪后,第十三师率先发展设施农业,其设施农业面积占师耕地面积的比重已超过1.2%。例如,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按照“特色园林团”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不占耕地,不争水源,在1600亩戈壁滩上修建了262 座日光温室大棚,同时提高“土地符合利用率”,多渠道增加收入,使得每个大棚为承包职工带来了3 万余元的收入。十二师头屯河农场2014年农场职工承包新增49 栋温室,生产各类蔬菜430 吨,综合单价4000 元/吨,总产值172 万元,预计收入117 万元。第八师北泉镇成立了设施农业协会,重点发展鲜食葡萄、食用菌、花卉和辣椒、葡萄育苗等特色种植,设立居民便民直销店6 个,通过与各大超市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品牌、树形象、引导消费,带动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亩均纯收入达到3 万元以上。

(五)鼓励自主创业,开辟多元增收新途径

各个团场出台一系列鼓励职工自主创业的政策,积极支持职工从事第二、三产业,并在土地、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部分团场有组织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职工劳务输出,大力扶持职工发展第二、三产业。例如,第八师石总场北泉劳务派遣公司与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建立劳务派遣合作关系,实现就业非农化,有计划地派遣农业承包土地职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北泉镇按照自愿、自主、引导、扶持的自营经济发展思路,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一是鼓励职工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二是鼓励庭院经济;三是依托新路养兔专业合作社带动职工养殖兔子,增加收入。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发挥典型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不仅激发了职工的创业积极性,同时在扶持职工自主创业的过程中还解决了一定数量职工的就业问题,如场内职工郑某某通过开设餐饮连锁店,不仅自己致富,带动了45 位职工开始创业,同时还解决了部分困难职工的就业。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2013年职工利用贴息贷款新建10 家农家乐,实现当年全部盈利,户均增收5 万元。2014年,柳树泉职工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又新开张农家乐14 家,全部实现盈利。

(六)以项目促增收,推动连队转型

招商引资,合作入股,以项目支持带动农场职工多元增收,不仅可以加快农场的工业化脚步,还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职工多元增收的强劲“助推器”。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和优秀光伏企业合作,建设了百万光伏电产业园区,提升团场的经济总量,增强团场的综合实力,推进柳树泉农场产业结构的升级,可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00 个以上,对团场的多元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十二师三坪农场近两年来通过20 个项目的支持,累计投资2.01亿元,为职工的多元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坪农场自2011年起开始全面整合连队,用以房换房的政策,不仅彻底改变了职工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品质,也使得职工的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第八师北泉镇按照原连队的发展规划,把连队整合为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区、设施农业生产区、设施畜牧养殖区和复耕扩面种植区,例如双泉集二连拆除连队老居民区转型建设高标准设施大棚和食用菌生产基地,有效带动了职工的创业就业,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七)抓好培训,提高职工创收能力

根据市场所需,企业所需,突出重点和实效性来提高职工的创收能力,是实现职工在土地以外创收的关键。第十二师三坪农场积极与师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兵团技术学院、师职工技术学院等部门和院校协调合作,根据职工的个人条件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划、制定培训方案。2013年以来,共投入27 万元培训经费,培训职工1231 人次。第八师北泉镇也根据自身职工结构情况,针对市场,注重职工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的培养,实施“一家有一业,一人有一技”职工全员素质培训计划战略。

三、启示

(一)完善机制,明确职责,调动积极性

师团两级要以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成立职工多元增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并对团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职工和居民多元增收工作制定目标任务,列入年度团场综合绩效考核,建立奖励机制,调动职工多元增收的积极性,推动和促进职工、居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各团场配备和充实人员,负责团场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和生活管理,承办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费缴纳、权益保障等方面工作[2]。

(二)建立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扶持发展基金

师市财政每年要拿出定量资金,用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人员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畜牧业贴息贷款、职工和居民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可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专业合作社一次性扶持资金、专业合作社注册品牌商标奖励资金、居民收入增长的奖励基金,创造一定条件,鼓励和扶持团场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增加收入。

(三)加强培训引导,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转移就业和多元增收能力

师市、团场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特别要利用冬季全员教育培训的机会,大力宣传农业职工多元增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教育、引导职工和未就业青年,转变思想观念,淡化对土地的依赖,让少数人种多数地,让部分人进厂务工,让富余劳力从事第三产业,开辟多元增收渠道[3]。同时,培养致富带头人,使其能够通过自身的致富经验,带动广大职工共同增收。师市要建立健全职工劳务输出输入服务协调机构,创建信息服务平台,为职工冬闲和全年劳务创收提供信息和其他服务。引导农业承包职工和富余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行就近转移与跨地区转移、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

根据职工意愿,有计划地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等部门要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根据企业用工和自主创业的需要,改善现有职业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条件,保证职工都能得到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相关专业技能。

(四)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引导我们按照市场的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实现产需的衔接;市场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可以提高产品的自身经营能力[4]。头屯河农场依托500 亩设施农业、万吨保鲜冷链体系、红提葡萄精品园、千亩薰衣草基地、“开心农场”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促进职工增收。石总场北泉镇,依托城郊优势,以发展农家乐特色餐饮业为主,推出多种农家乐旅游项目,倡导绿色天然健康消费,凸显农家特色,指导职工种植绿色无污染蔬菜,深受城市消费者的喜爱。

[1]自营经济促兵团职工多元增收[N].兵团日报,2015-02-03.

[2]朱希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王宏图.农民增收好帮手[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张 科.农民增收实用范例[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团场农场设施
农场假期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农场
兵团10个团场摘掉“穷帽子”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一号农场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团场女人
团场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