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 李冰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育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育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语文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对于课本剧让学生进行表演、点评,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为学生创设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内在潜质,乐于学习,能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全身心地融入学习。
学生的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倡导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积极、主动、有效的讨论,自主选择最想解决或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的直觉思维不被打断,畅所欲言,整个课堂充满了思辩、争论,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探索的机会,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